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担心做不好一件事,所以干脆不做了。”| 这种本能可以保护你,也可以毁掉你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因为担心做不好一件事,所以干脆不做了。”| 这种本能可以保护你,也可以毁掉你
-读者提问-
大叔,我是今年的考研党。还有一星期就要考试了,但我却想放弃了。我是 9 月份才下定决心考研的,复习时间很短。最近做了几次模拟题结果也不好,觉得今年很难考上,所以连考试都不打算去了。
而且不只是这一次,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比如我很喜欢一个女孩,但我觉得自己个子不高,她一定不会喜欢我,所以连表白都不敢;
还有刚毕业那会找工作,明明自己很喜欢的公司来学校招聘,可我觉得自己实习经历不多,GPA 低,肯定不会被录取,所以连简历都没有投。
我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好,可又不知道该怎么改。大叔,你能帮帮我吗?
-大叔回答-
大叔非常理解你的状态。不只是你,很多人在接近考研日期的时候,因为太害怕考不上,干脆就找理由放弃了。
我相信,你一定很认真地准备了考试,也很想考上。但有时候,我们越想实现一个目标,越容易在到达终点前给自己设置各种障碍,让自己无法取得成功。
仔细回想一下失败的过往,好像并不是等到结果的那一刻,我们被宣判了 “ 失败 ” 。而是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因为某种 “困难” ,而放弃,最终导致失败。
将困难夸大或者制造困难,以避免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 “自我设限” 。
今天大叔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下,人为什么会自我设限?又该如何解决呢?
NO.1
自我设限,是一种自我保护
自我价值理论提出,我们做某件事情的动机,来自于两个方面:追求成功或是避免失败。[1]
比如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时候行为(学习)的动机就是为了追求成功;
而放弃参加考研,是为了避免没考上,这时候行为(不去考试)的动机就是为了避免失败。
哪个动机占主导地位,我们就会做出对应的那个行为。
在考研这件事情上,之所以想放弃,就是因为避免失败的动机大于追求成功。所以即使很想成功考上研,可相比成功来说,更难面对的是没考上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如此的恐惧失败,甚至超过了成功的渴望呢? 其实,这可能是出于一种为了自我保护的本能。
研究表明,自我设限者往往会选择或制造一个障碍,使他们能够将失败的原因从能力转移到自我障碍上。[2]
当我们用 “时间不够”、“状态不好” 的理由,想要放弃考研时,或许是我们在无意识地告诉自己,考不上是时间和状态的原因,而不是我能力不行。
而后者,则会损害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因此,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选择了避免失败,这样就不会得出 “我能力不行” 的推论,从而保护了自己的自我价值。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自我设限呢?
研究表明,越是在重要的关头(比如考研),或是自己的表现需要面对外界评价(比如面试)时,自我设限更容易发生。[3]
常见的自我设限有拖延、酗酒、熬夜、冷暴力、暴饮暴食等。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行为短期内的确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缓解焦虑、减缓失败造成的价值感受损。
但长期来看,无法全力以赴追求所带来的挫败感,也许会让我们更感觉不到自身的价值感。
因此,就像这位读者已经意识到的那样,长期的自我设限是需要加以干预的。
NO.2
自我设限者的两个误区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自我设限者最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正是这两个误区让我们选择了自我设限。
1. 错误的成就目标
自我设限者的第一个误区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采用的成就目标多为成绩目标。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成就情境中渴望实现的目的。大多数研究者把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掌握目标是指个体做某件事以发展能力为目的;比如读书是为了增长学习能力。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做某件事的目的是取得好成绩;比如读书是为了得高分。
采取成就目标的人,失败后更容易内部归因,认为失败就是自己的问题。也因此,为了避免降低自我价值,他们更容易自我设限。
研究也发现,低自我设限者注重学习能力与过程,高自我设限者注重成绩目标。[4]
2. 缺乏成长性思维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反复提到的自我价值的问题。
之所以一次失败就使得自我价值受损,是因为自我设限者常常不具备成长性思维。
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与天分不是固定的,无论是智商、情商、口才等等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与投入来提升。[5]
相反,自我设限者常常对自己要求过高,忽视自己的小进步。他们太看重眼前这件事,一旦失败,就觉得一切都完了。因此为了避免失败,宁愿不开始。
比如说,同样面对 “考研可能失败” 这件事,自我设限者会觉得如果考不上,就是我这个人能力不行,没考上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认为,即使考不上,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或是哪怕考不上我也可以重头再来,或是去找工作。
NO.3
如何激发动力,无惧失败?
如前所述,通常来说,自我设限者们更倾向于避免失败,也因此不愿意有所行动。
而相比于低成就动机、高避免失败动机,高成就动机与低避免失败动机,往往会激发出我们的较强的执行动力,那具体可以怎么做呢?[6]
1. 设定正确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制定的过程对动机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成为个性化的人,成为我们自己。好的目标符合以下三个特征:
a. 符合真实意愿
在一项研究当中,一群画画的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被给予画画之外的额外奖励,另一组没有。
结果表明,受奖励的孩子比没有受奖励的孩子,花在画画的时间更少。
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当我们设定与追求的目标过于依赖外界的反馈,而非内心真正想要的时,可能很难激发起强烈的执行力。
真正喜欢与热爱的,或许让我们更容易坚持与行动。
b. 有助于长期目标
Nuttin 认为,人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转化为他所设定的自我。是他们现实的自我观念和理想的自我形象之间的建设性张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7]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愿意为一件事情努力,是因为我们知道做这件事,会增加未来变成我理想中样子的可能性。
大叔的一个朋友,上大学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基本放弃了本专业,而选择了深耕自媒体行业。
我记得当时他和我说,从事不喜欢的行业让他看不到未来,而自媒体能 !深耕了 3 年的他,在互联网上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当设定的目标,符合更长远的人生愿景设定时,可能会很大程度激发我们的动力,而困难或挫败就没那么重要了。或许眼前的困难只是为了让我们为长期目标积攒力量的短暂休息啊。
c. 中等难度的目标
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往往会设定中等难度但容易实现的目标。通过这样做,可以保证他们只承担可以完成的任务,更容易让其感觉对生活有控制感,从而受到激励更有活力。[6]
设定过高目标容易让人感到焦虑,增加失败的可能令人感到挫败,而过低的目标又很难获得成就感。中等难度的目标,不仅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挑战与学习,还能让我们受到激励,不断前行。
2. 建立正向反馈机制
对于非常渴望避免失败的人来说,较少的挑战、拆解任务到小步骤,宽容的评价系统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6]
大叔曾经一段时间比较焦虑,感觉要做的事情很多,却不知道每天该做些啥,一到晚上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感觉更焦虑了。
后来我学会了一个方法,设定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我设定了一个月的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拆解到每一天,设定必须完成的一件事去执行。
我发现,最重要的一件事虽然任务量不大,但每天完成后,都会有满满的收获感,同时第二天也更愿意行动起来。
所以,如果你特别害怕失败,不妨把任务的难度降低,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保证每天都能获得正向激励。
另一方面,对自己宽容一些,完成任务时多一些自我赞美,没完成时多给自己一些鼓励。
通过建立以上的正向反馈机制,可能会有效降低对失败的焦虑,更有动力去追求成功。
NO.4
写在最后
李子勋老师说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去面对了。”
请你和大叔一起来到生命的终点,想想我们会因为什么而遗憾?
我们会因追求了一个喜欢的人被拒绝而遗憾,还是从未尝试而遗憾;我们会因考研失败而遗憾,还是会因我本可以但放弃了而遗憾。
没人喜欢失败,而在追求目标和自我的路上,很难一路成功没有挫败,面对失败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学习的一课。
从长期的生命来看,我们面临的选择,或许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对人生不遗余力的追求,还是在短期成败之中纠结。你想选择哪个呢?
大叔觉得,全力以赴的失败不遗憾,没有认真追求的人生才可怕!
世界和我爱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