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当来日不再方长 | 心理词条
案例释义
2021年初的热播剧《小舍得》,围绕两个家庭的孩子的小升初问题展开,而剧情的另一大亮点来自于张国立扮演的父亲南建龙因再婚而导致的两个小家庭的生活摩擦。
宋佳饰演的南俪一直不能释怀的是,父亲南建龙身为一个设计院的院长,工作体面;妻子出身书香世家,他们可谓门当户对琴瑟和鸣。事业婚姻皆圆满的情况下,为什么就因为生了一场病,病愈后毅然决然地离婚——甚至不顾女儿当时马上要高考的特殊情况。
用南俪的话来说 “你就这么迫不及待,连2个月都等不了吗?”,母女俩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好久的家,搬去跟外婆住,而父亲立马跟生病时照顾他的护工结了婚,之后供新妻子的女儿读大学,改变了一个原本居无定所的女孩的命运——这一切,在亲身女儿看来,原本是属于她的小幸福。
跟南俪一样,观众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南建龙为什么铁了心要跟知书达理的妻子离婚,然后跟一个做护工的没文化的女人结婚。
南建龙他是怎么想的?他图什么?他是老糊涂脑子坏掉了吗?这样的老人就他一个吗?
其实啊,关于南建龙的这样一种看似不合常理的人生选择,是非常符合心理学原理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能够很好地解释南建龙的行为。
专业阐述/概念解释
什么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提出的动机毕生发展理论。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一些心理机能方面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在情绪方面,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简单下降趋势。许多研究表明,整个成年人阶段情绪幸福度是上升的,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绪和幸福感保持稳定,甚至是提高了。研究者将这一现象称作“老化的悖论(paradoxofaging)”。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三个理论预设:
社会交往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人的社交兴趣和社会依恋一直都在演化;
人本质上是动机性的动物,期待实现的目标指导着人的行为;
人有着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标,目标的选择先于活动。
社会情绪理论的核心概念:
[时间知觉]和[社会目标]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目标]分为两种功能范畴:一种是与获得知识相关的社会目标,另一种是与情绪管理相关的社会目标。
——虽然对于动机来说,“知识相关”和“情绪相关”可能不是很好的标签,但我们相信根本的启发意义在于指明朝向目标的行为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得复杂的人的行为在功能的基础上得以区分,由此可以作出一些有用的预测。
知识相关的社会目标指针对于学习社会和物理世界的获得性行为。通俗些来讲,发生在人和各种抽象和具象的知识之间。
情绪相关的社会目标是指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情绪状态的优化,包括寻找生活意义的欲望、获得亲密的情感和建立社会实现的感情。也就是说,情绪相关的目标需要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达成。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时间知觉”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目标”。
[时间知觉]是人动机的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目标的选择与追求。也就是说,时间评估对于针对特定目标行为的权衡与执行起着关键作用,它帮助人们平衡远期与近期目标,进而有效适应特定环境。“
当时间被知觉为自由开放时,目标最可能是筹备性的,例如,信息收集、体验新奇和扩展知识的广度。
当时间被知觉为有限时,情绪目标成为基本的追求,关注于人们追求中极想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目标强调感觉状态,尤其是管理情绪状态使之达到幸福状态。
在电视剧的最后,南建龙跟南俪解释了他当初离婚的原因。
他中风入院,病情危急,醒过来时,看到南俪的妈妈趴在床边。他想起结婚十几年来,在家都把妻子宠成公主,妻子连家里的洗衣机都不知道怎么使用。
而他现在中风了,医生说他时间不会很多,他无法再跟之前一样包揽家中大大小小事务了。他想起昏迷的时候恍惚间,有人用热水给他擦身子的感觉,那种舒服和温柔,是他在婚姻中从未体会过的。
他想在剩余的有限的生命中好好地被人伺候一下。于是他决定跟妻子离婚,让这个懂得护理常识、很懂得照顾人的低眉顺眼的护工来陪自己度过余生。
因为觉得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选择一份舒适,即便是有点自私,但是就是想在有限的时间中让自己体会被照顾的愉悦和轻松。
南建龙的行为非常典型地符合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因为后妻之前带着蒋欣饰演的女儿田雨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她遇到这个设计院的老院长时,她受宠若惊,愿意低眉顺眼地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照顾南建龙的生活起居,怕他冷怕他饿。因为懂护理知识,南建龙被照顾得很舒心。越过越健康。
科普:
基于社会情绪理论的
老年人决策行为研究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因为少年有大把的时光可以利用,各种文化中,青少年都被劝诫要珍惜大好光阴去追求学业或事业上的更上一层楼。
社会情绪理论用对时间的界限知觉而不是绝对的年龄来解释目标和偏好的年龄差异。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未来没有限制,往往会关注指向未来/与知识相关的目标,但如果觉得时间将要耗尽,情绪目标的突显性增加,觉察到时间限制将注意力指向情绪目标。
研究发现老年人在进行跨期决策(个体对在不同时间点发生的交易进行选择与评估的过程)中,会做出与年轻人不同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在跨期决策过程中到底是倾向于立即获得较小的收益还是愿意等待一段时间以获得较大的收益,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老年人的积极效应
研究者发现老年人在记忆和注意加工过程中的积极效应十分显著。老年人的积极效应,是指老年人在认知加工过程当中,相对于消极刺激,对积极刺激表现出更多偏好的一种年龄相关的趋势。这可能是老年人的以往经验降低了“杏仁核”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导致的。
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老年人在跨期决策上的表现不同于年轻人。研究发现,在面对收益时,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立即获得更小的利益。这可能是由于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知觉到未来时间有限,更关注当前情感满足。
老年人无意识的时间监控系统和生活中发生的诸如孩子结婚、朋友去世等事件会促使他们意识到所剩余的时间逐渐缩短。
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知觉到未来的时间更加有限,从而追求的社会目标是让当前的情境最优化,即获得情绪上的幸福感,因此更加注重与情绪相关的社会目标,相对于从未来的消费中获得情绪上的满足,他们更希望立即获得快乐;他们偏爱可以短期实现的目标,也更加专注于当下。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总体情绪体验更积极,情绪状态更稳定,而且往往更加注重情绪调节,将调节情绪状态看得比知识获得等目标更为重要。
通俗点来说,老年人更注重情绪价值。
个人见解:
爱是理解与尊重
人们总说来日方长,对于身患疾病的人和老年人来说,生命进入倒数,每一天都不能浪费了,他们不再会劝说自己去满足社会的期待,他们想要做一些能够温暖自己内心的事情,这种“快乐原则”有时候会令他们的至亲对他们的决定不理解,老了老了老糊涂了吗?
人是社会性动物,弗洛伊德在1923年发表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遵循“快乐原则”,饿了要吃,冷了要穿,孤独了需要拥抱和抚慰,这些都是人的本能。
自我,则是在本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分化与发展,是人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饿了想吃,是本我的需求,出于现实的考虑,是去买、去偷、还是去讨要,这些想法都是自我在起作用。
本我的对立面是朝我,超我是自我的生化版本,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赏罚模式演变而来的。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
经过上文对“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分析可知,当一个人觉察到的生命时间有限时,人格中的“超我”部分会慢慢地缩小,这部分人,通常是老年人,在关于真理、社会地位和成就等这类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和脑力心力成本的决策越来越少。
也许可以说,老年人在某些方面不再愿意“延迟满足”。
因为他们不想再等待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老年人会有些“退行”,他们会更多地将身心投入到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物上去,有时候像是对自己之前生命中情感和情绪体验缺失的补偿。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老年人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人当下的选择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已经做了对自己最好的那个决定。
另外,在还年轻的时候,也不要因为对知识和真理的一味追求,而忽略了对亲密关系的经营;有些人很善良,从小到大习惯性地压抑自己,为别人考虑,在关系的经营中,很累却没有怨言,即便有怨言也不愿意说出来。当身体出现危机时,才报复性地反弹,做出身边亲人朋友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来。
总之,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好好地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好好爱自己,呵护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朋友,“今朝有酒今朝醉,管甚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