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和任何人相处都不尴尬不紧张的秘诀
作者:肥猫
来源:微信公众号:肥猫说财(ID:gh_aefde78feede)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以下场景:
遇到比自己牛很多的人
遇到顶头上司
还有些男生,遇到自己喜欢的女生
就会本能的紧张,脑子像被格式化了一样,一说话就手心冒汗,眼神躲闪,一双手无处安放。
我当然也有这样的时刻,有一次,在电梯里刚好遇到领导,电梯里就我们两个人,我一紧张,就摁错了电梯按钮,公司在9层,摁成了10层,领导问:你要去10楼啊。
瞬间,我尴尬到脚趾抠地。
脸刷得就红了,“没有,没有,摁错了”我连忙取消10楼,改成9楼。
现实中,我其实是典型的E人,而且性格一直偏强势思维,这样的我依然有这样的时刻,相信一些社恐、容易内耗的人更是如此。
面对这种情况,一定有人教你:要找到共同话题、要有点幽默感、要学会赞美,……这些当然有用,但它们都是“术”,是外在的招式。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些底层逻辑,是让你从根上解决紧张和尴尬的终极心法。
不卖关子,这个心法,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社交自信,是你对自我价值的绝对笃定。
一、你为什么会“身弱”?因为你的“主场”丢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跟朋友吃饭,你总在想:这个话题她会喜欢吗?我是不是有点无聊?
跟领导汇报,你心里全是:他会觉得我能力不行吗?这个方案会不会被毙掉?
走进一个陌生场域,你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浑身不自在。
发现没?在这些场景里,“你”是缺席的。
你的情绪、感受、判断标准,全都建立在了“对方”的反应上。你像一个雷达,不停地扫描外界信号,然后调整自己,试图发出一个“安全”的信号。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主体性缺乏。
一个主体性强的人,是活在自己“主场”里的人。他有自己清晰的边界和评价体系。
他表达观点,不是为了说服谁,而是因为“这是我的想法”。
他关心别人的感受,但不会因此扭曲自己的意愿。他的情绪,是自己说了算。
相反,主体性弱的人,总在寻找外部确认:“我这么做对吗?”“他喜欢我吗?”“大家会接受我吗?”他把自己人生的遥控器,毕恭毕敬地交到了别人手里。
这种“身弱”感,就是你所有紧张、尴尬、讨好的根源。
因为你打心底里,不相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足够有分量。
你把自己当成了一颗等待、需要被别人看见、被别人认可,才能发光的卫星。但你忘了,你本来就可以是那颗恒星。
二、每个人都在他独有的领域里熠熠发光
聊到这,我想起我看过的一个视频分享,有个叫阿锴的程序员。
他是典型的技术大神,但在社交上,堪称“灾难”。公司聚餐,他是最沉默的一个,别人聊明星八卦、聊最新综艺,他完全插不上嘴,只能埋头干饭。
团建活动,他是气氛终结者,玩什么游戏都慢半拍,让他发表感言,憋半天就一句“挺好的”。
他一度因社交受挫,非常自卑。
直到有一次,公司一个核心产品在线上出了紧急Bug,用户疯狂投诉,所有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销售总监在吼,产品经理在催,整个办公室的气氛紧张到冰点。
这时候,阿锴被叫了过来。
他走到电脑前坐下,整个人的气场瞬间就变了。
之前那个畏畏缩缩、眼神闪躲的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静、专注、甚至有点“独裁”的指挥官。
他敲着键盘,嘴里蹦出一连串别人听不懂的术语,冷静地给身边的人下指令。
那一刻,没人觉得他无趣、尴尬。
那个平时在公司里最会活跃气氛的销售总监,此刻像个等着老师发号施令的小学生。
半小时后,问题解决。
那次以后,他突然悟道:我为什么非要在饭局上衡量自己的价值?那个会议室,电脑屏幕前,才是我的舞台。
那一刻,他好像突然想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发光区”。
你可能是个拙于言辞,但特别会倾听的人;
你可能不善于在大会上发言,但一对一沟通时,总能让人如沐春风;
你可能不懂商业黑话,但你对电影、音乐、历史,颇有见地。
社交的本质,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八面玲珑的“全能选手”,而是找到你的“发光区”,然后把它点亮。
在那里,你自带光芒,不需要任何人的首肯。
当你站稳在自己的领域里,你会发现,你吸引来的,都是能欣赏你这种光芒的人。而那些频率不同的人,不来也罢。
三、如何找到你的“发光区”,活出笃定的自己?
道理都懂,具体怎么做?这并非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需要你由内而外地,给自己做一次“系统重装”。
分享几个我亲测有效的方法:
1. 绘制你的“自信地图”
不要盯着自己“做不到”什么,反向操作,拿出一张纸,诚实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在什么场景下,我感觉最自在、最有掌控感?(比如:一对一聊天时、专心做事时、和老朋友待在一起时……)
聊到什么话题,我会滔滔不绝,甚至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是你的专业、你的爱好,还是某个你深入研究过的领域?)
我做成的哪些事,虽然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我自己打心底里感到自豪?(比如:坚持健身一年、独立完成一个有挑战的项目、看完一本很厚的书……)
把这些答案写下来,你会得到一张专属于你的“自信地图”。这张图告诉你,你的“主场”在哪,你的“发光区”在哪。
所以,以后再遇到让你紧张的社交场合,别硬着头皮往上冲。
试着把话题往你的“主场”上引。
如果不行,就安然做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记住,你不是“不行”,只是这些不在你的“发光区”而已。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会极大地缓解你的精神内耗。
2. 建立你的“内部记分牌”
股神巴菲特有个著名理论——内部记分牌。
他坦言:我有一个内部的记分牌,如果我做了什么事,别人不喜欢,但我自己喜欢,我会感到高兴。相反,如果我做的事,别人纷纷夸奖,但我自己并不满意,我不会感到高兴。
社交中的大多数痛苦,都源于我们太依赖“外部记分牌”了——别人怎么看我?我今天的社交表现如何?
从现在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记分牌”。
评价标准只有一个:我有没有忠于自己的内心?我有没有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从今天起:
试着鼓起勇气,跟平时不打交道的同事热情打招呼,即使对方反应平淡,也要给自己的“勇敢”加一分。
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对方不高兴,也要给自己的“坚守边界”加一分。
真诚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即使没人赞同,也要给自己的“真实”加一分。
当你开始为自己的内在成长打分时,外界的评价就会变成参考信息,而不是对你的最终审判。你的自我价值,由你定义。
3. 练习“课题分离”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别管别人的事。
你如何表达自己,是你的课题。
对方听了之后如何解读、作何反应,是他的课题。
你不能,也不应该去干涉他人的课题。强求所有人都喜欢你、理解你,这本身就是一种妄念,是痛苦的根源。
当然,这不意味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冒犯别人。相反,正因为你尊重了边界,所以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课题:
真诚、友善、尊重地表达自己。至于结果如何,坦然接受就好。
当你真正接纳“我就是我,有人会不喜欢我,这很正常”这个设定时,你会发现自己瞬间松弛了下来。
写在最后: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如何与任何人相处都不尴尬不紧张?
秘诀不在于你学会了多少话术,而在于你内心建立起了一个多强大的“自我”。
当你的“主体性”足够强大,你就有了自己的“主场”;
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发光区”,你就能在任何关系里自带光芒;
当你习惯了用“内部记分牌”给自己打分,外界的噪音就再也无法轻易撼动你。
从今天起,别再当那个在角落里假装看手机的人了。停止在你的人生里客串,开始主演你自己的人生剧本。
你我共勉。
作者简介:肥猫,几近不惑、依然有惑。经济类硕士,文章只专注于两件事,搞钱、变强,持续分享搞钱思维、方法和成长感悟。是的,成长,一直在路上。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肥猫说财(ID:gh_aefde78feede),说一切和搞钱有关的事。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肥猫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肥猫说财(ID:gh_aefde78feede)
原文标题 我发现和任何人相处都不尴尬不紧张的秘诀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