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咒》我好像也被诅咒了”
最近在网上,发现很多人都在推荐一部台湾电影《咒》。有人说这是近年来相当出色的恐怖片了,当我看到这个标题就感到与其他华语恐怖片有些不同,短短的一个“咒“字让人联想到了民族风俗、神明的诅咒等等。
再看下面的评论几乎清一色:”感觉有被冒犯到”、“我好像也受到诅咒了“。虽然一些较为清醒的人都在强调,剧中的神明、祭拜仪式、诅咒都是导演编出来的,但是大多数人对片中内容还是深信不疑。
我很好奇,于是上网找来看,全片1小时50分用了三天才看完。这三天里,在“好怕“和”继续再看看“两个模式中互相切换。当我把整部电影看完后,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为什么那些观众会深信不疑,或许是这位导演兼编剧柯孟融学过一些心理学吧。
电影开头方式还是比较新颖的,不是主角的自述而是与观众长达4分钟的互动。用了两张经典的视觉动态图,暗示观众可以用意念改变和塑造这个世界,这就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味道了,把人看作是这个世界的本原,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也是“我“来决定,世界存在于”我“的意识当中。
导演通过心理暗示的手法,成功地让一大波观众信以为真。不断重复出现的符咒、咒语和手势。通过语言不断地引导观众去记住这个咒语或者是跟着主角一直做手势,而符咒则是用视觉停留达到让观众强行记住的效果。整部电影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无疑会让观众对剧情的真实程度陷入更深。
那么心理暗示是什么?一般是指在没有直接对抗的情况下,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或某种特殊的符号,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甚至生理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和过程,心理暗示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1】。
心理暗示又分为两种:
1、 自我暗示: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自己,改变自己情绪和行为。比如你去面试一份新工作的时候,陌生的环境会让你觉得不安,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的反应可能会手抖、说话颤抖。这时候心里对自己说“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往往可以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
2、 他人暗示:将某种行为或者观念,由他人带入,随之改变别人的情绪与行为。这大概是很多上司或者老板都很擅长的事情了。
据说《咒》改编自发生在台湾高雄的真实事件。一部恐怖电影能做到让观众电影和现实相互混淆,暂且也可以说是好电影吧。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来看一下哦~看的时候不妨试试暗示自己“我不怕,我不怕“,看看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