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01-
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并不容易,但这却是通往幸福的道路。阿德勒指出,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只要能够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坦诚。自我接纳不等同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一种无关事实的自己积极暗示。一个考试60分的人,如果他认为,“这次60分,是因为题目太难,自己没发挥水平,真正自己的实力能考100分”,这种就是自我肯定。
而如果他能够诚实地接受60分的现实,明白自己的实力与满分差距,以此为基础进行努力,这就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用课题分离进行阐释,可以分为“能够改变”和“不能改变”的部分。
曾经有位作家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
他者信赖,需要关注什么是信赖。信赖与信任不同,信任是有附加条件的,如英语中讲的“credit card”,想要办理信用卡,就必须提供工作证明,或某种财产抵押,才能给允许办理,并根据工资财产状况审批相应的金额。
而信赖则是无条件的,即使没有依据,也无条件相信,这才是信赖。
他者贡献,也就是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贡献并不意味着自我牺牲,贡献的前提是自由。在没有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的前提下,也无法很好的完成他者贡献。
如果把贡献当做是自我牺牲,对他人贡献,则变成了寻求他人认可,而这与自我接纳是相违背的。
在自我接纳的前提下,自己能够分清楚自己与他人的课题,自己在做出对共同体有意义的时候,就会产生贡献感,贡献感是主观的,并不以他人的感受作为衡量标准。
贡献的行为是自己的行为,接不接受贡献却是他人的行为,这是他人的课题。只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这就是贡献感,贡献感是自己赋予的。因此,人人都能够获得贡献感,而贡献感也是幸福感。
-02-
对于单身大龄青年来说,这也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认识很多大龄男女青年们,他们都有着社会世俗认可的成功,有着不低的收入,生活潇洒,过上许多人羡慕的物质生活。
但是先别急着高兴,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优秀,限制住了他们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有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在前面吸引着他们,督促着他们,然而,这种不够的感觉,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总觉得自己还不是“完美的自己”,心里有个时间,认为等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结婚了,然而那个时间却是模糊的,连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时间的尽头在哪里。这就是没有接受现在的我的表现,也是不接纳自我的表现。
当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不承认自己的时候,别人对自己的好,自己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不相信,比如“他这是有条件的”,“他看到只是表面的我”等等。
大多数人只能达到信任,而做不到信赖。这个时候假使已经结婚了,也容易出现索要证明的现象,常见的场景有女生需要男生报备行程,男生需要女生表明清白等情况。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可能随时激起“对方不爱自己”的辩论。
达不到信赖的伴侣,更难做到他者贡献。在婚姻中常常出现的场景,妻子在做完一桌子晚饭,还要洗碗的时候,愤愤不平,凭什么自己又要做给他们吃,又要给他们洗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他们从来也不体谅。
在婚姻关系中,她感到不平衡,共同体的感觉不存在了,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他者贡献变成了自我牺牲。
-03-
自我牺牲也就意味着自己认为自己的价值无关紧要,而要让自己有价值就需要重新从自我接纳开始,做到他者信赖,再到他者贡献,错一步都要重来。
可能会反复,但走过的路都没有白走,就像是螺旋式的阶梯,一圈又一圈,看似回到了原点,但是却站的比从前更高了。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把人生比作是登山,山顶作为的目标终点,如果从山脚到山顶画一条直线,坐缆车不用十五分钟就上去了,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花一天来爬山呢?
阿德勒主张把人生看成是由点组成的线,每一个点都是值得珍惜以及认真对待的。
如同旅行,如果把埃菲尔铁塔当做旅行的目的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到达埃菲尔铁塔就不算是旅行了吗?从家门口踏出的第一步起,朝着目的地出发的途中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未来无法预估,即使竭尽全力能够看到的仅是模糊的一团,因此做一张张长达10年的计划的意义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小的多。
相反,如果能够认真对待此时此刻,朝着人生的指南针“他者贡献”不停出发,那么每时每刻都是一个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改变始于脚下,改变始于你,当你改变了,世界也开始发生变化。如同一个一直戴着墨镜的人, 在把墨镜摘下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充满了绚烂的颜色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