咨询师的从业修养:不把伦理当条框,胜任力只是基准线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喜猫按:
10月14日,由心榜主办,壹心理承办,咨询师之家和知乎作为平台支持的“向变而生·第六届心理行业系列沙龙”的第2场活动如期举办,活动的主题是“心理无界,心中有线”,聚焦讨论心理行业伦理的变化,心理行业的底线与核心、随着科技的发展,心理行业的伦理规范未来会做出哪些改变等话题。
活动邀请到了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徐钧老师,与特别时光儿童游戏资源中心创办人、上海心弦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CNPT游戏治疗培训中心创办人刘冠宇老师进行分享。
今天的文章,喜猫为大家带来的是刘冠宇老师就“从业者应该如何拥抱伦理”这个主题进行的分享。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发言主题是“从业者应该如何去拥抱伦理”。
我想先从我自己开始说起。
我是在2009年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到现在已经有13年。13年前的话我也是一个新手咨询师,在一家教育辅导公司做心理咨询,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带着我开始接触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
从业的前期,我对于咨询伦理确实是比较陌生的,初出茅庐的时候也是游走在伦理的边缘。
我说几个例子,比如说在教育辅导公司里面,公司的发展是以业绩作为基础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有一定的业绩压力的。
那时候对咨询的收费就不是一次次的进行,而是10次20次的进行支付。对于咨询时间的调整,也没有那么多的弹性和太多商量的余地。
再比如咨询当中那孩子对公司的一些不满,以及对一些教育辅导的老师不认可,是否要涉及到保密?是否对公司的工作人员或者老师要进行相应的一些沟通?该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
还有就是,对于带领我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来说,他和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是督导关系吗?还是上下级的关系啊?如果说他是我的督导,但是他又提了管理上面的要求以及压力。
这里面也呈现出了一些双重关系的问题。
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非常小的一些问题,但实际上都是一些涉及到咨询伦理的相关问题。
这就是我当时呈现出来的状态,确实是一个新手咨询师。
那个时候我更加依赖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安排,也非常焦虑,因为缺乏专业咨询经验,通常我自己的觉察也相对比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在模拟或是模仿带领我的这个老师:
他是怎么工作的?他和来访者说了什么?和家长说了什么?怎么去说的?把它记录下来。
那个时候对于伦理的认知,更像是照章办事,牢记守则,遇到稍微复杂的情况,就马上要找到老师进行指导,才能处理。
经过后面两三年的实践,同时参与了大量的培训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感觉。
对我自己而言的话,一方面自信一方面困惑,在这种感觉里面摇摆不定是常有的事情。
当时也找了督导师进行督导,但同时我对我的督导也有点犹豫不定。
为此我还找了两个督导师来进行督导,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工作模式其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那个时候对于伦理的思考,关于咨询当中的设置、咨询的收费、咨询的时间及频次、来访者想让我上门服务怎么处理、怎么去和来访者谈咨询同意书的签署,还有对于来访者的送礼该怎么处理、咨询的时候是否被录音录像、涉及到督导该怎么去和来访者沟通......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这个时候对于伦理的探索,一个方面让我知道它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一个方面也知道了在这样的边界和规则下面,其实可以更加的安心地去和来访者进行工作。
那个时候伦理对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位在路上开车的司机要去熟悉的交通规则,去熟悉这样一套伦理体系,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司机要上路,肯定是要先熟悉交通规则的。
对于新手咨询师,你先照章办事,当你的咨询技术有了一定提升之后,你又熟悉了这些规则,才能去畅行八方。
不按专业伦理规则去行动的咨询师不仅容易违反伦理,甚至会做出违法的事情,可能导致整个职业生涯的结束,这样的事情也是有的。
我自己的受训背景是精神分析,先接受了督导,后又接受了精神分析式的分析。
这个时候的我,就变得更加成熟,也变得更加有自我觉察,在保持对来访者关注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的个人反应,并在和来访者的互动过程中运用到我的反思。
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一些积极的行为和自己的发心,包括自己的善念。也将我自己的生活,包括职业的一些规划、抱负,把它们也结合起来。
同时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自我关怀。因为我相信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照顾到来访者。
对于预防和危机的管理,也有了更多思考。
我们知道,伦理其实是一个最低的标准,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做到最低标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时候,就要去发展自己的一些品质,去巩固和整合个人方面,包括专业方面的一些内容,以及各种观点,才能真正去做到伦理守则里面提到的行善,包括不伤害、承担起责任,正直,包括诚信、公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我想作为心理咨询师从业,从一开始到一定时间后,内心都会发生比较大的转变。一开始的时候,其实会把伦理当做是非常条条框框的东西,是不灵活的甚至是死板的,有些时候甚至会觉得它在限制我们咨询水平的发挥。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只鸟儿只有一只翅膀,其实是没办法飞翔的。我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伦理,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对翅膀,只有一只翅膀,只有专业技能的话,可能我们就只能原地打转,或者能飞,但会离我们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远。
在目前这样的大环境下,我鼓励大家去学习专业的伦理知识。
在这个地方,我想主动去和大家去谈一下关于我们专业胜任力相关的伦理议题。
在任何的专业领域里面,我们把自己称作是专业人员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在这个领域里培养特定的专业胜任力,来突出我们在这个领域独特的专业价值以及专业效率。
专业胜任力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不具备专业胜任力,就很难称之为专业人员
如果说不具备专业的胜任力,在实际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就可能对来访者造成伤害,或者说对来访者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在机构里面从业的话,其实很多这种情况,类似于咨询师没有办法为复杂的个案提供专业能力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无能为力,或者说是没有对保密,包括咨询同意,或者说是多种关系等相关问题和来方者进行探讨、进行处理,以及对自己的职业倦怠或者是对工作的松懈,都会导致相关的一些伦理问题产生。
这些都是缺乏专业胜任力的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太区分清楚专业能力和专业胜任力的关系。
任何岗位其实都有对应的岗位职责需求,具备专业能力是胜任这个岗位的必要条件,但即便是具备了专业的能力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有心理困扰的人,希望得到具备了专业能力的服务。在某些情况下的话,服务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如说来访或者咨询师本身近期的一些应急事件都会影响到咨询师的胜任力。
在2017年的时候国务院就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因为那个时候市场的证书其实鱼龙混杂,整个行业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
我自己作为机构的负责人,对于心理咨询师的筛选也是非常谨慎的。
对于新手或实习咨询师,现在我们自己机构有这样一个基准线:要求至少参加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主流疗法的系统培训,具备了100个小时以上的一个收费咨询案例经验的同时,也要接受30个小时以上的督导,还要同时接受16个小时以上的伦理培训。
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机构,成为实习的咨询师。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有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但可能胜任力是不足的。
在咨询的过程当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呈现的一些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有些可能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谋,回避去探讨一些问题,也有可能是咨询师过度卷入,而有不恰当的自我表露,或者一些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专业胜任力。
我们也是鼓励大家去参加更多学习或者督导,但在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也容易去见诸行动,在早期的时候,直接给到来访者很多方法和建议,或者把生活当中自己发生突发情况时产生的情绪直接带入咨询当中,而忽略来访者本身的情绪体验。
我们要知道的是,专业胜任力不是一个完美的标准,它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基准线。随着咨询经验的累积,咨询师在从新手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当中,专业胜任力是需要不断地提升,这样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才会变得更加应对自如,可以更快速、更深入地帮助到来访者。
我们现在提倡的一个基准线,就是要在具备1,000个小时以上的收费咨询案例经验,再加上200个小时以上的督导经验。同时,继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以及伦理培训。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如果说每周一次督导来进行计算的话,差不多也是需要四年的时间,才能累积满足200个小时的被督导经验。
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它包含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专业伦理的学习。
准备进入到这个职业领域的新手咨询师以及入门的不太成熟的咨询师,通常都得先学习理论技术。越到后面的话,我们才会越发现,遇到复杂的情景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多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专业伦理的重要性了。
我这里要多说一下,在专业学习里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部分,以及心理咨询伦理、伦理的学派,以及专业伦理及其相关法律的一些学习。
专业知识就包含了包括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这些基础知识。还会涉及到一些文化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社会人文学科的一些知识。
发展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可以帮助咨询师去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特有的发展任务,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平时掌握的异常心理,或者是病态行为的表现,就可以去看清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的一些规律。
所以说,心理咨询师虽然不具备精神科诊断的资质,但是掌握了心理病理学的知识的话,其实是有助于帮助咨询师去辨别来访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的,初步判断来访者是需要去精神科就诊。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议题。
去学习人文社科、文化心理学和一些人类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这个咨询师更加理解作为人本身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去帮助到来访者,比如在他的环境当中去发现更多的一些资源。
有了基础的学习以后,可能还有一到两项的咨询理论模型和学派的一些学习,这样才会对来访者形成的问题有更加深一步的理解,也能去促成来访者的自我理解,也会帮助到咨询师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学派视角,去对来访者的问题形成个案概念化,更好地帮助到来访者。
在专业知识里面,涉及到伦理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咨询师就应该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当地的精神卫生相关工作条例。
比如说,我参与了儿童青少年工作,也要去了解《未成年保护法》等等法律内容。
这些都可以帮助咨询师在一些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专业的应对方式。
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是以专业的身份从事专业的实践,我们是在这个专业身份当中去获益的,我们就有责任去遵循这个专业的共同价值,我们有义务去共同维护这个专业的声誉。
不要导致来访者接触到心理咨询之后的感受就是:哦,原来这就是心理咨询啊,这对于我来说好像没有任何作用哎,好像都是一些说教哎啊。从此他就对心理咨询不再信任了。
这是我们的一个禁忌,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悲哀。
有了专业知识之后,要涉及到的就是学习专业的技能,专业技能里面就包含了会谈、评估以及咨询的技术等。
我这里要主动强调的就是评估。因为评估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是提供心理咨询的基础。因为我们首先要判断这个来访者求助的问题是不是适合心理咨询。
《精神卫生法》就规定了,心理咨询人员是不得从事心理治疗和精神障碍的诊断及其治疗的,如果说我们不加判断,盲目地提供了咨询,就违反了《精神卫生法》,有可能会损害来访者的利益,同时也违背了专业伦理。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有足够的敏感度。
在咨询师专业胜任力构成里面的第3大点,就是专业的伦理。
本质上来讲,专业伦理是加强专业人员与社会大众互信的媒介。因为有了专业的伦理规范,大众他就知道,他会接受什么样的一个专业服务,专业人员会在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框架下面去开展工作,这样大众才愿意来求助心理咨询。
这样来使用专业服务,也是整个心理咨询行业对社会做出的专业承诺。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作为咨询师去提高我们的胜任力,其实是有途径的,这个途径包括了正式的教育和非正式的教育。
正式的教育就是督导、分析、研讨会,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专题培训,或者连续系统的培训。
非正式的教育,包括了自己的一些阅读、写作,自己的反思,以及和同行之间的交流。
对于咨询师而言,如果没有额外的教育和培训,不太可能保持胜任力。
我们要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在咨询实践当中,有一些是不属于咨询师工作范围的,咨询师就要有所觉察。有些时候咨询师可能会过度地负责,超出了自己的专业胜任力的范围,这也是违背专业伦理的。
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职业,这个工作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可能日复一日地与这些带着创伤、带着问题、带着情绪的来访者进行工作,咨询师再怎么去保持中立,再怎么不断地深入学习、提高,其实只要两个人坐在一起,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有相互影响。
平时我们也会或轻或重地被卷入到其中,这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知道,咨询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我们本身,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修炼自己的内功。
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会感觉到我们的局限,甚至是无能为力。
所以在最后,我也邀请大家、邀请各个心理机构,认真地去学习和理解伦理的重要性,提升伦理的意识,增强伦理的判断,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
要把伦理作为心理咨询当中一个重要的板块,去提高对于伦理的敏感度。在遇到专业的伦理问题的时候,可以积极地向同行、其他机构寻求帮助。
当我们以负责任或者说符合伦理的方式去进行执业的时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品质,维护我们的专业信誉。这样的话,可以更好地为每一位来访者提供专业的服务,促进大家的心理健康。
我是喜猫,关注我,第一时间掌握心理行业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