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为什么总是那么难?
作者:daphne12345
来源:工业时代的月亮(ID:gysddyl)
-01-
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
就超级紧张,甚至无措
我有一个朋友,近期来找倾诉,最近单位有一次晋升机会,按实力这个同事是几名候选人中排名比较靠前的一个,但是他却总是感到很紧张,对竞选感到压力山大,以至于最近晚上一直失眠,白天也忧心忡忡,提不起精神来,注意力有些涣散。
实际上他为了得到这个机会已经在现有岗位上努力耕耘了三年,每年的业绩也非常的不错,但这个朋友个性中一贯有个特点:容易紧张,尤其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容易变的患得患失,焦虑紧张,很不自信,以至于,有很多次,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错过了自己想要的机会或人。
大学时,他曾经心仪班上的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对他也颇有意思,但我这个朋友,硬是不敢和女生捅破那层窗户纸,大大方方的追求人家女孩,他每天和人家女孩暧昧来暧昧去,搞的自己和女孩都很难受,这时有个喜欢女孩的其它男生趁虚而入,对女孩嘘寒问暖,殷勤照顾,结果女孩被别人追求走了。
这哥们痛不欲生,但也于事无补,于是留下了感情中的一个大遗憾。
这十几年来,我见证了这个朋友好几次这样的事件,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是他的一个模式。
在临床的咨询中,我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
有很多的应届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在面试的时候总是容易紧张,以至于导致面试的效果总是不好,效果不好就更加紧张,形成恶性循环,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一败涂地,导致错过很多自己本来跟自己实力相匹配的工作。
听上去这种人真“冤”。
有公司的白领或高级白领,在做公众汇报时,超级容易紧张,以至汇报总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甚至把汇报搞砸,但实际上他们私下做事的能力又很强,结果就像我朋友一样,获得的职位和付出总是不太相符,让人觉得很屈才。
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这可能是我们潜意识一种“求仁得仁”的结果。
-02-
总是很难得到我们喜欢的东西,
可能那个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的认为所有人都会追求爱,追求成功,追求幸福,但其实这只是我们意识层面所认为的,潜意识有它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在跟很多的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你会很明确的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不同的人会被激发出不同的情感。
有的人会被激发出比较积极愉快的正向的情绪和积极的意象,他们会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会想象自己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时,幸福的体验或感觉,这些积极的想象或意象会进一步推动他们去靠近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让他们的表现非常的流畅愉悦,最终大大的促进了一个良好的结果:他们如愿以偿的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人或事。
但有的人在面临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人时,就会被激发出紧张焦虑等比较负面的情绪,有的人甚至会进入应激状态,陷入持久的焦虑和担心,似乎这些喜欢的东西或人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反倒是带来了紧张压力和挑战,他们也确实容易是像面对一个挑战或应对一个压力的样子,去靠近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或人,或者这种压力或挑战太让他们难受了,以至于在最后的关头,他们退缩了,无法有能量或勇气去面对这个挑战或压力,最后的结果很大概率上是负面的:他们最终与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或人失之交臂。
这两种不同的人,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其实并不陌生,在大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就提出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个人成就动机论:
阿特金森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可以按照成就动机的不同,被划分为“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两类人。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做事的动机主要为了避免失败,因此这些人会尽力避免生活和事情中的风险,他们努力让自己活的安全。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追求成功,因此这类人不害怕冒险,他们努力致力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能调动自己的潜力全力以赴。
在念大学20多岁的时候,对这个理论我没什么太大感觉,但是当我在有了很多的临床实践,经历过那么多的人和事后,对这个理论,我颇有一种“初识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概。
因为无数的人包括你周围的人甚至你自己你家人已经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用他们真正切切的人生经历,悲欢离合在真实的见证这个看上去躺在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普通原理。
简而言之,持有这两种不同信念的人,他们人生底层的逻辑就不一样,人生的底色就不一样,从而构筑的人生脚本的主题、色调就不一样,因而人生的动力和故事会完全不同。
对于“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他们努力致力于活得安全,所以眼睛和精力会总是盯着那些生活中可能会让自己遭受危险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保护自己,可想而知,他们过的是一种充满防御的人生,能量似乎都是内收的。
而对于“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在乎失败,不在乎付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想要的人、事、东西会让他们兴奋,他们锐意进取,兴致勃勃,能量是一个向外扩张的状态。
而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所以当同样去面临一个自己想要的“可能”-----自己心仪的东西或人,他们表面上看上去都想要这个东西,但实际的潜意识层面想要的却并不一样。
有的人是潜意识和意识比较一致,有的人是非常不一致,甚至相反,他们表面上看上去是想要这个东西,但潜意识深处可能实际想要的是别的东西:比如不能失败,比如获得认可和接纳,甚至获得受虐,或获得全能自恋。
那自然,最终就不可能得到自己表面上想要的结果:拥有这份工作,或拥有这个人,或拥有幸福或成功。
-03-
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哪些潜在的潜意识限制
1)我注定不可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往往是因为从小到大自己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次数太少甚至没有或被剥夺,甚至因为曾经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遭受惩罚,就容易在潜意识里留下这样的信念。
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小时候,只要他喜欢什么,他的妈妈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他喜欢的东西拿走或者没收,硬生生的不让他如愿以偿。这个来访者长大后,每次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内心升起一种绝望感:
他不仅不会觉得自己可以得到那件东西,而且会觉得自己应该主动远离那件东西,因为面对那件东西,自己不仅不能享受它,可能还会为它带来灭顶之灾。
“与其那么痛苦,不如一早就远离”。
一个内心认为自己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会容易认为这个世界是注定要让人失望的,他们会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很容易过早地去冷眼看人生,浇灭内心的热情和活的动力,活成人生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更不用提创造自己的现实人生。
而他们这样冷眼冷语的活法,又真的会容易阻挡住热情,也发现不了热情,最终容易真的收获这样的人生,实现他们潜意识的信念。
2)我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总是在贬低中长大的人,会很容易认同这些早年贬低的评价,认为自己很差,不配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着大量的羞耻感,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喜欢的东西或人,他们自惭形秽,容易退缩和紧张,或者手足无措。
面试时容易紧张焦虑的人,大多属于这类人,在面临喜欢的事情或人时,他们更多的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被嫌弃或者被厌恶,而无法自如的把他们对所爱之物或人的爱意和热情表达出来。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早年在热爱着父母时,总是不被父母接纳,总是被推远,被嫌弃,久而久之,他们跟喜欢的东西或人就构建了这样一种关系:靠近时总是害怕被嫌弃,害怕被厌恶,害怕被拒绝。他们的关注点此时就变成了如何避免被厌恶、被拒绝,而不是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和热情,自己想得到它的诚意和信心。
简而言之,他们不再信任自己,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配得上喜欢的东西,而是希望别人(面试官)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赐予他们这种确认。就像他们的父母曾经剥夺了他们信任自己的能力,把他们是否值得可信的权利把持在自己手上,而孩子需要战战兢兢的每次去确认一样。
但是往往这种时刻,面试官都不想选择一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
因为此时他们虽然在面试,他们潜意识追求的是被接纳和认可,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是否会不被认可,而不是在真正的关注这份工作。
同样,我的好朋友在大学时,虽然喜欢那个女孩,但是他潜意识想获得是认可和接纳,获得值得被爱的确认,他还没有精力腾出来去想此时这个女生会是什么感受。
他更想的是女生给他更多确认和勇气,甚至主动来接纳他,所以他错过了这份感情。
而这不过又一次印证了他的潜意识:他不好,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我不能失败”
我上文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一个“避免失败”人群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之所以在晋升的时候或人生的重大关头会很紧张焦虑,患得患失,是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太害怕自己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他的关注点此时全聚焦于风险和可能的负面结果上,他很想去控制这个结果,结果就导致他被这种害怕给控制了,从而导致一次次的发挥失常。
此时阻碍他们成功的潜意识信念就是:“我不能失败,失败是很难接受的。”
这个朋友在从小的教育中,父母对他的错误很难抱持,认为犯错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也就让他从小对失败或者犯错有一种强烈的害怕或恐惧,在面临很多挑战性的事情时,压力过大,甚至错过机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安全的小范围里,最后“宁肯不做,也不能犯错”。
就像他对待大学的恋情,因为太害怕被拒绝了,然后白白错过机会。
越是害怕失败的人,越容易活在挫败中,除非你真的放下对失败的恐惧(破除潜意识限制性信念)。
所以,人生是修行。
4)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很难
还有一些人会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的很难。
这种人大概是最多的,占比最高的。因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斥了大量的限制性信念。
我有一个来访者,想换一个工作,可是现在40多岁,面临一个年龄上的压力,似乎周围的环境也在强调这一点,40多岁,不是一个占优势的年龄和因素。
如果我们认同这种限制,我们就可能让自己认命,安慰自己不要乱折腾了,或者认同这件事很难等等。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褚时健74岁从大牢里出来,并且身患糖尿病,无论从哪点来说,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的人生就这样了,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了,但是褚时健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被这些“庸常的见识”限制住。他选择了重新开始,并依然去追求他想要的。
然后就像你们看到的,他成功了,创造了似乎奇迹一样的晚年。
还有摩西奶奶,70岁开始画画,竟然风靡全球。
我觉得这并不是奇迹,而是这些人没有被周围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从而活出了不受限的人生。
所以,人生,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事,你就有很大的机率,可以实现它。
但是如果一开始,你自己都不相信,你就无法调动你的潜力和资源,你看到的将全是障碍。
生活是个自我预言的过程,这有点唯心论,但是经过大量实践表明,事实就是这样:选择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不相信爱很简单的人,就会把爱的历程搞的曲折反复,悲欢离合,死去活来,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点爱,他们认为这样得到的爱才是真爱。
相信挣钱很难,钱都是需要省出来的人,就会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节约上,从而让自己的生活确实过的总是勤俭节约,重要的是他们在勤俭节约里找到了成就感。
对此,巴菲特的话非常犀利:
一旦你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挣钱的脑袋,所以,你穷得很稳定!
是的,你是怎么想的,你就会把精力投入到你想的方面,然后就会收获所想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要摆脱这些,我们要首先去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去观察自己,早年的负面信念过于严重的,可以尝试通过成长或咨询的方式让自己反转过来。
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对待后代:不要老打击你的孩子,而是要尝试去鼓励他,信任他,让他保有希望的火焰,并对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建立这种感觉:
只要我愿意,我去努力,得到我喜欢的东西,没那么难。
重要的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要大胆追求,不害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