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TA却离不开TA,“强迫性依恋”阻碍你成长 |心理词条
01
阐述定义
1.“强迫性依恋”的症状表现
不知不觉对一个人产生依赖,意识深处却找不出根据,这是人所共知的问题。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处理过该问题的某个方面。
人们将问题归结于“爱”和“忠诚”等精致的字眼之下。但幻想中许诺的幸福迟迟没有到来,人内心感受到的折磨却日益增多,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种依恋的本质。
如果,一个人在恋爱中深受以下问题的困扰:
不相信能够照顾好自己,理想化他人。
对方没有顾及到自己的感受时,觉得天昏地暗。
谈了恋爱后,对学习和工作都不上心了,失去了自我成长的自觉。
发现了对方想要离开的征兆,痛苦之余却不去面对和沟通。
需要恋人持续给与自己“爱”的证明,否则就坐卧不安。
极度的依赖让对方觉得窒息,自己即便知道,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
经过相处之后,明明知道对方不适合自己,想分手,却害怕分手。
如果对方跟自己提出分手,就有被全世界遗弃的幻灭感。
等等。
在亲密关系里,如果有以上的表现和感受,那很有可能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强迫性依恋】的神经症倾向。
2.词义辨析|“强迫性依恋”的外延和内涵
跟“拖延症”、“囤积症”、“幸存者内疚”一样,“强迫性依恋”是一种心理症状,与前三者不同的是,“强迫性依恋”的症状和问题主要在亲密关系中体现。
【依赖】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广泛地存在于一切哺乳类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亲子、爱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几乎是一切有关系的个体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依赖促进个体的内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然而,病态依赖却恰恰相反,它像无形的绳索一样绑住彼此,用当代的心理领域术语来说,“病态依赖”即【寄生】。
【强迫性依恋】从属于“病态依赖”的范畴,本文阐述该词条时多聚焦在两性关系中。在心理学著作中,描述相关症状时,通常也会用“强迫型依赖”
“强迫性依恋”并非强迫症的子分类,不属于强迫症的词义范畴。
02
“强迫性依恋”的案例
1.书中记录的案例——克莱尔
卡伦·霍尼在她的著作《自我分析》的第八章“一例病态依赖性患者的系统自我分析”中,举了克莱尔女士的例子。
某个星期天的早晨,克莱尔负责的一位作者没有如约兑现交稿的诺言,她感觉到异常愤怒,从而觉得人们竟然如此不可靠。
经过分析,她意识到,真正令她愤怒的原因是她的男友彼得出差没有在答应的周六回来。
她曾经为了跟彼得共度周末,曾推掉一个约会,然而彼得临时爽约,她只好自己去看了一部电影。因为彼得不喜欢提前约好时间,她就尽可能留下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夜晚。她不由得怀疑,彼得究竟想不想跟她在一起?
她想离开彼得,然而她马上又自我否认,我这么爱他,怎么可能呢?
克莱尔进而意识到,她自己其实她经常向人们生气,但她对彼得如此失望,对他的愤怒却压抑得如此明显。即便如此,她也不愿意离开彼得,她要么用爱说服了自己,要么怪自己太过软弱。
她感到受伤、失望、愤怒,她变得疲惫或压抑,这些显然都没有很好的理由。如果彼得迟到了,如果他没打电话,如果他沉迷于其他事情而不是她,如果他性格孤僻,如果他对她没有“性”趣——她总是在这些情形中感触到同样的而恐惧,害怕被遗弃。
当她意外地收到他的礼物时会满心欢喜,是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被遗弃的恐惧。
2.现实案例——离不开前男友的女士
一名三十多岁的C女士,与她学生时代的男友重遇,她一直未能忘掉他,当初他们的分离似乎太过仓促——男生的妈妈不同意这段感情。
幸运的是, 男士还没有结婚,并且,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寻找着她,于是她希望,已经经济独立的前男友能够重新考虑他们的关系。
不久后,这位男士结婚了,但他告诉这位C女士,他会一直记得她。
她内心隐约意识到,也许如果当初前男友勇敢一点,他的妈妈就不可能拆散他们;重逢后如果他能够坚定一点,也应该重新考虑,而不是貌似为难地进入婚姻。
纠缠数年,她提出过让他离婚,但他表示做不到,同时又表示舍不得她。他跟她没有性关系,她更相信他对她是纯粹的感情。事实却又很明了,他是不可能跟她共度一生的,但是一想到要彻底跟他断绝联系,想到她的精神世界中要去掉这么一个人,她就有被整个世界所抛弃的恐惧和慌乱——虽然他跟她远隔千山万水,并不在她的现实生活中。
在最最难受的时候,她甚至希望他飞机失事,这样她就不用再翘首企盼了。
C女士期待随心所欲的平等和坦诚的恋爱,她知道在这段感情里多呆一天都是对幸福的亵渎,可是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绊住了,她无法不跟他联系。
直到有一天,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意识到,L是她的一个“精神妈妈”。
03
科普
“强迫性依恋”的成因
1.基于依恋理论的假设
医学界和医学导向的治疗师认为病态依赖是一种疾病,跟其他疾病具有共同的特征,比如永久性、普遍性、甚至致命性。
但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假设。
1)依赖共生不是一种原发性的疾病,而是由生命最初6个月的发育创伤造成的。发展性创伤是由儿童和母亲之间太过长期或太过频繁的情感断裂造成的,成年照顾者无意识或恶意地忽视儿童的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会导致婴儿和儿童产生这种创伤。
2)强迫性依赖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的传统社会观念在不经意地支持这种行为。
3)依赖模式循环发生。当个体在生命最初6个月没有完成某一发展任务,例如安全的联结,完成它的需要就会被作为额外的负担带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4)成年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性依恋是一个正在愈合的过程,伴随着所有痛苦的症状,实际上是一种治疗的尝试。
2、经典依恋理论
为了使上面的理论假设更加清晰,必须补充经典的依恋模式理论。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的学生安斯沃斯设计了陌生情境法,来评估婴儿和成人之间的依恋模式。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母亲离开时,婴儿会哭泣;母亲回来时,婴儿会高兴地欢迎母亲。婴儿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会离开母亲去探索,偶尔会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心。
回避型依恋:母亲离开时婴儿很少哭泣;母亲回来时,婴儿会拒绝母亲。他们在需要帮助时不会表达需求。不喜欢被单独留下来,更不喜欢被斥责。
矛盾型/抗拒型依恋:婴儿在母亲离开前就开始焦虑,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变得很烦躁。母亲回来时,他们表现得很矛盾,想去和母亲接触,但同时又通过踢或扭动身体表示抗拒。他们很少去探索,很难被安慰。
后来,其他研究者发现了第四种依恋模式:
无组织型/无目标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缺乏有组织的策略来应对陌生情境压力。他们表现出矛盾、重复和混乱的行为,如向陌生人而不是母亲寻求支持。当母亲回来时,他们表现得很高兴,却随即掉头离开,即便靠近母亲却不看向母亲。他们看起来困惑或害怕,这可能是最不安全的一种依恋类型。
依恋的建立机制:
安斯沃斯和鲍尔比假设,根据母婴互动,婴儿形成了对母亲的期待并建立了这种“工作模型”,只要母亲继续以相同的方式行动,该模型就起作用。
如果母亲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并且达到一定次数,婴儿就会修正原有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就会改变。
安全型依恋反映了婴儿对照看者的一种信任感,不安全型依恋反映了一种不信任感。十分重要的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不仅学会了信任他们的照看者,也学会了相信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早期依恋关系对于后来的分离症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离感可以被看做时一种防御性的认知策略。当个体相信安全依恋对象会及时出现的时候,他们的依恋焦虑和回避体验较低,并且运用恰当的策略调节情绪,而焦虑依恋、回避依恋或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常常需要发展分离的认知防御策略,来逃避消极的自我和他人内部工作模式所导致的糟糕内在体验。
04
个人见解
“强迫性依恋”的影响&治疗方式
1.对生活的影响
小时候没有完成的依赖,长大后就变成跟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没有了依附,生活还值得过吗?
成年人本应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社会竞争中去,良性的依恋是内在动力源泉和安全基地。只要存在强迫性依恋症状,就等于在为自己制造灾祸,每个生活中出现的困难,都会令一个人崩溃,变成彻底无助的状态。
强迫性依恋迫使当事人没有能力独自生活、独自思考、独自感受,也无法拥有独立的兴趣和计划,简要地说,就是反对TA成为TA自己,并发现自身的重心所在。
经过治疗师的帮助,克莱尔意识到,她与彼得相处时的忍耐谦卑,是在一遍遍重复小时候与母亲相处时的心境。对彼得的“爱”就像毒瘾,如果她不想活得像一朵枯萎的花儿,她不仅仅要使自己摆脱对彼得的渴望,她必须要将她的“强迫性依赖”问题连根拔除。
而第二个例子中的C女士也意识到,如果不离开前男友先生,她就无法“长大”,无法完成真正的自我成长。同样的,她小时候有留守儿童的经历,她对前男友的怨恨与小时候对父母的感受如出一辙,她想通过争取前男友来实现儿时对父母的盼望。
依赖不仅使成年个体的软弱一直保持,而且实际上还有利于保留无助感。因为只有软弱且无助,才会在意识中确认对一个人的依恋是那么有必要。对于强迫性依恋的个体来说,缺少别人的关注就意味着她被抛弃了。
对关系的努力维持,是由他们极度渴望恢复自我关注的需要决定的。
2.治疗方式
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病态依恋的原因,得到所需要的工具和支持时,他们就能够逐渐治愈自己,消除病态依赖对生活的消极影响。
夫妇治疗(两性&亲密关系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都是有效的方法,帮助个体打破依赖共生的习惯。
恢复过程需要两个或更多的人共同创造的人际关系。因此,个人没必要因为在一段关系中产生共生而受到责备。一旦一个个体明白了TA为什么获得强迫性依赖的行为,TA就会对自己和伴侣有更多的同理心。
最后,让我们回到那个著名的放了土豆的地下室,人本主义者发现黑暗中的土豆发出的新芽都是向着有窗的那一边,生物都有自我发展和治愈的本能。一个人现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藏着TA过去吃过的苦,出现强迫性依恋症状,是一个人在努力自我疗愈和拯救的表现。
只是,回到过去并不能改变过去,至尊宝拿着“月光宝盒”一遍遍穿越,也无法拯救“紫霞”,最终还是会被戴上紧箍咒,踏往西天取经之路。
如果不让过去过去,未来也不会真的到来。唯有放下折磨自己的心魔“屠刀”,让此地此刻的阳光照亮昏暗的旧灵魂,才能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