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找个人倒苦水?
主笔:商昔
编辑:商昔
责编:彭秋红
来源:微信公众号:沈家宏心理(ID:shenjiahongweixin)
引言
很多想尝试心理咨询的人在一开始可能会被他的价格吓到:啥?聊个天,便宜的收我300,贵的去到800甚至几千?
许多人没法下定决心去做咨询,就是理解不了为什么会有这么昂贵的收费标准。
有些人去了一次,发现咨询师几乎不怎么给他意见,大部分时间是听他讲话,感到大惑不解:你只是坐在那听我倒苦水,就收那么多钱?我这钱非给你不可吗?
于是我经常能看见这种段子:找心理咨询不如找风水先生算命先生之流,你花几百给心理咨询师,他们会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要改,你花50给大师,大师会说,你周围有小人克你。风水先生,一款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心理咨询师。
除了算命风水可以“抢”心理咨询师的饭碗,有时候朋友也可以成为那个代替品:找心理咨询师的钱足够把我的朋友喂成“巨人观”,他能说我一整天好话,被人夸一天我心情能差?用得着找心理咨询吗?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心理咨询并非因为特定的技术起效,而是“真实关系、期望效应、特定成分”这3点在起效。
那心理咨询会不会只是一场骗局?
我不必专门寻找咨询师,去找朋友,去找算命先生,是不是也是一样的?
先让我回答心理咨询有没有用这个问题。
有的朋友,有的。
史密斯和格拉斯在1977年的研究显示:接受心理治疗的当事人比79%的未接受心理治疗的当事人要好。
那么,如果我和算命先生或者朋友的谈话能达成“真实关系、期望效应、特定成分”,是不是也能达到和找咨询师相同的效果?
我相信,一个好的朋友是可以让你受益,发生改变的,但他的效果可能并没有在咨询室内发生得这么快。
所以,区别到底在哪?
01
不评判的谈话
和朋友的聊天中,我们大部分寻求的是支持和陪伴,我们不可否认,和朋友聊天可以帮助你暂时缓解压力或情绪,但它可能很难深入到问题的根源。
例如说,你在一段关系中被背叛出轨了,然后分手,和朋友倾诉,朋友会做的是“帮助消除你的不开心”,他可能会这样安慰你:
“你和前任分手了?咋回事啊?”
“嗐,早该分了!上次我就觉得他不靠谱,你值得更好的!”
“别犯傻了!我给你介绍新对象,我同事超好看的!”
“把和他送给你的东西通通扔掉!不然我怕你脑子一热跑去求复合。”
“哎呀出去喝酒唱歌就没事了!今晚我组局!”
当然,我只是随便列举了一种情况,你们的朋友会有不同的安慰方式,然而有时候,我们在寻求朋友的安慰后依然感觉空落,他们会安慰你,和你痛骂前任的不是,把你拉出去玩乐让你暂时忘掉伤痛,给你很多人生建议,我们知道他们的建议是好的,但是我们难以施行。
人的需求是很复杂的,他可以一边想报复前任,一边又想挽留,或者他的脑子一团乱麻,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在日常与朋友交谈时,许多人会站在第三方的视角上,给出“理性”的建议。
那咨询师那边会怎么做?
相比普通谈话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式的聊天,咨询师的谈话是存在框架的,大体上他们会按照:疏解情绪——目标澄清——确定首诉问题——建立信任——动机访谈——撬动阻抗——深入评估——方案制定,这么一套流程来,具体实操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绝大部分流派都认为给建议是个坏主意,就像人本主义强调的那样:“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建议人人都知道,都很好获取,但我们总是在两个选项间徘徊,我们老是无法选择“正确”的选项去执行,那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去选,而这个原因需要深入探索才能得知。
在一开始抒解情绪的过程中,咨询师可能会这样问:
“听起来这段关系的结束让你有很多复杂感受,这两种矛盾的感受分别是什么样的?”
“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段经历的?”
“你为失去他而痛心,也就是你们在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还是从他身上获得了某种你需要的东西?”
“尽管你很依恋这些需求,但你还是分手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咨询师不会下价值判断,评价“与前任分手是好事还是坏事”,也不会判断“前任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某种意义上,相比事情的真相,到底是谁对谁错,咨询师更关注的是来访者如何看待事件,他们相信来访者的选择一定有某种原因,哪怕这些选择极为糟糕,在外人看来不可理喻。
这种中立和客观很难在与朋友的谈话中得到,在日常中我们不自觉地会去评价一个东西是好是坏,出于“避免朋友走上歧途”的想法,我们总是会激烈地反对我们认为那些糟糕的坏主意,或者干脆就是朋友主动询问我们:“我要怎么办?”然而我们会发现,他来征询我们的意见过后并不会按我们的建议做,这时候双方反而容易发生矛盾。
不批判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难得,有时候一个人只是想倾诉,却被另一个当成了寻求意见,当我说“我很难受。”的时候,朋友反过来问:“那你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做?”时,我们可能更难受了。
而咨询师经受的训练,让他们保持严格的中立,合格的咨询师会尽可能让自己像镜子一样照出来访者的样子,帮助来访者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他们并不打算帮来访者代劳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
02
避免剥削
心理咨询是严格遵守保密界限的,在咨询开始前,他们也会说明基本的保密原则:除了严重的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信息都是严格保密的,来访者不必担心自己的经历变成他人口中的八卦和消遣,咨询师只会在与督导回顾案例时会提起来访者的事情,其目的是探讨自己对来访者的方式是否合适。
与朋友倾诉时,我们容易因为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产生被剥削感。
例如说你经常负责担任倾诉的一方,在朋友伤心时,你总是抽出时间陪伴他们,尽力安慰,帮他们找出解决方案,可是当你需要倾诉时,你容易觉得,你所付出的和你得到的并不对等,你的朋友并不像你那样全心全意对待你们的谈话。
或者说,反过来,你是经常倾诉的一方,你可能对花时间陪伴你的朋友产生内疚,认为自己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但是直接拿钱给朋友可能会让关系变得怪异,于是你会在其他地方做出补偿,你可能总是会在某些地方更容易让步,你会花更多的钱在礼物上,你会赞成你不太喜欢的提议,为了让朋友开心一点。
然而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平等的,咨询师照顾来访者的情感,来访者照顾咨询师的财务,来访者无需因为让咨询师照顾他而产生内疚,因为来访者已经付出了金钱,这是他应得的权力,咨询伦理也规定了他们不能接受过于昂贵的礼物。尽管有不少来访者会对咨询师生出感激,乃至额外为咨询师赠送礼物,但咨询师通常也会慎重地对待礼物。
03
技巧性的谈话
朋友可以为你暂时缓解情绪,有时候他帮助你的方式是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暂时忽略那些让你感觉沮丧的问题,朋友的作用以咨询的视角来看,更多是“支持性的”。
心理咨询包括支持性工作和表达性工作两种。
支持性工作包括提供情感支持,聚焦于意识或是现实层面的问题,通常是较短期的。例如说帮助一个情绪紧张的来访者释放情绪,让他们回到平静的状况。
而表达性工作需要深入潜意识的深层动力,去解析来访者病理性防御的来源,并促进来访者的认知模式乃至人格发生改变,这种通常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数月到数年都有可能。例如说分析为什么一个人会长期处于焦虑状况,并通过合理的干预让他找到能自行处理自己的焦虑,乃至让焦虑不再影响他的生活。
不少敏锐而富含共情能力的朋友可以不自觉地使用支持性技术,然而表达性的干预则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就像普通人也可以知道一些养生知识,但具体解决某种疾病还是需要医生开药。普通人可以做到与人的意识对话,但深入与人的潜意识沟通则需要训练才能做到。
就拿家庭治疗来说,基本的技术包括:因应提问、例外提问、假设技术、资源取向技术、悖论技术、循环提问、奇迹提问......咨询师在谈话过程中会随时调用他们认为合适的技术去回应来访者,这些技巧能让对话深入到社交性谈话无法触及的地方。
写在最后
事实上,咨询师与日常聊天的区别远不止文章说的这几点,否则他们也不必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学习中,如果不亲身体验,恐怕很难真正理解咨询和谈话的区别。
对那些只是需要短暂安慰的人来说,朋友的倾诉已经足够;而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索自我、解决深层问题或实现个人成长的人来说,心理咨询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商昔,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沈家宏心理(ID:shenjiahongweixin),沈家宏心理致力于家庭系统动力学与个体心理的研究、运用与传播,打造一个集心理咨询、心理培训、心理督导、心理测量、心理网络产品、心理学物化产品、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一体的专业心理服务平台,旨在促进个人在家庭、学校、职场、婚姻中健康幸福的成长。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商昔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沈家宏心理(ID:shenjiahongweixin)
原文标题 心理咨询=找个人倒苦水?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