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可能正处在人生自尊水平最低谷的我们
文:习习
来源: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ID:xlzxecnu)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丘正在发展心理学课堂上昏昏欲睡,突然,老师展示的一张图片立刻让他醒了过来。(或许下一期我们可以用文字告诉你,为什么我们更喜欢图片和视频。)
那么这张图片究竟是何物?当当!就是它啦!
这是一份包含了全球三十余万人的数据研究结果。横轴为年龄阶段,纵轴为自尊水平。可以看出, 从9-12岁开始到成年初期,个体自尊水平显著降低,18-22岁为最低谷;而且,男性自尊水平在大部分的人生阶段中都显著高于女性(不会吧不会吧,是因为最近常说的男生迷之自信吗?)。
小丘感到甚是迷惑,为什么我们挣脱了高考苦海,开启丰富精彩的大学生活后,反而自尊水平却一再降低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他看到一则大一学生期末周坠楼的新闻。他细细回想,发现自己现在似乎确实比大一时心理状态更好一些。
有研究表明,在本科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是18-22岁左右的年龄阶段,高年级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要相对高于低年级同学,这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大学时,学生的自我定位尚不清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在各个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等。小丘大一刚入校时,深切体会到了大学与高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授课、学习和考核方式。
第一次高数期中考试中,他深受打击,后来才渐渐习惯了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同时,大学阶段的课余选择也更加丰富多样,学生部门、志愿活动、社团组织等等,此类活动与学习的平衡可能也是一大挑战。当然啦,进入高年级后,小丘慢慢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心理状态逐渐变好了。
这时,下课铃声将小丘拉回了现实。他转转脑袋,活动活动脖子,用眼睛的余光瞥了瞥四周的同学。只见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小A,正在飞速敲打电脑键盘,整理上半节课的笔记;去年参与创业大赛就获得市级奖项的小B,正与队友热烈地讨论新一届创业大赛的事宜;号称“磕盐”达人的小C,正在讲台上向老师请教科研项目后续可以如何改进;院系理心部部长小D,正与几个副部长商量本月部门活动的安排……
小丘回想起自己,再努力学习也只能勉强获得三等奖学金、创业项目立项失败、科研更不用提,在部门吃苦耐劳当了一年工具人之后竞选部长失败。他顿时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自卑和失落感油然而生。他转念一想,这难道也是大学生自尊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吗?
不同于中学阶段较为单一的“学习成绩比较”,大学的社会比较更加复杂。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是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Festinger提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能力、智力等),往往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准来定义,而是在比较性的环境中获得意义的,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在一个特定的品质上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称为上行社会比较,这可能对自尊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小丘在学习成绩方面与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小A比较;在创业和科研方面与成果颇丰的小B、小C比较;在学生活动参与方面与理心部部长小D比较……在每个特定领域,他看到的都是最优秀的同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自然很可能会产生心理不适,自尊受挫了。
想了一阵子,小丘发现,其实自己也有不是一无是处。比如,他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心理现象,爱思考,或许自己能做好心理科普,帮助到更多同学,也是很了不起的!
在小丘的思考(神游)中,下半节课竟也很快就结束了。小丘走出教学楼,回想这张图片还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他发现,女性自尊水平在毕生发展阶段中几乎都要低于男性,为什么呢?感觉这种现象还是有些奇怪。小丘想到,自己项目组被告知立项未通过的那几天,他找了同学打篮球,一场运动后又快乐满满了;而同组的女生一直怪自己答辩时表现得不好,郁郁寡欢了好几天。这种差异会影响自尊水平吗?
随后小丘查了查资料,发现有研究表明,抑郁人群中女性人数是男性的两倍。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对自我形成一种负性的评价,它的认知倾向与低自尊十分相似。其可能原因就是,女性在面临一些问题时,反应风格偏向于思考和回味,倾向于过度集中于自己的问题上,从而增加了对抑郁的易感性。而男性则可能试图通过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分散情绪。
当然,男女性自尊水平差异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似乎学界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小丘读完资料,合上电脑,慨叹万千:所以,正处于人生自尊水平最低谷阶段的当代大学生们该怎么办呢?他想到不久就要考试了,自己还没复习,还有两个课堂报告需要准备,心中横生烦躁。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可能容易出现丧失信心、自我否定的情况,从而自我评价变低、自尊感变弱。为了避免压力扰乱生活,我们需要学会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应对(coping)是指对付那些被知觉为紧张,或超过了个体资源所及的、内在或外在要求的过程,可能包括行为的、情绪的或动机上的反应或想法。
进行应对的两条主要途径,分别是问题指向的应对和情绪指向的应对。
问题指向的应对的关注焦点是要对付的问题和产生压力的事件。这类对于可控制的应激源是有效的——即可以通过行动改变或消除的应激源。例如小丘的专业课没复习而焦虑——那么可以开始计划和着手复习,改变“没复习很慌”这一应激源。
情绪指向的应对的关注焦点是不可控制的应激源。这时可以改变自己对此事的感觉或想法。例如小丘无法改变自己团队项目立项失败的事实,这时他可以将此事看作一次学习、成长,通过这次失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积累经验,将来可以改进;而不是因为此次失败、前期心血白费而一直苦恼、自责。
于是,小丘安排好复习计划,在自习室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心情轻松了许多。接着他回到宿舍开始写科普文章——关于那张个体自尊发展图表。这时,他收到了两个高中死党的微信消息,三人都在一个城市读大学。
“小丘,你下周一生日吧?我们周末到你学校附近,提前给你庆祝啊!”
“啊?我还以为你们忘了呢。”
“怎么可能!记得要带兄弟们吃点好的,我们还订了蛋糕呢!”
朋友们的关心让小丘感到了温暖。其实研究发现, 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进程中, 自尊和社会支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大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那么自尊感就会越强。
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告知某人有人爱、关心、尊重他,他生活在一个彼此联系且相互帮助的社会网络当中。社会支持能缓解压力带来的伤害,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严重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社会支持的积极效果还可以促进个体从已确诊的疾病康复并减少患者死亡危险。所以,在这个“人生自尊水平低谷”的阶段,我们不要忘了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呀。
晚上临睡前,小丘决定将这张图片发到朋友圈,并编辑了这样的文字:
“进入大学后,经常会感觉有同学——包括我自己,反而是高中时的状态似乎更好一些。在大学里好像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时陷入失落、迷茫、自卑的状态。那天在课堂上看到这张图片,其实我释然了。它在告诉我们——这是普遍的,正常的,我们并不孤单。既然这样,不如大大方方接受这个结果。
我想告诉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们,其实适应得慢一些也无妨;也想对我自己说,不用因为比不上最优秀的人而难受自卑,我可以向他们学习,但我无需强迫自己事事争第一。至少在写科普文这方面,我能做得很棒,这样就已经很好了。最后,感谢给我关怀和支持的人们,也希望大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身边的温暖。我想,无论在哪个年纪,我都会坦然接受生活的全貌,并一直努力生活。晚安各位,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Pullmann, H., Allik, J., & Realo, A. (2009). Global Self-Esteem Across the Life Span: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Representative and Self-Selected Internet Samples.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35(1), 20–44.
[2] Orth, U., Trzesniewski, K. H., & Robins, R. W. (2010). Self-esteem development from young adulthood to old age: A cohort-sequential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4), 645–658.
[3] 高满满,刘梅华,黄静.大学生自尊状况研究:变化与差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38(04):49-53.
[4] 王凯.中国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6):926-930.
作者简介:习习。文章已获微信公众号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ID:xlzxecnu)授权转载,关注·接纳·成长,小丘带你聊温暖科普,搞有趣事情!
排版:小鲸鱼 Bobby
原作者名: 习习
转载来源: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ID:xlzxecnu)
转载原标题: 致可能正处在人生自尊水平最低谷的我们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