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一会儿:群体情绪放大效应|心理词条
前段时间,林生斌因为结婚生子再度登上热搜,获得了扑面而来的质疑与愤怒。如果我们留心观察,或许会发现,当时有多相信他的深情,现在就有多愤怒。
然而你是否思考过,一个热点事件究竟是如何引燃了整个互联网人的情绪?
我们会发现,同一件事情,自己一个人和在群体中情绪的起伏会有不同。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例如,一起唱歌,一起看比赛,一起运动等,我们个人的情绪会与群体的情绪趋于一致,并且在群体中共享情绪会增强我们的个人情绪体验。
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林生斌的深情时,被众人口口称赞,我们也就可能会代入这种情绪中,相信他是一个深情的人,反之亦然。
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
01
群体情绪放大效应
相比独自经历情绪事件,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放大个体的情绪体验,该效应被称之为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也就是群体情绪放大效应。
戏剧《科利奥兰纳斯》中有这样一幕,科利奥兰纳斯为谋求执政,答应以谦卑的态度博取民众的支持。民众本已将选票递给他,然而护民官突然跳出来挑唆,说他的谦卑只是假装,背后仍然是鄙夷。民众们纷纷情感受伤倒戈,众口烁金,将他逐出罗马。
剧中很明显的转折就是当独自一人时,民众可能会选择相信科利奥兰纳斯,然而当处于群体中时,大家共同关注这件事情时,只要有一个人说觉得受到了鄙夷,这种受伤的情绪便越来越大,直至最后爆发。
当个体与他人在群体中共享情绪事件时,影响个体情绪的因素除了情绪刺激本身,例如对当事人的共情,球赛的精彩程度之外,还包括群体及社会情境,例如他人的情绪反应。
这种差异导致“群体共享情绪"不同于个体情绪。
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导致群体情绪的凝聚即群体成员的情绪趋于一致的现象;另一方面,直觉经验以及描述性证据表明,相比个体独自经历情绪事件,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增强个体的情绪体验,即表现出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
近期有研究表明,与他人共享信息会增强对该信息的编码效果,与他人共享目标会增强目标寻求,与他人共享感知觉体验(例如,巧克力是否可口),其感知觉体验会增强。
在该研究中,被试分别在两种条件下品尝巧克力:一种条件下与他人一起品尝巧克力;另一种条件下独自品尝巧克力(他人在场,但从事其他事情)。
结果发现,相比独自品尝巧克力的条件,与他人一起品尝巧克力的条件下,可口的巧克力被判断为更可口,不可口的巧克力被判断为更不可口。
同理,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增强个体的情绪体验。就连孟子都曾经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些早期的哲学思想也支持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
“乌合之众”的心理效应指出,群体中的个体似乎丧失了部分自我意识和个性,个体行为被“强大力量主宰",体验到“无控制感",因而产生超越个体意识的集体的或群体的情绪特征。
而我们自己也能感受到,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会增强个体的情绪体验。
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也得到部分实验证据的支持。
在一项研究中,Jakobs, Fischer和 Manstead让被试阅读包含不同情绪事件的故事脚本,一种条件下,让被试假想独自经历这些事件;另一种条件下,让被试假想与他人共同经历这些事件。
结果发现,在假想与他人(一位朋友)共同经历愉悦情绪事件时,被试报告了更强烈的愉悦情绪。
综上,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经验证据均支持存在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
因此,近代心理学家开始用实验去寻求群体情绪放大效应其内在的机制。
02
群体共享情绪放大效应的机制
在群体中与他人共享情绪事件时,影响个体情绪的因素既包括情绪刺激也包括他人的情绪反应。
在某种情境下,这两种因素是一致的,比如我们共同支持一个球队,那么当我们支持的球队得分时,我们得到的情绪刺激和他人的情绪反应是一致的。
在这个过程中,共同关注与情绪渲染是引发群体情绪放大效应的两把利剑。
1.共同关注
Shteynberg, Hirsh和Apfelbaum等人(2014)提出群体共同关注(group co-attention)理论来解释其在“静态"群体情境中(如上文所述,通过实验操纵让被试“相信"他是和他人一起观看海报、视频等)发现的情绪放大效应。
根据该理论,导致群体共享情绪放大的原因在于:相对于个体独自关注,与他人共同关注增加了对情绪刺激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对情绪刺激更深的加工。
由于对消极刺激更深的加工会增加消极情感,对积极刺激更深的加工会增加积极的情感,因而在群体共同关注的情境下,个体体验到更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从进化的视角而言,社会协作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们需要将注意资源投人到合作性行为中去。被群体成员共同关注的目标和事件更有可能成为进一步社会交互的纽带。
为此,人们会对共同关注的目标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也就会投入更多情绪。
2 .情绪传染
情绪传染指个体自动化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表情、动作,以及其他非语言线索,从而获得与他人一致的情绪状态。
情绪传染的相关研究着重考察情绪如何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体,即关注情绪的扩散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被视为一种单向过程,例如让被试观看情绪图片,考察被试的生理反应、大脑神经机制,以及主观体验等。
Lundqvist和Dimberg(1995)让被试观看快乐、悲伤、愤怒等表情图片,同时采用表面肌动电流图(EMG)分析技术对被试的面部表情活动进行记录。
研究结果发现,代表不同情绪的表情图片引发了被试不同的面部反馈。观看愉悦的图片时,被试会展现出嘴角上提的表情,反之亦然。
这种模仿行为通过反馈机制(例如,通过肌肉、内脏和腺体的反应)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情绪体验。
这一观点得到正反两方面证据的支持:一方面,情绪的外在表露会进一步增强相应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控制、隐藏真实的情绪,降低情绪的外部展示会降低相应的情绪体验。
情绪传染主要依赖于非语言信息,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以及语音语调。
然而,如果我们的情绪刺激和他人的情绪反应不一致呢?比如我们分别支持不同的球队,这个时候,群体情绪如何传染呢?
为此,近些年的心理学家研究中提出评估一证实一放大模型。
3.评估一证实一放大模型。
这个模型整合了情绪刺激、个体自身的情绪反应、社会情境(他人的情绪反应)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出情绪评估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个体情绪被他人情绪证实或未被他人情绪证实。
当个体情绪得到他人情绪证实,则个体情绪会放大;反之,则不会放大。
Hardin和Higgins(1996,p. 28)指出,没有被社会证实的经验是短暂的、随机的、转瞬即逝的,就像闪烁的荧光。然而一旦被社会证实,被他人共享,就会成为“共享现实",这种经验就不再是主观的,而是获得了客观现实的地位。
Hardin和Higgins(1996)用共享现实的观点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指出人们的风险知觉、态度、刻板印象在群体讨论后之所以会朝向多数人具有的原有倾向进行极化,是由于其得到群体中他人类似的信念、态度或偏好的证实。
个体情绪一旦得到他人情绪的证实,尤其是得到群体中多人的证实,就具备了更稳定而可靠的心理支持,由带有模糊及不确定性特征的个体情绪成为稳定而可靠的“群体共享情绪"。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绪共鸣"。
由于“群体共享情绪"具备了更稳定的认知基础,且获得了强烈的心理支持,因而其强度会高于个体独自体验到的情绪,即表现出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
反之,如果在某些特定的群体情境中,个体情绪未能得到他人情绪的证实,则个体会质疑其情绪的合理性,从而抑制其情绪,导致情绪不会放大,甚至会降低。
这一模型并不能排出共同关注、情绪渲染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群体情绪放大效应是这几项机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03
如何应用群体情绪放大效应
1 .让子弹飞一会儿
当我们知道了群体情绪放大效应后,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了为什么网络热点事件背后往往就有推手,而那个推手的作用就是营造共同关注和情绪渲染。
然而,当我们了解了评估一证实一放大这一模型理论之后,我们就可以在遇到事情时,用辨证思维去思考一下这个事件中哪些是事实(被证实部分),哪些是观点(情绪渲染部分),也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通过我们的理性思维,去辨别事情真伪,再投射自己的情绪,而不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人掌控,成为他人的踏脚石。
2.共情能力
当我们留意到在群体中共同关注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放大,这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觉察机会,让我们关注自己关注他人。
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如果你和别人没有共情,那么他人的情绪点是什么,如果你此刻共情了,感受到了情绪的放大,那么你们产生情绪的基准又是什么,长期培养自己的觉察,便可以提高共情能力。
3.情绪释放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需要及时地去排解。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应用群体情绪放大效应,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唱歌,将自己郁闷、悲伤或者兴奋的情绪通过歌声倾泻出去,因为群体情绪的放大,我们会很快就能得到情绪的排解。
群体放大效应可能会让我们成为乌合之众,也可能会让我们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凡事皆有两面性,只是看我们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