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魔的魂器制作原理 - 解离 | 心理学词条
《哈利波特》是J·K·罗琳写作的系列小说,最早被称为“儿童文学”作品,后期改称“魔幻巨制”,因为里面情节发展是越来越暗黑了。其中,让人最毛孔悚然的是——“杀不死”的伏地魔,最后一部才揭晓是“魂器”的缘故。
什么是“魂器”?
伏地魔还是汤姆瑞德尔的时候,对于如何长生不死充满了好奇,教授因为自己的自恋告知了他将灵魂分裂在不同的载体上,只有毁掉所有碎片本体才会真正死亡,否则就会“死而复生”。这个载体被称为“魂器”。
那如何制作“魂器”呢?
杀人!
杀人的时候灵魂会分裂,这个时候会附着在周围的物件之上,魂器也就形成了。
可以说,魂器的制作原理就是——“解离”。
01
什么是解离呢?
解离更多是种过程状态的描述,是种类似“悬浮”、“闪现”和“失忆”状态。
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即DSM-5中,有种解离性障碍也被称为“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在此标准下:
(1)分离性身份障碍
A. 存在2个或更多的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为一种被(超自然的力量)占有的经验。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
B. 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它们与普通的健忘不一致。
C.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 该障碍并非一个广义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部分。
E.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2)分离性遗忘症
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具有创伤或应激性质,且与普通的健忘不一致。
(3)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存在持续的或反复的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体验或两者兼有。
人格解体:对个体的思维、情感、感觉、躯体或行动的不真实的、分离的或作为旁观者的体验(例如,感知的改变、时间感的扭曲、自我的不真实或缺失、情感和/或躯体的麻木}。
现实解体:对环境的不真实的或分离的体验(例如感觉个体或物体是不真实的、梦幻的、模糊的、无生命的或视觉上扭曲的)。
02
宗教文化视角下的“解离”
在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中有一种民间信仰,在仪式中往往是有神灵附体给施法之人,行为举止似乎是癔症状态,被称为“跳大神儿”,与其平时表现有极大反差。
这个中间的媒介被称为“萨满巫师”。
现存萨满仪式存在于民俗活动中
萨满文化始于原始渔猎时期,是自然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在诸多宗教文化中也有类似巫师、通灵者和灵媒一类的存在,是人和灵魂或者天地沟通的桥梁。
在这样的人自述状态中,往往在早期曾遭遇创伤事件,或心理敏感异于常人,形成了“解离”状态。
排除非科学的部分,人进入解离状态时,感官和大脑开发比例提升也是有可能的,非逻辑性信息的处理速度也在加快。
03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解离性心理”
(1)解离的心理动力
解离者是自我催眠的高手,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转入另一种意识状态。比如剧烈冲突下难以承受,突然感受及知觉变得麻木,所以解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解离者个性聪明伶俐、有更高的人际敏感性;外在感官的细腻敏感,让其对外界有更敏锐的觉知力,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获得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因此焦虑紧张。
解离者内在世界纷繁充裕,幻想的能力比较强,也常常会应用自如这种能力,比如虚构的朋友,在幻想的世界里,可以保护自己,幻想出的部分也拥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功能。一些演员会用此类的功能,进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之中。
解离者情绪化痛苦依然存在,创伤情境带来的恐惧、惊诧、羞耻等原始情感都能唤起解离症状。如果不进行心理治疗,就会走向不断的恶性循环。
(2)解离的关系模式
童年体验方面:可能在儿童期受虐待,抚养者的心因性(也有解离症状)或物质滥用导致的记忆缺失,都会使儿童体验创伤性体验。
依恋关系:形成“混乱-迷失型”依恋,安全客体同时给予恐惧体验,增加了对创伤的易感性。走进亲密关系本身就有较大的困难。如何寻找到稳定和安全的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
社会因素影响:战争(不只是战士受创,社会文明也千疮百孔,战争恐惧在代际之间传递),家庭的不稳定性,社会贫富不均,成瘾行为(父母醉酒后的行为可能与清醒时大相径庭),媒体对暴力的渲染(容易引发易感个体的恍惚状态),现代生活的流动性和隔离性(邻居间的互补干扰)。
04
如何疗愈内心的创伤?
专业心理治疗
催眠疗法对于解离的心理疗愈有重要帮助,但对于创伤的修复需要在安全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关键的治疗节点有:
治疗早期:聚焦于自我关怀、控制症状、认识早年创伤,保持正常功能,表达感受,持续构建治疗联盟
治疗中期:以合适的节奏引导患者进行宣泄和重构
治疗后期:巩固治疗成果和提高适应能力
退役军人战争创伤的疗愈
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估计,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持续了11年的军事行动,共造成数千名士兵(包括退伍士兵)自杀身亡,比在两地战死的士兵还多。
当在战场面对过多杀戮之后,自我的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并且对于死亡的体验也容易产生“解离”的状况,失眠和成瘾问题较多,极容易出现“闪回”记忆,创伤性情境再现。
对于此类人群,团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必不可少。
同时,恢复社会功能也极为重要,帮助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和获得在社会中的价值感。
如何自助的方式来帮助自己?
当解离发生时,我们往往不能清晰的记得和体验到,如果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是治疗的开始;意识到不同状态下的心理功能,是整合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