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食物的自我斗争,容貌之外的厌食症
《亲爱的安娜》这本书差别不多是和《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一起看的。进食障碍指南主要是面对专业人士的,所以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干货了,虽然有些内容我可以用过往类似经历来理解,但是还有很多我是真的无法理解。
然后我发现了这本书写厌食症的文学书籍。想着小说对人物的行为心理都有描写,相比于术语化简洁化的专业书籍,它可以让人更清楚地看到一个真实的人,所以就把这本小说作为内容补充看了。
这本书对于厌食症患者的心理描写真的非常详细,你可以看到主人公陶芷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厌食症,以及为什么明明厌食症已经损害到她的身体健康,甚至将要威胁到她的生命,但她依然不肯与厌食症割舍。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助没有经历过进食障碍的人更好地了解患有进食障碍的人的心理。但同时,由于这些想法成功的让一位少女走向厌食症,那么从某些层面来说,对于某些人书里的内容或许具有煽动性。这些人可能处于厌食症前期或者正处于厌食症,或者是厌食症易患人群。她们会对主角患病时期的想法产生共鸣,但又对自己抱有信心,觉得自己绝不会重蹈书中人物的覆辙。这也是主角本身的心路历程。
所以,我推荐想要了解厌食症的人去看,但是对于本身处于容貌焦虑状态的人,我的建议是,真的想看的话,和一个不怎么在意容貌的人一起看,然后或许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再说一下安娜,这个贯穿整本书的名字。我直到书快看完了才明白它是什么。安娜是厌食症的代表,神经性厌食症的英文是Anorexia nervosa,缩写是ANA。
01
容貌焦虑与厌食症
现在我们社会对容貌焦虑这个话题讨论很多,而进食障碍也往往会在其中出现。或许就是因为看了一些这样的文章,当我思考什么是进食障碍的患病原因时,第一反应就是社会对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在三个层面上影响我们,社会、家庭以及同伴。当媒体新闻铺天盖地宣传一种美的标准时,我们很容易接受它并内化。同时,这种社会层面的美的标准不止仅限于审美层面,它还和阶级、能力和职业挂钩。瘦意味着自律,自律意味着有能力。因此不难想象人们会去追求瘦。
我们也知道家庭中有人在意体型,那么家里的其他人很可能也会在意。但除了过分在意容貌,家庭对容貌的忽视也可能在这里面起到作用,就像我们现代人讨论的性教育一样,因为被忽视,所以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它们,从而在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事情上犯错误。
大概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她自动隐瞒了自己的减肥计划,对澄美,对所有人。少年时代的概念一直留在她的记忆里:为学习而努力是好的,为美貌而努力则是虚荣、肤浅、愚蠢、见不得人的,似乎所有追求“外表美”的女生都缺乏“内在美”。
这个从另一方面说明厌食的人暴食不隐的原因,因为她们需要这种行为让她们看起来并没有为容貌努力。
“为美貌而努力是虚荣、肤浅、愚蠢、见不得人的。”这种观念会让孩子羞于在父母面前谈论自己对容貌的在意。而青春期,正是一个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时期,在此之前孩子们对旁人的评价还只是根据家庭背景和成绩,而这个时期身材也变成了一个评价标准。
好看的人会被追捧,身体发育不在同年龄审美上的孩子,会因此产生对身体的自卑,而因为父母对容貌的态度,使得她们无法及时找到另一个人帮助她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身体、认识身体美。这就导致她们对容貌的自卑一直存在,虽然在青春期时,因为其他原因她们没来得及(忙于学习)或者没有机会(家里管控太严)去修正容貌,但她们稍微远离家庭,这种容貌的自卑就有可能促使她们做一些补偿行为。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13~14,17~18岁是厌食症发病高峰期,前者是有容貌意识,后者是有了机会。
芷衡她也存在容貌焦虑,在青春期的时候,她其实对自己的身体非常不自信。而容貌自卑一直纠缠在她和进食对抗的那段时期。
牛仔裤太紧了。她把脱下来的短裤拿在手上,直起身来,凝视着镜中的影像;新长出发梢的短发,略带浮肿的苍白脸庞,新长出柔软赘肉的上臂和腹部,粗壮的大腿。一个陌生到令人厌恶的形象,鬼魂般的幻影,令她一个哆嗦,噩梦一般的高中时代瞬间涌回眼前。在她的意识中,“胖”已然和她想要遗忘的年代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些恐惧、冷眼、羞辱和伤害,那些默默无言地没有结果地付出。
她想着她再也穿不进去年夏天的牛仔裤,想到不敢注视镜子里自己的大腿,想到高三毕业那年,乃至之前整个暗无天日的高中时代。15岁忽然飞速增长的体重,因长了青春痘而惨不忍睹的脸,夏日里的自卑和自我厌弃,游泳池畔偷偷窥视其他苗条女孩子时羡慕的眼光。她感到耻辱。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胖回90斤?
不过身材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人会因为这一个方面而自卑,甚至发展成一个疾病的原因?
02
自我的缺乏造成容貌自卑
芷衡天生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差,不擅长运动。因为体育太差,在小时候被同学针对。这种被针对的经历,会让她对自身的不足非常在意。
不足→被针对→自卑感。
因此,当青春期芷衡发现自己的身材不够好的时候,虽然她意识不到,但不擅长运动带给她的经历让她害怕别人对身材的评价。
芷衡母亲的教育方式也是原因之一。在芷衡因体育差被针对的时候,母亲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责备她太弱,因此她心里存在这样的一个念头“弱者活该被欺负”。
是,弱的人容易被欺负,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就该被欺负,我虽然弱,但我依旧有不被欺压的权利,我们的人格依旧平等。当人这么想的时候,他会存在有一种力量感,这种力量感会让他面对强者的时候没有自卑感,或者没那么自卑。
但当人想着,弱就活该被欺负的时候,就在内心铸造了台阶,低台阶的人仰望高台阶的人,他们面对高台阶的人的时候,内心就会有自卑感。为了解决这种自卑,他们就要不断地爬台阶,用各种方法让自己变强。这种心态在某方面来说,其实还挺好的,毕竟它会促使人进步。但有时候,它可能会让人偏离本心,太过追逐目标以至于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比如说地位、金钱的追求。
除此之外,15岁的芷衡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她没能继续呆在奥赛圈子里,之前支撑她信心的学习成绩在这个时候破碎了。而这个时候,身材外貌又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她还在奥赛圈子里,她其实可以用学习成绩来安抚她内心的自卑感,但现在她发现学习成绩也没那么好了,她就没办法通过学习获得和往常一样的自信,而身材的不足就变得更明显了。
我想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强调家长要去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因为虽然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但她们依旧会经历某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就需要有人帮助她们解答。
03
厌食症是
救赎的火光点爆过往的炸弹
虽然高中时期的芷衡对自己的容貌不自信,但她并没有在这个时期去改善她的容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的容貌都可能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张口说自己胖要减肥,但依然快乐吃吃喝喝的人。所以我想,容貌上的自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书中的芷衡决定减重时,正处于一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倒霉的时期:GRE成绩不够理想,喜欢的男孩子突然告诉她自己有喜欢的人了。
人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往往都会去寻求一些东西以支撑自己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或者我们可以称它为信仰。在这个时期,芷衡也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对自由的追求——服从某种绝对的道德律(有一种自由的说法是,当你出于自己的意志服从某个律令时,你依然是自由的)。
芷衡会追求自由很大原因是因为她的家庭。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生活全部都是被安排好的,大学的专业、未来的道路甚至是她的饮食。在后期她母亲对她进行饮食干预的时候,芷衡把这视作一种控制,而对食物的反抗则是她夺回自主权的表现。
为了追求她理解的自由,芷衡将此时家庭给她的计划当作她自己的追求,而瘦也是她完善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厌食症的发生更像是带着救赎意味的火光点燃了过往埋藏的炸弹,然后发生了一起悲壮漫长的爆炸。
芷衡的故事或许无法代表所有的厌食症患者,但至少她可以代表一部分。当我们看到患有厌食症的人时,我们很容易被最表面的原因所吸引,即认为她们只是在追求容貌,甚至已经失去对自己容貌的正确认知,而芷衡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她们只是在寻找自我,然后在寻找自我的路上钻了牛角尖,选择了一个极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