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是个什么鬼!?
文:meiyayibu
来源:meiya(ID:OneStepUp)
01
有个女邻居告诉我,她和弟弟以及父母的故事。
她的父母重男轻女严重,对儿子过度宠爱,对女儿则轻视、忽略。
从小父母对弟弟十分宠溺他,弟弟初中毕业后考不上高中,父母便花了好几万给他买上一所民办高中。上高中时,弟弟认识了一些社会青年,开始和别人一起去赌场。于是,高中没有念完的弟弟一边在赌场当保安一边赌博。
这样过了几年,父母想着给儿子娶个媳妇,说不定就能让他改邪归正。于是父母花了三十万给弟弟买了房,娶了媳妇,还给他们开了一个经营土特产的小店。很快他们有了孩子。可是弟弟好吃懒做的习性并没有改变,弟弟和弟媳总是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吵架和打架,土特产小店也因为经营不善很快就关门了。弟弟依然游手好闲,干着各种坑蒙拐骗的事情。当孩子一岁时,弟媳收拾行李回了娘家不再回来,还向法院起诉离婚。
离婚后,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为了养这个孙子,六十多岁,已经退休的爷爷开始去外面兼职,而孩子的爸爸则经常不回家,也不管孩子,还三不五时地偷家里的钱。
我的这位邻居,作为姐姐,可怜自己父母年纪这么大了还要抚养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于是经常贴补弟弟,贴补父母,帮忙一起养外甥。有时候,弟弟赌博输了,债主上门要钱,父母在电话里哭着向她要钱,她感觉又痛苦又无奈,但还是会帮忙。要钱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一个无法填补的无底洞。
最后一次,弟弟瞒着父母把自家的房子卖掉拿去赌博了,为了留住房子,父亲又向她要十万元想要买回时,她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弟弟因为这个家庭已经陷入了困境。在城市里辛苦工作十年的她没有一点积蓄,所挣的钱大部分都寄回老家,贴补给自己的原生家庭了,谈恋爱三四年也一直不敢结婚,因为很怕自己会拖累男朋友。
这一次,她不仅拒绝了父母的请求,还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委屈情绪,同时,向父母宣布,以后与弟弟有关的事情,她都一概不管,如果父母再因为弟弟的事情向她要钱,她会与父母断绝关系。
父母与她闹了一阵,天天在电话里骂她,说,你怎么这么狠心啊,无情无义,不管家人死活,他毕竟是你弟弟,是我们老张家唯一的儿子……
女邻居顶住了来自父母的压力,最后父母看她态度坚决,又想着儿子以后是靠不住的,不想连女儿也失去,所以渐渐开始不管儿子,有点放弃儿子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一心努力养大孙子上,对女儿也不再控制与盘剥。
现在,两年过去了,女邻居的弟弟因为偷窃罪被判了一年,正在蹲监狱。她自己已经结婚,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还和丈夫一起买了一套小房子。她与父母依然保持着亲子关系,但是与以前比起来较疏远,逢年过节她会回老家,给父母和外甥带点礼物,偶尔也会给一两千元生活费。
中国很多家庭的界限不清,家庭成员彼此纠缠在一起,生活痛苦不堪,我的这位女邻居就是现实版的樊胜美,但是她与樊胜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从界限不清到界限清楚,并能守住自己的界限,有勇气也有能力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去过自己的生活。
她问我,我的弟弟为什么会这样?
我答:那是因为你的父母没有界限,一直把他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也一直在为他承担人生的责任。考不上高中不要紧,反正父母会帮我买上去;不工作,不挣钱,没钱买房娶妻生子不要紧,反正父母会为我买房娶媳妇养孩子;赌博赌输了欠钱不要紧,反正父母会为我还钱……一个做了任何不好的事情都不用自己负责,承担后果,都有其他人为他负责的人,只会成为一个越来越缺乏责任感的无赖。
02
我想起《过犹不及》这本书开头一段咨询和来访者的对话。
有一对父母找到心理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帮忙“修理一下”他们25岁的儿子。
咨询师问:那这个儿子怎么没有来呢?
父母说:他不想来,他不认为他有什么问题。
咨询师问:那可不可以请你们告诉我他的情形。
于是这对父母列举了儿子很多“问题”:从小就没有“乖”过,没法好好待着学校念书,最近几年还嗑药,也找不到工作,滥交了一堆问题朋友。
这对父母特别忧伤地说:我们总是供应他生活上的一切需求。他不去上课,我们就帮他另外找一所学校。他找不到工作,我们就让他金钱上宽裕一些。希望他能把心思用在正事上,发展好一点的社交生活。他怎么搞出来这么多问题呢?
咨询师默默听完,然后说:我觉得你们儿子说的没错,他是没有什么问题。
这对父母当时就呆住了,目瞪口呆一分钟以后,那位父亲终于开口说:我们没听错吧?你不觉得他有问题?
咨询师说:没错!你们儿子根本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们。因为不管他想要什么,他几乎都可以如愿以偿,没什么好操心的嘛!反正,你们付钱,你们不满,你们忧虑,你们策划,你们自会使用一切的精力来满足他所有的欲望。你们儿子没有问题,因为你们全帮他负担起来了。那些问题本该是他的,现在看起来,那些问题都变成你们的了。你们要我帮忙给他一些问题吗?
那位母亲问:你说“要给他一些问题”,是什么意思?
咨询师说:你们或许应该把一些界线跟他说清楚,这样,他就必须为他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而不是由你们来替他负担了。
那位父亲问:你所谓的“界线”是什么意思呢?
咨询师说:这样说好了,就好像他是你的邻居,他从来不为他家的草坪浇水。而你每次打开你家的自动浇水系统,水都浇到他家草坪上。于是他看到他家绿油油的草坪,就觉得没什么问题嘛。但是,如果你修好你家的自动浇水系统,让水只洒到你家草坪上,他继续不浇水,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住在没草的土堆中了,他或许就不会喜欢那种生活了。但现在呢?他不必念书,不必工作,不必负责,照样舒舒服服,钱多得花不完;你们负责却过得很凄惨。其实,只要你们设立地界就可以了。
那位父亲问:这样停止帮助他,不是太残忍了吗?
咨询师问:你们这样出手援助,就帮了忙了吗?
父母:……
03
什么是界线?
界线即界限,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指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简单来讲,就是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各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有清晰自我边界的人,不会让别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不会去承担不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即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当别人对自己提出越界的要求时也能识别和守住自己的边界。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清晰的边界的人常常会出现拯救、依赖和控制他人的情况。
拯救者通常是怎样的?
如一个女生知道一个男生失恋以后患上抑郁很痛苦,整日酗酒,女生对其产生了拯救和帮助的欲望,对这个男生的事情过度热心和卷入,安慰他、陪伴他、帮助他戒酒,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为他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甚至请假不上班,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陪伴他,照顾他,一心想让这个男生快点好起来。
拯救者遇到一团烂泥的人,不是远离而是飞蛾扑火般靠近,他会把别人的问题看当成是自己的责任,想要改变对方,拯救对方,然后使自己也像一团烂泥,陷于无法自拔的痛苦关系中。
缺乏自我边界的依赖者
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过度依赖他人,明明是自己的事情都依赖别人帮助自己解决。
如一不开心就打电话给朋友倾诉,不管现在是否是半夜三点,不管对方此刻在做什么,是否有时间,他就希望对方可以倾听自己,解除自己的痛苦。还有很多人生的重要事情都依赖他人帮助自己。如刚开始找工作就希望好友或者恋人帮助自己写简历、投简历,甚至希望对方可以直接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将自己的事认为是别人的事情,如果别人不愿意让他依赖,他会怪罪别人。
拯救者和依赖者往往会成为组合,如前文提到的女邻居的家庭,父母和女儿就是拯救者,儿子就是依赖者。越拯救越依赖,他们彼此的行为相互影响和强化。
缺乏边界的控制者
常常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他会干涉和控制别人的决定,强迫别人接受他的想法、做法,或者把自己的事情当成别人的事情,希望别人替自己做事,把他人视为自己的延伸,他们在关系中过分侵入别人的心理空间,没有尊重,没有界线。
最常见的就是亲子关系中父母干涉孩子的学业、择偶和职业选择的自由。如自己想考北大无法实现,就强迫孩子一定要考上北大;自己想嫁一个有钱人不成就希望女儿钓个金龟婿;自己当不成律师就要求孩子要学法律当律师,全然不在意孩子喜欢的是跳舞……
04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呢?
首先他要拥有自我意识,有独立的自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其次他要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又是别人的责任。一个越不了解自己的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而一个越了解自己的人,越清楚自己和别人的界线在哪里。
无论是形成独立的自我,还是更多的认识自己,都需要我们与生活、与事情、与他人、与选择进行互动和碰撞。
这个互动和碰撞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们在一岁之后就开始发展自主的能力,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开始能够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件事情。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对孩子的自主行为没有过多的限制,不是以“你不可以这样,你不可以那样”或者“你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我们来帮你做”这样的打击方式,而是积极鼓励的方式,孩子就有一种主动和自主的品性,会为自己做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通过一次次与外界的互动、碰撞训练我们确立了自我,能够更多的了解自己,从而形成清晰稳固的自我边界。
所以,尝试更多人生的选择和可能性,珍惜你的每一次选择吧,它们塑造了你,也是你确立自我边界的必经之路。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愿你能知道“自己”是什么,“自己的界线”在哪里,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