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中帮助妻子,会让家人觉得我很不孝吗?”
作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在我的一个亲密关系讲座上,一个男生对我提问说:“我和我的女朋友感情很好,也准备步入婚姻了,可是我很担心如果她和我的家人出现冲突时我该怎么办?我想站在她那边,但这样会不会让家人觉得我很不孝呢?”
01
何谓孝道?
一元孝道vs二元孝道
在回答这个男生的问题之前,我正好去逛过一趟国子监。在国子监的孔庙里我看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解释——“事父母,几谏。”
这可能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孔孟之道”有所不同,孔子也不认为子女对父母应该一味顺从。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子女也应该进言劝谏。如果明知父母做得不对却不指出来,那就是陷父母于不义,反而违背了孝道的奥义。
一元孝道,是指只有单向的“权威型孝道”,强调的是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关心他们的福祉,并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到这里似乎还没有什么问题——但当观点和利益出现冲突时,这种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放弃个人意志,恪尽身份义务,在重大人生决策、职业选择、婚姻选择等方面都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
但孝道真的只有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甚至“服从”这一个维度吗?
现代心理学中对“孝(filial piety)”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权威性孝道”一元维度,转向了“权威性vs互惠性孝道”的二元维度。
例如,在202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作者就提到了“我国的孝道观念已从绝对权威服从转向平等亲情与辈分权威两个维度并存的二元模式”。此外,台湾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二元孝道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孝道的概念可以分为“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
所谓的“互惠孝道”,是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积极互动形成的真情实感中自然形成的,强调亲子之间的亲密状态与爱意流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关心与善待,而不是简单通过父母的强制要求而表现出的行为,也不是因为社会规范的压力而被迫遵守。
02
原生家庭之困
孝道绑架
在一元孝道观念向二元孝道观念转型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是"孝道绑架"——即父母对子女施加情感勒索(“我含辛茹苦地帮你养大,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和行为威胁(“我要被你气出病来了”“我不活了”),子女在愧疚感(guilt)和义务感(obligation)的驱动下,违背自身意愿或者牺牲小家利益来满足父母的要求。
孝道绑架对子女心理健康、行为、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已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
例如2003年叶光辉发表在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的文章就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个体所持有的互惠型孝道观念与观点采择、共情、自我表露都有正相关,而权威型孝道观念则与观点采择、自我表露负相关。
2019年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则进一步发现,互惠型孝道,与个体的个人自主性(individuating autonomy)有正相关,进而可以促进生活满意度。相反,权威型孝道则与个人自主性负相关,从而导致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的降低。
通俗来讲,就是说在权威性孝道观念下,个人的自主性和生活满意度都会下降,长期处于自我真实需求与父母期待的矛盾中,会形成持续的认知失调和情绪压力,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总而言之,一元论的孝道绑架破坏了健康代际关系所需的界限感和相互尊重原则。孔子的传统孝道里都包含适度的双向互动空间,而孝道绑架则将这种双向关系扭曲为单向控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爆发激烈的代际冲突,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再回到开头那个小伙子的问题,如果父母和妻子产生了冲突,我该怎么做?
我说点我个人的经验:
一、不要被影视文学作品中“一元孝道”型的家庭(婆媳)关系给忽悠瘸了。
可能因为中国几千年的父权文化影响,我发现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正面的女性角色作为儿媳的角色时总是隐忍顺从、贤良淑德、孝敬公婆的。
但你要是真拿文学影视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去对标自己的妻子,那你就是个傻缺。
首先,作品所以基于的父权文化,产生于以前女性没有独立经济地位的时代,不适用于当今社会。
其次,你自己都做不到对父母奉行“权威性孝道”而毫无怨言,自己也想拥有“互惠性”的亲子关系,凭什么要求本是陌生人的伴侣去遵从“一元孝道”呢?
二、把火力往自己身上引(说白了,丈夫在家庭关系中不要缺位)。
父母和子女之间一般没有隔夜的仇,但是和儿媳/女婿就不一样了。所以在即将出现矛盾之前,最好把火力引到自己身上来。
比如我家老大刚出生的时候,我妈妈和老婆对于用尿片还是尿不湿的问题,就产生过分歧。妈妈说:“中国的皇帝还是用尿片长大的呢,干嘛非用那个尿不湿啊?”老婆说:“英国皇室家还用尿不湿呢,也没见他们孩子有啥毛病啊。”
然后我就对我妈妈说:“我和您一起洗尿片吧。”于是,我们不停地洗尿片、换尿片、洗裤子、换裤子、洗上衣、换上衣、洗床单、换床单……一天半之后,我们俩就在疲惫和崩溃之中吵了一架。最后妈妈也决定用尿不湿,再也没说什么了。而亲母子之间这么吵一次,也根本不会影响感情。但如果这换成婆媳之间,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坚定不移地站在伴侣这一边。
防杠叠甲1:适用范围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级别的冲突,而非某方有明显原则性错误的。
防杠叠甲2:有效前提是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好过日子,如果有一方抱着把家搅散的目的,那就只能物理隔绝了。
不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只有你坚定不移地支持配偶,家庭才能长治久安。因为父母看到你的态度,会看在你的面子上善待女婿/儿媳。而配偶看到你的态度,也会看在你的面子上善待岳父母/公婆。
小伙子问我,为什么不是反过来呢?如果我站在妈妈这边,妻子为什么不能因为我帮着我妈而善待我妈呢?或者,难道不应该谁对就帮谁吗?
因为很多人家的婆媳/翁婿矛盾,其实都没有什么对错可言,大多数都是生活习惯不同、代际观念不同导致的冲突。比如,早上几点起,衣服怎么洗,锅碗瓢盆怎么用,酱油放多了糖放少了。
这个时候谁的观点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站在她这边,这种态度就是用行动向父母表明:“我家的指挥权,已经从您手上移交给她啦。您的持家之道,可以去指挥我爸。”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父母“错”了。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我们的“爸爸妈妈”的角色中转换过来,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小家庭在“那边”,不在儿子/女儿“这边”,一个小家庭里,只能有一个女主人/男主人。
这个时候讲“道理”的,是傻冒;讲“中立”的,是缩头乌龟。只有你自己站出来承担冲突,才能守好小家庭的边界。
孔子都给出答案了,那关键时刻该怎么做,就不用我说了吧。
作者简介:白鹿、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白鹿、张昕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 (ID:PKUPsyXin)
原文标题 “婆媳矛盾中帮助妻子,会让家人觉得我很不孝吗?”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