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 || 向内看,你的内心住着什么样的小孩?
心理学上常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
依据它的理论假设,这个小孩是决定我们情绪和基础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这个小孩总能被看到并被及时安抚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
相反,如果内在小孩没有被疗愈,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敏感易怒,抑郁焦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的内在小孩。
荣格在《儿童原型心理学》中用儿童原型来描述一个人心中未成长、未被安抚好的部分。这个创伤的内在小孩一般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
就像《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书中所写的,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
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因为不同的经历,我们的心中的小孩会形成不同的类型,ta住在我们潜意识中,埋藏在我们心中。
创伤的内在小孩,会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跑出来干扰我们,例如:
做事情时总容易犹豫不决,考虑许多,陷入内耗中;
总在一些重要的大事上出小毛病,搞砸这件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会不自觉地去讨好对方;
不容易相信别人,没有安全感,难以跟人建立亲密关系……
创伤的“内在小孩”大致分为四种:
NO.1 讨好小孩
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有一幅热心肠,总会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手,但有的时候,会为了帮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让自己陷入糟糕的状况中。
小安从小就被夸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同学、同事都觉得她很热心,总愿意帮助别人。
但有的时候,她为了帮助别人,常常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心里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总也忍不住:
大学时,冬天的早读课舍友们都起不来,赶不及吃早餐,总早起的小安在一次被舍友拜托买早餐后就演变成了长期帮全宿舍的人买,于是寒冬腊月总是早早起床,离开温暖的被窝为舍友买早餐;
工作了,部门内的诸如开发票之类杂七杂八的事,基本都是小安在做;
交往了半年的男友因为公司倒闭失业,被请求一起住后,小安便用自己一个月七千块钱的工资养对方,支撑对方大手大脚的开销三个月,最后是小安父母出面强势断了两人的关系......
小安总是不懂得怎样拒绝,因为别人的请求而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而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小安总能感到巨大的满足感,让她在面对下一次不合理的请求时也总是答应。而这些行为,是因为她内心的“讨好小孩”在控制着她。
小安还记得小的时候,自己的玩具总要跟别人分享一起玩,即使是自己心爱的小熊,在其他小朋友想要玩的时候,妈妈总会告诉自己“玩具要跟其他人一起分享哦,太自私的小孩子没有人想跟你玩,妈妈也不喜欢自私的小安哦”。
于是小安只能把小熊借出去,让其他小朋友玩得脏兮兮的,而明明自己从来都很珍惜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让她感到父母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她满足了条件,才能获得爸妈的爱,否则就是坏小孩。
成长在父母有条件的爱中的小安,在一次次地讨好父母中形成了心中那个讨好小孩,并深埋在心里,影响着她长大后的人际交往。
NO.2 自卑小孩
比较谦虚,不容易自满,自认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点,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对于别人的夸赞,总是很害羞,感觉手足无措;生活中不怎么会买贵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消费,比较节俭。
小优是个温和谦虚的大男孩,在团队合作中也总能与同事好好合作,一起完成了很多重要项目。
上司觉得他能力不错,让他当了一些重要项目的负责人;可他却总会出现一些小状况,让本来可以圆满结束的项目有了些小瑕疵。
他身边的同事也不怎么能理解,明明大家一起工作时,他是个很细心的人,这些小状况不应该是他会出现的。
小优心里也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自己也想要做得完美的,却好像总会下意识地让事情出错,好像内心隐隐有这样的声音“你只能做到这样子,你不可能做好的”。
总是这样的状况,让小优很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小优生长在一个多兄弟姐妹的家庭,他排家中第三,前面有两位哥哥,后面有一个妹妹。
家里经济状况没有很好,为了养育四个孩子,爸爸妈妈都要去工作,平时没能怎么关心孩子。
主要是让大哥做好榜样,然后让弟弟妹妹们学习。所以小优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爸妈这么说自己“多学学你大哥,看看你自己搞的,真的是!”。
有一个优秀大哥的存在,很少得到父母认可肯定的小优,在父母的多次比较中,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会偏低,自我评价也会偏低,内在是一个自卑小孩,常常会有“我不够好”、“我不配”的信念。
所以当小优在负责这些重要项目的时候,在“不够好”、“不配”的信念影响下,让小优下意识地想破坏项目,出现一些小瑕疵,觉得自己不配做出一个完美的项目。
NO.3 戒备小孩
敏感谨慎,观察力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很少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或者去危险的地方。对于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总会先经过一番考察后才决定,所以虽然好友不多,但都是值得信任托付的人。
琪琪是银行客户经理的秘书,平时工作生活很单纯,单位和家里两点一线。她做事谨慎,虽然每天要处理各种数据单子,但她很少出错。
虽然同事总说她过于一板一眼,但琪琪觉得按着规则来才不容易出错。
人际方面没有太多朋友,跟同事也只是同事情谊,唯一的真心朋友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同校的发小,在与她相处时会比较放松。
因为难以放下心防,琪琪的交友圈一直比较简单,也没多少异性好友,所以已经27岁的她还没有交过男朋友。
爸妈都很担心,也有陆续给她介绍过一些,但琪琪对于这些相亲对象都比较谨慎,害怕自己会遇上渣男,所以不会轻易进入下一步的关系,大多都停留在了普通朋友的层面上。
“爸妈总说我太挑了,总是挑这挑那的,可是我要是没好好观察,我怎么确定对方是良人呢?在人生大事上,要是按照爸妈这种随便的态度,岂不是要害了我自己吗!”
琪琪在咨询室跟咨询师这么说道。
因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琪琪来到了咨询室。
而尽管已经咨询了半年时间,咨询师还是觉得与琪琪的关系还是难以有比较好的进展,琪琪总是刻意地保持着距离,没能完全在咨询中放下戒备。
直到咨询后期,琪琪才透露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在自己5岁前,一家人一直在跟着爸爸工作的调动搬家,在幼儿园期间,一共换了四个学校,所以琪琪很少有玩得来的小朋友,因为爸爸跟妈妈工作也比较忙,琪琪经常要去托管机构,等妈妈下班了来接她。
不稳定的成长环境,不熟悉的同学,让琪琪从小就需要不断地适应,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常常让琪琪觉得不安全,难以对外界建立起信任感,需要时时戒备,自己保护自己。
小时候的这些经历,让琪琪内心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小孩子,需要总是把持警惕,以防自己受到伤害。
所以在内心戒备小孩的影响下,长大了的琪琪也继续保持着戒心,缺乏对他人或外界环境足够的信任感,在与人交往中会下意识地保持距离,只有在自己判断对方是安全的了,才肯放下心中的防备,与对方进行更深的交往。
NO.4 叛逆小孩
思维活跃,有诸多新奇的想法,不爱循规蹈矩,勇于尝试新奇的事物,在别人心中你的形象总是多变的。
有自己的主见,也敢于向外界表达。
但有的时候过于明显的个人风格会让人在集体显得格格不入,而除了跳跃的思维外,现实中还需要有踏实的计划与实现步骤去让思维落地。
已经30岁的梁良,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却总觉得他才20岁出头一般。从事广告设计行业的他,常常有不错的新点子,是团队中的中流砥柱,有不少客户经常会指定要他来负责广告企划。
梁良主要是负责构思,而一些细节和落实方面,更多地是靠其他同事来完成的。
但有的时候,他新锐的点子不一定与客户的需求符合,需要做出一些改动,而梁良总是不肯妥协,甚至与客户发生冲突,也搞黄过好几个客户。
虽然公司高层有在考虑让梁良成为管理层,但因为这些表现,让上司再三斟酌,总让他再磨练磨练,让梁良升职受阻。
对此,梁良心有不满,觉得上司这是嫉妒自己,才不肯让他升职,在部门聚餐时与同事公开吐槽上司,让上司很是难做。
梁良的家庭家教比较严格,父亲一直是家中的权威。
青春期时的梁良总会与父母发生争执,特别是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家里的气氛是剑拔弩张。
梁良为了表示自己的主见,常常在家里搞“起义”,还怂恿弟弟也一起。面对这样的梁良,母亲想要调和父子俩的关系也不知该从何下手,直到现在,父子的关系还是很僵。
从小被要求听父母的话,而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能得到机会表达;所以在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青春期阶段,想要摆脱外界对他的定义,更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被看见,被尊重。
在梁良心中住着个叛逆小孩,不断想表达自己,不断地想引起外界对自己的注意,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外界妥协。
我们长大后,内心的小孩会常常被我们忘记。
《小王子》说: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我们忘记了。
所以我们很少会看到内心小孩的存在,有的会把内在的小孩交给别人去托管,在被人身上寻找丢失的那部分东西;有的会在长大的有能力的时候,疯狂补偿自己,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学着向内看,看到我们内心住着的小孩,抱抱ta,拍拍受伤的ta,让常常在我们受伤时候陪伴我们的ta也得到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