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太脏不要乱吃!”
“别跑到那边去,太危险了!”
“不要乱摸来摸去,有很多细菌!”
我的孩子跟着我父亲,也就是她的外公在外面玩时,经常被外公的各种警示话语提醒着,这也让她变得谨小慎微,不敢放开手脚去玩耍。
也许是从特殊的年代走过来,并因为自身从小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所影响,我父亲一直就是个谨小慎微之人,他会经常给大家做各种提醒以避免遭遇意外和不幸。
很明白他的这些言行都是出于一种好心和关心,但我也从中感受到,父亲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态度,是处于一种抱有负面信念的戒备状态之中。
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中,很容易发生代际传递。因此父亲的这种信念和行为习惯也不可避免地传递给了他的后代——作为他的女儿,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多少有点倾向于过度谨慎和多虑的习惯。
01
难以避免的代际传递
在《给大人的成长书》一书中,作者特雷弗·西尔维斯特指出,在认知外界和解读世界时,我们大多数时候面临两种方式:要么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为了保护自己而需要戒备的地方,要么是一个能让我们茁壮成长的地方。
他认为,以戒备作为默认状态的生活正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而造成,而成长型的生活则来自喜欢做自己的强烈意识。
我们的大脑有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奖励功能,趋利避害是它的本性。它会因为外界的反应来给出相应的反馈,决定着我们日常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会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外界,并利用记忆来指导我们做出决策。
当我们对自己抱有负面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不够好,也就是不满意、不喜欢自己,就会将这种不喜欢投射给外界,以戒备的心态面对外界,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自己要时刻防备着以免受到伤害。
相反地,如果我们真心地喜欢自己,具有自知自足,便也会采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外界的一切,愿意接纳外界给予的馈赠,愿意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安心成长,愿意去探索世界,去体验各种经历。
做人小心一点也无不可,但是如果小心过头、对世界抱着消极戒备的态度,却会阻碍人的成长和发展。它会导致我们不敢去进行尝试和探索,更无法接受不完美和任何失败,在人际关系中也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和理念进行应对。如果遇到困难或是不顺意的事情,往往会首先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或是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任何事情。
无论是抱有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生活信念和态度,我们都很有可能是受到自己上一辈的养育者,也就是父母的影响而形成。这不单止影响着自己,也会随着我们对下一代的养育而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并影响他们的人生。这是一种人类社会存在已久的代际传递方式。
02
正向成长,阻断代际传递
那么,种种不好的信念和习惯难道都无法终止吗?难道它还要继续去影响我们的孩子吗?其实这是可以改变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阻断不良的代际传递,改变负面的生存理念,就要从我们自身开始改变,去觉察种种消极的信念和习惯,然后改变它,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积极正面的信念教育,养成正向行为习惯,成为一名成长型的孩子。
可以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不只是孩子的事情,也是身为父母自己要面对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心态健康积极地成长,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又有着良好品质的人,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那么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是先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从自身做起,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心态健康积极、心智成熟、坚持终身成长的家长,为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
特雷弗·西尔维斯特是一名拥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认知催眠治疗师和培训师,也是养育了三代人的子孙满堂的老爷爷。他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育儿经验中进行分析总结,一再提醒身为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看到一个成长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戒备的世界。
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和引路人,我们要建立正向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警惕信息爆炸的社会和消费主义的泛滥,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避免被环境中的负面信息所刺激而形成本能的压力反应,进入戒备状态,这样会扼杀我们对成长的自然追求。
针对为人父母,西尔维斯特提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成长,这既是大人的成长方向,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基础:一是要成为内控型的人,二是你可以相信适合自己的东西,三是你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针对培养孩子,他也提出了给父母的8句格言:
格言1:你要训练他们,不然他们就会训练
格言2:他们还不是以后要成为的那个样子
格言3:奖励并不总是能激励他们
格言4:少给他们一点儿并不是坏事
格言5:生活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
格言6:他们不是麻烦,只是跟你不一样
格言7:培养内控型的孩子需要勇气
格言8:不要寄希望于他人
03
成为内控型的人
无论是针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西尔维斯特都强调要成为内控型的人。那么什么是内控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控制点理论”,指的是个体将控制事情的力量来源归因到内部或是外部。
内控型指的是我们认为事情是由自身内部因素决定,我们有能力控制所发生的事情并为其负责,能掌控自己的内心力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相对地,外控型的人则认为自己的人生和各种事情是由外部事物塑造和决定,个体无法控制和改变,比如机会、运气、命运等外部力量。
譬如说,孩子考试没有拿到好成绩,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学习还不够努力,那么他就是内控型的人。如果他觉得是因为运气不好拿到的试卷太难,那么他就是外控型的人。
如果将事情结果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还不够努力,那么他会将问题的责任放到自己身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改变下一次考试的结果。如果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便很容易为自己找借口,放弃努力,逃避责任,将问题寄托在外界或别人身上。
所以,我们要成为内控型的人,要学会接受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拥有智慧去知晓其中的差异。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想象成拥有两个圈的样子:影响圈和关注圈。影响圈包含了那些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事情,而关注圈里则是我们无法直接影响却有困扰的事情。
很多人常常会被关注圈的事情所吸引而浪费大量时间,做许多无用功,也很容易引发焦虑,影响或忽视了真正需要自己关注和解决的事情。
因此,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转回到自己能控制的影响圈,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04
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为内控型的人,能让我们有勇气为自己负责,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
当我们无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时,便很容易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满足父母的愿望,成为父母想成为的人。
许多父母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前程,从孩子进幼儿园就开始操心和忧虑他的将来,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跟什么人结婚……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或是遇到自己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问题,便会感到焦虑或愤怒。
孩子一生中所遇到的问题无穷无尽,也难以预测和控制。父母却错误地幻想自己有能力为孩子提前规划好、准备好一切,而孩子也会按照父母所安排和期盼的那样成长,过上父母想要的人生。
其实,就如西尔维斯特给大人提出的三个成长方向中所提到的“你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父母的期望而来到这个世界,也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对我们的期望而来到这个世界。
由己及人,对孩子亦应是如此,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望而来到这个世界,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也应该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们要敢于放手,不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成长型思维,由孩子自己来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自己选择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我们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年离家后感到空虚失落,失去生活乐趣和人生方向,正是因为将自己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当孩子不得不离开时,便似乎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需要摆脱上一辈人对自己的不合理干涉和期待,也要摆脱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期望和依赖。适时分离和独立,才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从事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写在最后
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做父母的最大心愿。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往往会忘了,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和榜样,孩子会学习父母的言行,会复制父母的人生。
当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很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父母想要他成为的人。
在养育孩子的同时,父母们也需要自我养育,坚持终身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父母。
作者: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一只梨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