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挫折共舞,预防攻击行为?| 心理词条
人生真是刺激,起起伏伏。
都说现代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谈及挫折,你可能会联想到“攻击行为”;或是“压力”。
有压力是因为我们在解决困难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又或是我们自认为我们无法做到时产生的负面、消极的信念,很大程度上会认为,过大的压力会带来一定的挫折反应。
有的认为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关键,也有的认为挫折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
不论如何,毫无疑问,我们会不自主的认为挫折与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
01
挫折与攻击的定义
什么是挫折与攻击?简单来说,挫折就是一种“阻碍”,一种使我们得不到满足,给我们带来压力的、无法克服或是自认为无法突破的一种阻碍。而攻击就是有意的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同时不被社会认同或允许的一种行为。
挫折指的是人们在有目的的生活中,遭遇无法克服或者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心理学上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必然情绪反应。
攻击:即攻击行为,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存在伤害行为、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攻击概念的三个要素。
无论是谁,都会遭受过挫折,只是或大或小;
挫折可能会使你逆流而上、勇往直前;但也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情绪,让你陷入怀疑、自卑、怯懦;因此,挫折的应对也正在困扰着很大一部分人。
02
挫折-攻击理论来源/背景
在被爆料的一些社会案件中,因遭受挫折而产生攻击行为,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或现象都耳濡目染,同时,也有不少的实验证明,挫折与攻击之间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
不论是残忍杀害室友的马加爵,还是疯狂报复社会的周克华,又或是震惊中外的韩国留学生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件……
这些案件都含有对周围环境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无法克服,阻碍了自身个体的发展与需要,因而产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何解释呢?——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了挫折-侵犯理论,对类似的现象做出了解释。
1939年, 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会有疑惑,难道遭受挫折的人就一定产生攻击行为吗?也可能没有关系或是由其他的因素所引起。是的,人们认为挫折-攻击并非如此简单,有的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比如说,许多人受到挫折之后并不发生实际的攻击行为,也许许多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挫折无关。
因此,在1941年,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修正的观点,认为挫折也可以产生攻击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一定引起攻击,并且攻击与挫折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
在1941年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做的一项挫折-攻击论的著名实验,很好的证明了挫折同破坏性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给一群小孩展示了满屋子的玩具,但是没有允许所有小孩立刻玩这些玩具。研究者发现被推迟了玩玩具时间的小孩随之变得受挫。
一旦他们被允许玩玩具,他们在玩耍时会采取更富有攻击性的行为。比如损坏玩具或是将玩具摔在地上,又或是往墙上砸,由此可见,挫折引发了更多的破坏性行为。
这就是挫折-攻击理论。
03
相关科普
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赞同,学习是攻击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攻击是习得的,也是可以通过新的学习予以消除的。并且人的攻击行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脑神经因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大众媒介的作用等。
一、遗传因素
大部分行为,都可以用“遗传“来解释,攻击行为同样也不例外,具有遗传的基础。
一些研究也进一步指出遗传对攻击影响的证据,通过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表明,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儿童期受虐待的经历共同决定了攻击行为。
二、生理因素
攻击行为与我们的情绪有关,比如愤怒,因此,个体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他的攻击行为。心理学家齐尔曼等罗杰斯等的研究都证明,一般化、非特异性的情绪唤醒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攻击性的增加。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大量研究发现,不仅总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攻击行为,特异性的生理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醒,也会改变人们的攻击性。
心理学家多纳斯坦及马拉摩斯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做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三、大众媒介的作用
互联网、手机的快速发展,在这个离不开宣传、手机的时代,暴力电视情节或是暴力游戏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俨然以成为我们更多人关注的话题。
根据伯科威茨的攻击认知神经联结模型,接触暴力游戏可以建立或激活攻击思维、攻击知觉、攻击记忆与攻击信念的联结。
有实验室研究发现,玩暴力游戏的被试比玩非暴力游戏的被试有更多的攻击行为,游戏和性别的交互作用表明,游戏对男生的影响更大。
四、家庭因素
家庭在人的成长过程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会获得幸福、自信,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引发许多不良的行为,比如容易形成较高的攻击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我们会发现,许多色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家庭缺少关爱,或是家庭关系破裂又或是家庭教养方式而引发的。
综上,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值得更多人的重视,尤其是在犯罪心理学的领域。那我们该如何通过训练而得以消除的和控制攻击行为呢?
04
与“挫折”共舞,
控制和预防“攻击行为”
有时我们会尽量避免糟糕事情的发生,这是我们的本能;但是我们没办法阻止和决定它是否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控制和改变。
首先,当我们遇到挫折,自己无法解决,或是自认为无法解决的时候,停止思考,允许自己向周围人求助,也许会有新的突破。
你也可以表达出来,也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安慰和支持;
挫折的好处就在于:它会让你体验“我能行”,也能让你接受“在我不行的时候,我可以去找别人”;
让自己感到不是孤身一人,接纳自己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什么都会,我们同样需要他人的帮助。
其次,需要进行合理的宣泄,比如倾述、跑步、瑜伽、冥想等。
弗洛伊德的水压模型认为:
“挫折导致愤怒,而愤怒的情绪状态转而堆积在个体内部,作为一种有攻击危险的心理准备而存在,好比在密闭环境中的水,如果不及时地宣泄出去,就会逐渐积压,直至最终爆发。
人们一旦被挫折的情境惹怒,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才可以有效的降低人们的攻击性。”
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与攻击冲动的方法。
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正在经历挫折或是处在愤怒的情绪时,需要把它宣泄出去,让这些压抑的愤怒情绪得到释放,达到减少攻击行为的目的。
最后,重视培养与训练移情的能力。理查森等人的研究证明:“移情可以成为人际攻击的缓和剂或抑制剂”。费希巴赫等人经过长期系统研究也指出:
“移情能力越高,也就越少倾向于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此外,移情能力训练还可以带来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多的积极自我评价。”也就是移情能带来多的积极的作用。
移情能力怎么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角色扮演。
也就是我们需要站在别人所处的情境,将自己当成对方去扮演这个角色,用心去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内心状态,从而培养自身对别人观点和情感的意识,为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对别人心理上的影响。
这就是移情的能力,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他人,去看不一样的世界。
移情:是情感转移,在对方的感情世界中理解他人。
也就是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别人的心体验世界的能力。
不可否认,挫折会令你痛苦,但同时也会令你成长;
不苛责自己,不为难自己,不高估自己也不迷失自己。
无论是”挫折“还是”攻击“,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化解,需要更大的勇气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