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你的身边有小伙伴在学习心理学,你会不会觉得他们就能精通星座命理、时刻温暖治愈、从此解锁“看穿人心”的技能了呢?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这导致了心理学变成了一颗被一层一层包裹住的洋葱。想了解心理学但又对一本又一本厚厚的著作望而却步?来吧,让我们花一分钟的时间,一层一层剥开心理学的洋葱皮。
本文整理自曹雅妍、张晓于2016年7月16日武汉物外书店演讲内容
文:曹雅妍、张晓 | 《一分钟心理学》作者
摄:武汉物外书店
初衷
一分钟心理学的创意来自壹心理的产品经理李广全,我们都叫他猫叔。2012年,微博上流行起信息图表,将信息可视化,这种新形式非常受用户欢迎。受到这一形式的启发,猫叔提出,心理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只用文字描述不够直观,为什么不针对热门的话题和时间,每周制作一张信息图表解读当中的心理学元素,为用户提供一分钟就能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呢?
这个创意非常符合壹心理“通过有趣的方式传播实用心理学”的宗旨,所以马上就被付诸行动。心理学对于普通大众,就像一颗洋葱,包裹着鸡汤,包裹着伪科学,包裹着传闻。希望通过《一分钟心理学》这本书,一层一层地剥开心理学的洋葱皮。可能会鼻酸、会流泪,但真实总会给你超越痛苦的安慰。
以上是制作1分钟心理学的初衷,随着制作的期数增加,到了某一天,它就出版了。
我是本书的制图作者,也是壹心理的科普专栏编辑,因为它我在今天遇见你们。
《一分钟心理学》制图作者曹雅妍
《一分钟心理学》作者张晓
被误解的专业
《一分钟心理学》第一篇内容是《被误解的心理学》,其实不仅是心理学。生活上,我们对每个行业都有着片面的理解。
例如:你学计算机的?给我修一下电脑
你学画画的?帮我设计个Logo
你学流体力学?帮我倒杯水
你学心理学的?帮我算一下命
不是我们对知识不尊重,只是我们对学识有领域上的区别。而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更倾向从表面特征去判断,这样就会很容易闹出上面这些笑话。
一般人认为的心理学是……
① 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警告你别分析我!
② 心理咨询,哎那什么,我最近有点抑郁,帮我咨询咨询一下呗
③ 你一定会催眠吧!
④ 你学心理学的,一定是心理变态吧?
☆一分钟辟谣☆
1.心理学人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概有99%的心理学生都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反应也从耐性解释到在心里翻白眼
其实坦白讲,学心理学的人,大致上能分两种人:一种是想知道别人想什么的;二种是自己带着心理问题要解决的。
我自己当初也是冲着洞察别人在想什么去选择心理学,但后来接触过心理学之后就会发现,心理学真的不是读心术。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心理学概论MOOC课程的讲述:
很多没学过心理学的人,第一次碰到心理学家,总是爱问一个问题,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经常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我知道75%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碰到心理学家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这个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个案,研究的不是你的个人心理,我们研究的是大众的心理,研究的是普遍的规律,科学上我们叫大数原则。
没有一个正经的经济学家会说这支股票明天一定会涨,这违反他的职业操守,违反他的职业训练,违反他的科学的原则,但经济学家可以说股市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所以科学总是研究规律的,心理学不是相面,心理学研究规律
比如,关于爱情,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你男/女神会不会爱上你,而是从一定数量的恋爱群体里探究,不同的个性与条件(出众的外表、伴侣的相似性、或是仅仅多次重复出现在一个人面前)是如何增强“恋爱”的几率的。
2.你的心理学好朋友是不会给你做心理咨询的
受影视作品影响,外界了解最多的就是心理咨询,几乎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划成了等号,但心理学并不仅仅包括心理咨询。
很多人会误以为心理咨询就是“授人以鱼”,给你一套解决方案,包办各种难题。但准确来说,心理咨询是“授人以渔”,引导你进行更多的自我觉察,在困境当中发现自身的资源,寻找到问题解决的出路。
心理咨询这么贵,我找心理学的朋友帮我咨(liao)询(tian)不好吗?
当然不好!
在咨询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双重关系。朋友不仅认识你,也认识你身边的人,这样的身份会破坏到咨询师的中立性,影响判断。当然,这是基于该朋友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前提下而论。
事实上,不是每个学习心理学的人,都懂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养成需要接受长期的培训,不断地磨炼技术,累积个案时长,接受专业督导,进行自我体验,持续不断地成长。这是一个既费时又烧钱的行业,不是每一个心理系学生都愿意投身其中。
3.催眠不是必备技能,你也不一定能被催眠
继心理咨询后,第二个被广大误解的一个概念就是催眠。我们常常在影视作品里会看到,咨询师都会让来访者躺在椅子上进行催眠,着让很多人认为咨询就等于催眠。
催眠作为精神分析学派早期的心理治疗法宝,后来因其局限性被弗洛伊德放弃,虽然目前催眠在心理治疗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都不会涉及到催眠。
催眠是一种暗示技术,除了催眠师的技术外,催眠成功与否也取决于受术者本身,就是我们说的受暗示性。从统计来看,大概只有约15%的人很容易被催眠,有5%~20%的人是不能完全被催眠,其余的人介于这两者之间。
作者现场为观众进行催眠易感性测试
4.心理学人不只研究变态
我大学在一个中学里实习,当时那所中学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坐班老师是由任课老师兼任的。那时候我坐在咨询室,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我记得当时听得很清楚的是,路过的学生会开玩笑说,你心理变态的,赶紧进去咨询一下!!!
大家对心理学人的理解都是坐在医院办公室每天接触他们理解的“心理变态”人群。当中还有很大部分人认为,学习心理学的人本身就是心理变态。
其实,在心理学范畴中,变态对应的是常态,它指的是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按照心理测量的统计学标准,人口中心理正常和异常成正态分布。
所以,“心理变态”人群约占总人群的5%。而大多数的心理学分支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的心理学活动和规律,就如刚才说到的,研究的是普遍规律。
而不可否认,学心理学的人里的确比其他群体出现更多的心理异常人数,但这不代表着学心理学的人会变态,而是从一开始的学习人群就决定的了。之前说过,学习心理学的人两种人,其中一种就是自身带着心理问题来寻求答案的,换句话是,他们不是学心理学学变态了,而是变态了才学心理学的。正因为有这个原因的存在,给公众的感觉是学心理学的人心理问题反而更多,其实是先后顺序的问题。
☆读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说了那么多,心理学就是研究普遍规律的科学,而我大学老师在社会心理学的课堂上说过,虽然我们学了那么多心理效应,那么多反应机制,但我们还是无法抵抗,该怎样反应还是怎样反应,都是走不完的套路。
那研究心理学有意义吗?
我的答案是:有
在这里分享两件事情:
在《一分钟心理学》里面有一期叫《那些你误以为的同性恋》,我们整合了很多有关同性恋的科研结果、人群数据、研究历程等等内容。提及到这个是因为,在以前,我在电视上接收到的信息是,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当时的原话是:之所以为同性恋,是在儿时没有在同性别的父母辈上获得崇拜的情感。意思是说,比如我是女孩,我小时候没有崇拜过母亲,这会有可能让我发展成同性恋。可怕的是,我对这一理论信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再接触到才发现,近代科学的研究指出,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更倾向于先天因素。
那么说电视节目就错了吗?在当时,可能是没错。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针对形成因素的研究,但就同性恋的定义来说,我们也经历过很跌宕的过程。从病态、不同程度的性变态、再到常态一步一步的从一本又一本的精神疾病鉴定手册上除名。从最早的定义到首次除名,这一共花了77年的时间。因为无知所以恐惧,这其中的意义不用我多说。而形成原因是先天还是后天的研究,就关乎着那些所谓后天“治疗”理论和实际意义上的作用是否有效。
还有一件事,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fight or flight”,意思是“战斗或逃跑”。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危险情形的时候,如果认为自己有获胜的把握,会反抗,如果认为自己很可能在反抗中输掉,会逃跑。这是我们在面对危险事情时机体自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但在前阵子我们编辑部出了一篇文章——《受害者在遭遇强奸时为什么会僵硬失控?》,里面提及到第三重机制:僵硬。
有一种叫受害者有罪论,意思是,但犯罪发生时,我们却责怪受害者一方,这一般发生在小型犯罪事件中,例如钱包被偷了,我们责怪受害者为什么不保护好自己的财务。这种情况很少会发生在重型犯罪事件中,除了一个,那就是强奸。
“你为什么不逃走?”
“为什么不尽力反抗?”
这是经常会听到的声音,但这篇文章就能很好地阐明这一切。
文中的研究员艾福林·莎士比亚通多对多个受害者采访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他们并不是不想逃跑、不想反抗,因为动弹不得是身体给他们的一种保护机制。当人的身体被攻击者掌控,心里极度害怕重伤或死亡的时候,极端生存反射作用就会接管身体。因为身体认为,如果受害者在此时进行反抗,会遭受到更大的伤害。不仅如此,受害者的心率和血压都会变得微弱之极,甚至会突然犯起困来。这有点类似于动物在面对被捕猎危机的时候出现的假死状况。
这种机制不仅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受害者也不知道。他们会责备自己懦弱、不够勇敢。也会因为被外界的质疑而更加痛苦。如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一层原因,那我们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也会大大减少。
说了这两件事是因为,我想表达的是,研究心理学是有用的。因为无知我们把同性恋当变态、把受害者当懦夫。它也许不能改变我们的行为,但能让我们用更准确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就像我们书里最后一章说的,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因为理解,所以接纳。能让我们更好地连接他人,连接世界。谢谢!
☆这就是高大上的《一分钟心理学》!☆
猛戳或识别就能直接购买哦!↓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