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别人的精力旺盛,不如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状态
网上曾经流传过万达总裁王健林的一日生活作息规划,从早上五点多到晚上十一点,包括餐饮、休息、看书学习、运动健身、日常工作等各种事情,让我们普通人在望而生畏的同时,也不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成功人士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
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在市面上去寻求更好关于时间规划和自我管理的书籍,以求从成功人士的现成经验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但很多人在实践后发现,这些别人拿来就能用的方法,对于自己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有趣的维度来看看,还有什么我们忽略的因素在影响我们自我管理的效果。
其实,我们所了解的这些时间规划或者自我管理的方法确实是有价值的,但是这要看对什么样的人群,也就是说,在运用这些方法之前,我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认识自己的特质。
从能量管理的角度来认识性格内外向
众所周知,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在行为表现、人际沟通、抗压能力、注意力等各个方面等存在差异。甚至传统观念认为,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人要好。这是因为我们往往看到性格外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良好倾向性,而人际关系又是现代社会中影响职场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就容易忽略掉这两种性格中其他的优势和劣势。
当然,我们并不是想要去讨论内外向性格的优势劣势,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两者性格特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有的人容易感到精力疲乏,有的人需要长时间的休息来恢复精力,有的人只需要短暂休息就可以持续工作学习?
这个理解性格内外向的新维度包含三个方面:精力(能量)的整体容量、精力(能量)消耗速度、精力(能量)恢复速度。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容器,用来储存我们所说的精力,或者叫做能量。既然是容器,就具备容量的属性,而我们睡觉休息、娱乐放松等活动就是在给这个容器“充电”,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就是在消耗这个容器中储存的“电量”。
用这个视角来看待性格内外向,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
性格内向的人在从事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等需要高频率关系互动的活动时,精力(能量)消耗速度更快;
性格外向的人在从事看书学习、独立思考等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活动时,精力(能量)消耗速度更快。
当然,在这个规律以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性格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精力(能量)消耗快,恢复快,容量小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在短暂的休息以后,就可以快速补充精力,然后又持续投入到工作学习中,但是由于容量小的限制,延长休息时间并不会有效增加我们工作学习专注力保持的续航时间。
一个新的认识维度,意味着一套新的解决方案。
在生活中,我们对性格内外向存在比较普遍的认知偏见,比如我们会认为性格内向的人不善于表达沟通,性格外向的人更会处理人情世故,但实际上,表达沟通与人际关系相处本质上是能力方面的问题,并没有直接与性格内外向相关。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看到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但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人。
那真正与之相关的是什么呢?其实这仍然是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人在不同情境中的精力(能量)消耗速度有关。
在社交情境之下,性格内向的人精力(能量)消耗会更快,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类人群对于这种情境的排斥性,为了能让自己在这种情境下表现正常,他们不得不消耗更多的精力(能量)来应对这种情境,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表达能力的发挥,只不过,他们会更容易在这种情境下感觉疲惫,也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力恢复,如果让他们连续的参与社交活动,通常他们是不愿意的。
认识到以上的特点,我们就可以重新认识在各种情境之下的表现,并不会陷入到盲目的羡慕和攀比之中。那些精力旺盛的牛人,其实更有可能是对于自己的特质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以我自己为例子,我是性格内向型,并且属于精力(能量)小,消耗速度快,恢复速度快的人,因此,我在一周最多给自己安排2-3次社交活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苛求自己长时间保持专注,而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即小段时间高效率的输出,小段时间快速的精力恢复。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我能够更好的利用规律来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规划安排,更重要的是,在自我探索中,我不再盲目的效仿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避免了规划落空后的挫败感,这同样有利于个人规划的持续坚持。
其实,很多的道理方法学习都是一样,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缺乏以自我认知为前提的学习效仿,很可能变为积累挫败的机械运动,最终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