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连接,从不是“聊得来”那么简单
作者:潮汕姑娘阿西
来源:微信公众号:Nightree(ID:nightree_art)
通往地狱的路,常常是由善意铺成的。
这句话听上去像一句冷酷的讽刺,却恰好击中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盲区:以为“好心”就等于“好关系”。
最近我在读一本基于斯坦福商学院50年人际互动研究的经典书籍,它不像大多数畅销心理书那样充满“如何讨人喜欢”的技巧,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观点:有意义的关系,是可以被建设、练习、修复和深化的。
这本书提醒我,深度关系不是靠“感觉对了”,更不是靠一时的情绪或好意,而是通过真实的交流、理解差异、暴露脆弱与持续练习,逐步建立起来的。
书中提到的“15%法则”、“三个现实模型”以及“关系的弹性原理”,不仅让我重新理解了“连接”的真正含义,也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其实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能力。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想与你分享: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几个核心启发
为什么“真诚”比“讨好”更重要
如何识别“表面和平”背后的关系假象
以及,如何让我们与重要的人,建立一种能持续生长的深度联结
1. 关系的误区——好心≠好关系
很多关系的破裂,不是出于恶意,而恰恰源自“未经察觉的善意”。
比如:
控制式关心:“我是为你好,你应该听我的。”
逃避式维护:“算了算了,别说了,不想吵架。”
投射式假设:“我以为你应该懂我。”
这本书开篇就提出一个提醒:我们经常把“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强加给别人,却忽略了他们真实的需求。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断裂,往往不是来自态度恶劣,
而是来自“认知偏差”与“沟通缺失”。
2. 三个现实模型——沟通中的盲点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个关于沟通的理论模型: 在任何交流中,始终存在三个现实:我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你,以及你真实的你。
也就是说,我们常常不是在和“那个真实的人”交流,而是在和我们脑中想象的那个人打交道。
为什么有些关系越聊越远?
为什么对方“听不懂”我们的用心?
为什么我们在关系里常常感到委屈?
是因为我们在投射、假设、误解,而不是在连接、询问、理解。
3. 15%法则——勇敢揭露脆弱,带来真实联结
安全的关系,不是从全盘托出开始的,而是从勇敢多迈出15%”开始。
这个“15%法则”是全书非常实用的一条建议:
不需要马上掏心掏肺,也别把自己包得太紧
比你平时舒适区再多分享一点点真实15%
就有可能打开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比如:你可以在对话里加一句:“其实我说这个,是因为我有点担心被误解。”或者:“我知道这话说出来可能不太好听,但我想我们能真诚一点。”
这“15%”的真实,是建立信任的起点。
4. 关系是橡皮筋——有弹性,能修复
这本书还提出一个概念我很喜欢:“关系是有弹性的橡皮筋,而不是玻璃杯。”
不是一次争吵就全毁了
不是关系一出问题就要断舍离
关系其实可以被拉伸、调整、回弹,前提是双方都愿意去看见和修复
深度关系不是天然存在,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投入与觉察,变得有生命、有韧性、有温度。
5. 我们都值得拥有真实的关系
这本书强调的不是“讨好型”社交,也不是“断舍离式”人际关系,而是更有建设性的理念: 关系的质量,决定你人生的宽度与深度。而建立深度关系,从来不是一种“性格天赋”,而是一种可以练习的能力。
无论你是内向、社恐、表达困难,还是觉得人际太复杂,其实都可以从小处着手,比如:
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识别自己在人际中的反应模式
在安全关系中,尝试多表达15%的真实
你会发现,当我们先与自己建立连接,再与他人建立真实的互动,很多关系中的问题,都可以慢慢解开。
我还没读完这本书,但已经获得了很多启发。它不是讲“如何成为社交达人”,而是教我们如何在人与人的连接中,成为更真实、也更自在的自己。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人际关系的困惑、疲惫,或者只是想更好地经营重要的人,我推荐你读读这本书。
不是所有善意都能带来联结,但所有真实的努力,都会被感知。
作者简介:潮汕姑娘阿西。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Nightree(ID:nightree_art),Nightree,专注于个人生活旅行随笔分享。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潮汕姑娘阿西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Nightree(ID:nightree_art)
原文标题 真正的连接,从不是“聊得来”那么简单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