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吗 | 沟通的艺术
文:阿雀
来源: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ID:psyonline)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道路。”
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
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技巧。
01.
前几天吃午饭的时候,一个好朋友跑来找小编我倾诉:“怎么办,我不小心把我妈妈送给我的手链弄丢了……”
我一边吃饭一边开始拿起手机刷微博,说:“害,多大点事,一条链子而已,叫你妈妈再买一条就行了。哎哎哎,你看我爱豆又发自拍了,天啊。”
没想到她却沉默了,站起来就要走,说:“什么叫再买一条啊,这能一样吗,算了,不和你说了。”
直到我吃完饭才反应过来,自己好像又说错话了。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对话吗,我和我朋友也经常这样。”
的确,日常交流常常是很随意的,你说话,我聆听,我再回复,你再接住,一直到聊天结束。
但是这个过程中,你可能无意间就犯了无效倾听的错误。如果被倾听的对方不在意,那倒也没关系,可是我们遇到的人和事那么多,总会有被沟通困扰的时候,而问题的出现常常是因为倾听无效。
倾听作为人们最常用的沟通形式,至少应该与“说”一样被人们重视。
02.
—关于无效倾听—
从人际沟通的角度来看,倾听是指解读别人所说信息的过程。
倾听不良的情况总是存在的,一旦我们采取消极倾听的方式,便有可能解读出错,随之而来的反馈也会出错,就比如:
—我今天被人甩了,唉,好想哭。
—看。我就说过的吧,那人就是个渣男,让你早点分手还不信,你说你是不是很傻。
这种回答就属于无效倾听的情况,后者不仅没有接收到前者的情绪需求(比如求安慰),反而会使前者感到更泄气,可谓是“火上浇油的评断”。
造成倾听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被外在信息所轰炸,再加上自己的私人问题、飞快的思想和缺乏训练等,一定数量的无效倾听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了解无效倾听的类型还是很重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阱,以便日后进行有效倾听。
从《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效倾听的几种类型——
ps:当你在读这些内容时,试着思考:“这些内容有出现在我身上吗?”要成为良好的倾听者,首先要察觉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①虚伪倾听——
在交流时,表面上很专注(微笑、点头等),实际上却在想着其他的事情,只是假装对说话者的内容很感兴趣。
A:“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会下大雨,我最讨厌下雨了。”
B:“哦是这样啊……”(实际上内心却在想:“今天晚饭吃什么好呢?汤面还是关东煮?”)
②自恋式倾听——
喜欢中断沟通,并喜欢将沟通的焦点从说话者转移到自己身上。
③选择性倾听——
在沟通时,只会针对有兴趣的部分来回应。
④防卫性倾听——
总是认为别人所说的话都是在攻击自己。习惯于防卫性倾听的人,在倾听对方,尤其是对方的负面情绪时,会难免代入自己的立场:
“她说很想和学霸交朋友,是在讽刺我很笨吗?”
“他说这部电影不好看,是在指责我之前卖烂安利吗?”
⑤埋伏性倾听——
倾听者不试图了解对方,而是不断挑剔对方表达中的漏洞。
⑥愚钝式倾听——
只会对说话者信息的表面内容做回应,忽略背后的情绪信息。
输入标题
看完发现你有躺枪吗?
有些人习惯进行某一种无效倾听,而有些人则集几种类型于大成。
比如在电影《穿普达拉的女王》中,女总编米兰达就是集所有倾听坏毛病于一身的例子。
在和下属对话时,她只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事——
“关于你无能的细节,我不感兴趣。”
而且反应愚钝,仿佛一点感情都没有——
“用你的问题去烦别人,别来问我。”
不仅如此,她还常常打断别人,听到不喜欢的东西就翻白眼,在话谈到一半时撇下她的下属不管。
03.
—关于有效倾听—
倾听并不只是简单地听到而已。
事实上,倾听的过程包含五个元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Cooper& Buchanan, 2010)
①听到——
是倾听的生理维度。对很多沟通者来说,听这件事也因为生理问题而变得困难,比如耳背。有时别人说得太快了,太小声了或者含糊不清,我们就有可能忽略掉信息。
“你听见我刚才在叫你吗?”
②专注——
是倾听的心理维度。专注地听意味着要清理自己内心的杂念,排查环境的干扰。
“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看手机?”
③理解——
倾听者所理解的意思可能和说话者试图传达的意思之间存在匹配程度的问题。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④回应——
就是对说话者的信息给予清楚的反馈。倾听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作为倾听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交流中去。
“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⑤记忆——
记住听到的信息,是有效倾听的基础。
“你记得我刚才说什么吗?”
在沟通中,和无效倾听相反,有效倾听意味着你能获得有效信息并理解。
当别人对你说“今晚月色真美”时,TA可能不仅仅只是在欣赏月亮。
背后的意思可能是:因为真的很喜欢你,所以想把所有美好的事物跟你分享。
典故出自夏目漱石,他在上课时跟学生讨论如何翻译「I love you」时,说不应直译而应含蓄,翻译成“今天的月色真美”就足够了(有“和你一起看的月亮最美”之隐意),这也就成为了日式含蓄告白的一个句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
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对对方的一种褒奖,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人”,对方当然愿意积极回应、表现出对你的好感。
会专门找你倾诉的人,
一定是相信你能认真地去听他们说。
04.
—倾听技巧—
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常常对聊天感到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别着急,能认真考虑如何接话,证明你已经在尝试成为良好的倾听者了,接下来为你提供一些倾听的小技巧。
在倾听时,保持专注
①少说话。
通过眼神接触、身体前倾、点头等非语言行为,表示你正在专注听讲。
②摆脱注意力分散。
尽量排除外在环境的干扰(比如放下手机),和内心的杂念。
③不要过早评断。
不要根据第一印象对别人的话做出仓促评估,不要急于反击,以及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克制住!听别人说完再开口)。
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关键意思
①复述。
用自己的措辞重述别人的观点,包括对方所说的事实和感受,注意不要掺杂自己的观点。刚开始采用这个技巧时,可能会感觉很不自然,但是多次使用之后,你就会感受到它的价值了。
②提问。从三个方面入手:
事实细节——
“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对方想法和感受——
“你在生我的气吗?”
对方的期望和需求——
“你是希望我陪你一起去吗?”
倾听完后,给予反馈
当你了解了说话者的关键想法后,选择给予哪种倾听反应方式:
一是给予支持。
①借力使力。
当我们无法帮对方做决定时,尝试用沉默和简短的言论来鼓励对方多说一些话,让对方自己寻找答案。
②鼓励。
对他人内心的挣扎提供支持——
“你已经做得很棒了。”
同时避免比惨式安慰——
“这算什么,我比你可怜多了”
二是提供方向和评估。
①分析式回应。
确定对方愿意接受你的分析后,试探性地提出自己对于这个困境的看法。
“也许这个问题的原因是……”
②忠告。
用尊重、关怀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解决办法。该技巧局限性强,运用难度较高。
③评断。
提供建设性批评,目的是希望对方变得更好。但这个技巧有可能引起别人的防卫,使用时要非常小心。
05.
回到开头的对话,如果时间能倒流,当时的我就应该放下手头的手机和勺子,专心听朋友说话,
那样我就会注意到她哭丧着的脸,还有背后伤心懊恼的情绪,接着通过询问了解到那条手链对她而言的非凡意义,
然后我会想拥抱她,或者陪她回想事情的经过,尝试把手链找回来——
你会发现,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往往可以把很多事情变得更好。
-end-
参考资料:
1.《沟通的艺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美]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著).黄素菲,李恩(译),2015.
2.为什么倾听很难?|李松蔚
3.比会说更重要的,是会倾听|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作者简介:阿雀。微信公众号: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ID:psyonline):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本校同学咨询预约方式: 石牌校区(020-85213819或020-85216115); 大学城校区(020-39310202) 南海校区 (0757-86687169)。
排版:小鲸鱼 Esther
原作者名: 阿雀
转载来源: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ID:psyonline)
原文标题 你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吗 | 沟通的艺术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