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会拒绝,又不会求助,你让自己受了多少无谓的苦||云心理
作者:代桂云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心理(ID:yunxinli-aiziji)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问题是成对出现的。
比如,拒绝与求助。
有些人,既不会拒绝,也不会求助。如果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同时足够幸运,也可以活得自给自足。但如果这两项都不具备,便会受很多无谓的苦。
01
无谓受苦
在公寓的一楼大厅,海蒂尝试拆开一个大纸箱。
她刚刚搬家。纸箱里是一堆零碎的东西,如果她足够有力气,可以把纸箱整个搬进三楼的家。可是她个子小小,又实在瘦弱,面对这个沉重的纸箱毫无办法。于是,她想把纸箱拆开,把里面的东西一点一点拿回家。
打包带实在是太结实了,对她来说仅仅拆开纸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正忙着的时候,门卫走过来问:“需要我帮忙吗?”
她连忙说:“不用,不用,谢谢!”
10几分钟前,她也拒绝了出租车司机。当时,司机问她要不要帮她把纸箱搬到家,她说自己一个人可以。
又过了几分钟,她还没有拆开纸箱。门卫实在看不过去了,再次问她是否需要帮忙,最后帮她把纸箱搬进了家。
谢过门卫,关上门,坐在沙发上,她一边流泪,一边问自己:“我为什么就不能让别人帮一下忙?”
“总算完成了!”海伦伸了个懒腰,看了一下时间,凌晨5:45。早上8:30,公司将开会讨论她的项目方案。还有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她决定干脆不睡觉了,尽管她有些头晕脑涨。
两周之内,这是她第二次通宵工作。半年来,她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多,自己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有些工作,是直属领导分配的,有些是其他团队的领导安排的。她不知道哪些工作自己该接,哪些工作该推掉。只要接下来的工作,她都认认真真完成。因为她的完美主义,每一项工作都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最近,她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承受不住如此高负荷的工作,离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表面上看,海蒂无法求助,海伦无法拒绝,这让她们受了很多不必受的苦。别忘了,很多问题是成对出现的,就像阿德勒提出的“对立组”的概念,比如上层与下层,权力与无力,强势与软弱等。
往另一个方向看,海蒂还是一个热心的帮助者,帮了不少别人没有求助的忙。同样,在职场上,海伦也很难向别人求助,存在“委托不能”的问题。
02
拒绝与求助背后的信念
海蒂为什么不能向别人求助呢?
她的信念是:如果求别人帮忙,我就会欠别人的人情。如果欠别人的人情,就要加倍补偿。因为,她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是:不能让别人吃亏。
如果别人很愿意帮忙呢?比如出租车司机或门卫。她认为对方只是口头说说,这样“我就耽误了别人的事情,我会拖累别人。”如果拖累了别人会怎样呢?“我是个无用之人,不配活着。”
往另一个方向看,她为什么如此乐于助人呢?因为帮助别人,会让她觉得自己“有用”。因此,她在关系中往往过度付出,并在付出中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海伦为什么不拒绝呢?
她的想法是,“每次别人让我帮忙,我都会先答应下来。我帮他个小忙,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麻烦我了。”这种“帮小忙免除更多麻烦”的策略往往不管用,因为她最初以为的“小忙”,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小”,再加上她的完美主义,哪一个忙都让她很消耗。
同时,有些人也不自觉,在她帮了小忙之后,继续麻烦她帮更多的忙。她觉得,“我很为对方着想了,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迁就别人。如果他看不到我的付出,甚至还会指责我,我就特别委屈。”
同样往另一个方向看。她手头上那么多工作,为什么不求助或者委托别人呢?首先她认为自己的行动力很强,委托别人做还不如自己做高效。其次,别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她就被教导“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否则就不被人喜欢。
拒绝与求助,也是我的个人议题。借写这篇文章之机,我进行了一次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觉察到我对“被拒绝”易感,是在一次和督导师进行督导时。当时,督导进行到近50分钟,他突然说:"代老师,我们今天就先到这儿吧。"那一刻,我感觉到被拒绝。
一年多前,我给一名高中女生做咨询。在咨询中,有几次她说:“今天我不想说了”,然后就直接关掉视频,退出咨询。这也让我感觉被她拒绝,在和她咨询时会变得小心翼翼,压力巨大。
仔细觉察在这两个情境中,我的感觉有些类似:就像内心深处突然被掏空一样,又像是在没有任何防备时腹部被人狠狠打了一拳。如果把这种感觉联结到小时候的记忆,会是这样的情境:小小的我走在母亲身边,用手牵住她的衣襟,她忽然把我的手打开。我站在原地,脆弱又无助。
是的,他人的拒绝会让我感觉脆弱又无助。
被拒绝是我的“持续脆弱点”。因为不耐受被拒绝,我也很少向别人求助。
往另一个方向看。对我来说,拒绝别人是有点难,但我还是可以应对的。我难以应对的是情境是:当我明确拒绝后,但对方却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做我不喜欢的事。
有一名男性来访者,在咨询中有暴力倾向。我寻求督导后,督导师认为我需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的来访者应该转介给在医院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沟通好,我就把他转介了。但后来来访者一再请求我继续为他咨询,我也一再拒绝。多次反复之后我的情绪被搅扰起来,强度明显超出了正常水平。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这种“拒绝不了”的情境,都会让我有过度的情绪反应。比如,我和一位女性来访者咨询期间,其母亲联系我,非要和我就女儿的某些事情做咨询,而且还说我们交流的事不能告诉女儿。我建议她找其他的咨询师,因为我不能同时给她和女儿做咨询。前后拒绝了三次,把理由讲得很清楚,但她却像没听到一样,这让我很不舒服。
这让我记起初中时的一件事。有个女生从后面抱住我,她比我高,一只胳膊勒住了我的脖子,我很不舒服。“放开我!”我说。她好像没听到一样,继续使劲,让我有种窒息感。我当时又害怕又生气,就用脚踢了她。她松开了手,有些委屈的样子。
用CBT的箭头向下技术,我问自己:拒绝不了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被控制。假设真的被控制,又会怎么样?我会失去自主和自由。假设真的失去自主和自由又会怎样?我会窒息、会抓狂、会发疯(心理层面上的)。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感觉,我才如此看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自主和自由。
被别人突然拒绝,或别人不理我的拒绝继续纠缠,之所以让我如此难受,背后有两种信念:
1、面对别人的纠缠或拒绝我无能为力。
2、我保护不了自己。
那些成对出现的问题背后,也许有着同样的心理机制。两者互为镜像,这正是心理学有意思的地方。
03
如何理性成熟地拒绝与求助?
我们之所以不能拒绝与求助,只是因为缺少方法。缺少方法会让人体验到婴幼儿时期的脆弱与无助,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我们的动作就会变形,结果是伤人伤己。
如何理性成熟地拒绝与求助呢?
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里,给出了一个求助公式和一个拒绝公式,简单有效,我分享给了不少人。
1.求助=别人帮得了+自己值得帮
2.拒绝=开门见山+移花接木
先说求助公式。别人帮得了就是不强人所难,自己值得帮就是证明自己在这件事上已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不是做伸手党,同时别人帮了自己后要真诚领情。
再说拒绝公式。开门见山就是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移花接木则是重新发牌,提出替代方案。
最近,有个即将硕士毕业的小伙子向我求助。他3月份要进行论文答辩,论文主题和CBT相关。他说:“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家,想让您帮忙修改论文,这可能会耽误您宝贵的时间。”
说实话,这个求助有些让我为难。一方面,我知道硕士论文可能得上万字,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帮他修改;另一方面,虽说我了解CBT,但我不了解他的专业,不一定能在论文上帮到他,万一弄不好还可能影响他的答辩。
所以我回复他说:“我会比较了解CBT,但是对论文方面实在是没有经验,可能在这方面对你帮助不大。(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态度,他觉得不合适就直接找别人,别耽误人家的正事。)关于CBT方面,要是你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咱们可以一起探讨,我可以提供一个视角。就是说我不需要看整篇论文,只探讨其中的几个点,你觉得这样可好?”(移花接木,提出我的替代方案,就是不看全文,只探讨他搞不准的几个点。)
他同意了我的提议,希望我帮忙修改实务介入中的对话,让对话更符合CBT治疗话语,以提升论文专业性(他这样表达就是“要让别人帮得了”)。同时,他还问我周六周日有没有时间,想和我面对面聊聊。对于他的这个请求,我继续开门见山和移花接木。我告诉他,每个周五是我的“自我照护日”,会和几位咨询师一起爬山。我邀请他本周五参加我们的活动,这样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他的论文。
那个周五,小伙子参加了我们的户外活动。他还细心地把论文打印了4份,午饭后我们4个咨询师一起愉快地帮他把论文过了一遍。
求助和拒绝,都是把我们嵌入一个更大的协作网络。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轻松求助,坦然拒绝,活得轻松愉悦。
作者简介:代桂云,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实践者与分享者。心理咨询师、私人心理顾问、树心理创始人,擅长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个人公众号:云心理 yunxinli-aiziji。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