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找到工作了?|积极心理资本缓解就业焦虑
作者:苏打
编辑:良久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这么难吗找工作?”
“00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怎么职场都进不去呢?”
去年年末,网红羊毛月一则“嘲讽00后找工作”的视频引爆了年轻人的怒火,短短几天内掉粉上百万。
(图源网络,侵删)
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羊毛月以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态度,戳到了毕业生们的痛点——
毕业生们真的就业难,产生了强烈的“就业焦虑”。
(图源网络,侵删)
01
00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焦虑
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 be like:
大学生?投简历的全是大学生!
各大招聘软件来回刷,HR:已读不回。
(图源网络,侵删)
春招后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已"PTSD"。
不给我offer的公司全都不买了!
让你们痛失一个消费者!
(图源网络,侵删)
现研究表明,处于大学阶段的年轻人容易出现各种焦虑情绪[1] , 除与学习相关的焦虑之外,就业难的前景也让很多大学生饱受“就业焦虑”的折磨,并因此影响求职行为。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促进大学生求职行为,研究人员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聚焦于积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展开探索。
02
何为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下简称为“SDT”)是一个广泛用于解释人类动机的理论[2]。简单来说,动机就是驱动行为的动力,即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背后真正的“原因”。
根据“动机”中自我决定的程度的不同,SDT把将动机分为不同类型,形成一个自我决定连续体。
缺乏动机:没有动机去做任何事;
外在动机:做某事是为了这件事以外的其他结果,如奖赏、惩罚等;
内在动机:做某事是出于兴趣、好奇心或享受。
(图源网络,侵删)
当人们的行为由内在动机驱动时,其行动效率更高、持久性更强且幸福感更显著。基于此,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在于探索如何引导人们将外在动机逐步转化为内在动机,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性。而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满足人们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
Autonomy自主感: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权和掌控感;
Competence胜任感: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并达成目标;
Relatedness连接感:人们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存在情感联系,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
(图源网络,侵删)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个体内部支持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等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心理特质、能力及状态被称为“个人资源”,这些资源将显著影响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激活与平衡。
研究者发现,心理资本作为一种个人资源,能够激励个体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提升内在动机,从而在求职过程中采取坚定的求职行为,增加获得面试、录用通知和就业的机会[3]。
(图源网络,侵删)
没想到吧,原来心理资本对求职这么有用!
那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们该如何通过增加心理资本,促进积极求职行为,从而缓解就业焦虑呢?那我们要先来全面地认识一下心理资本。
03
心理资本:内心深处的“抗压工具箱”
1.什么是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4]。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构成。
(图源网络,侵删)
从求职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维度:
a.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标或解决问题。
例子:投简历被拒多次后,仍坚信“只要不断更新简历、提升面试技巧,我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b. 希望(Hope):对目标有清晰的规划,并相信自己能找到实现路径。
例子:毕业前制定“求职三步走”计划(优化简历→参加招聘会→模拟面试),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灵活调整。
c. 乐观(Optimism):用积极视角看待挫折,把失败归因于暂时、可改变的因素。
例子:将面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这次准备的不够充足,而非自己能力完全不行。
d. 韧性(Resilience):快速从打击中恢复,甚至从中学习和成长。
例子:面试失败后,一边调整心态,一边继续投简历求职,而非一蹶不振。
2.心理资本高的人什么样?
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小A和小B同时遭遇求职受挫
小A(心理资本较低)
面试失败➔ 陷入自我怀疑:“不管我怎么努力都不行”➔ 放弃投简历,在家躺平➔ 焦虑加剧,找到工作可能性减小
小B(心理资本较高)
面试失败➔ 及时自我鼓励:“虽然没拿到offer,但是积累了面试经验”➔ 和导师沟通、修改简历、复盘面试、继续投递简历➔ 最终拿到offer
(图源网络,侵删)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资本高的人:
✅ 焦虑更低:面对不确定性时,能主动采取行动而非陷入内耗;
✅ 表现更好:在求职、职场中更可能坚持目标并获得机会;
✅ 幸福感更强:积极的心态能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结合自我决定理论来看,当在求职过程中受挫(简历石沉大海、面试被拒等)时,极易导致自主(“我无法选择理想工作”)、胜任(“我能力不够”)、归属(“别人都找到了,我被抛弃了”)的需求受挫。
这时“心理资本”就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可以帮助求职的同学们建立可执行的求职路径、维持自身胜任感和自主感,从而快速从挫折中恢复。
既然心理资本这么有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工作,那大学生们该如何积累心理资本呢?以下有几个小tips给大家参考。
3.如何提升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资本?
记录“小成功”:每天写下一件自己做得好的事(如完成修改面试、完成一次模拟面试),强化自我认同,增强自我效能。
拆分目标:把大目标(“找到工作”)拆成更可执行的小步骤(“每周投递10份简历”“3个月内掌握XX技能”),增强掌控感和希望感。
认知重构训练:尝试用“成长型思维”解读失败(如“面试失败说明我还有提升空间”)。
主动积累经验:实习、志愿活动甚至小组作业都能提升韧性——因为“经历过,所以不怕”。
心理资本不是天生的「超能力」,而是可以通过不断锻炼积累的「心理肌肉」。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方法,就可以为自己的心理“增肌”,以更雄厚的心理资本应对就业焦虑。
通过激活心理资本,相信大家都能早日收到理想的offer!Salute!
学堂君
临近毕业季,学堂君想对那些一直以来忙于毕业设计、找工作、升学的同学们,说一声“你辛苦了!”也祝所有毕业生们顺利通过答辩、拿到心仪的offer!
参考文献:
[1]Rith-Najarian, L. R., Boustani, M. M., & Chorpita, B. F.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ention programs targeting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57(October 2018), 568–584.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9.06.035
[2]Deci, E. L., & Ryan, R.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182–185. https://doi.org/10.1037/a0012801
[3]Michelle A. Belle, Collins O. Antwi , Seth Y. Ntim, Emmanuel Affum-Osei, and Jun Ren (2022). Am I Gonna Get a Job? Gradu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ping Styles, and Employment Anxiety.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9(5) 1122–1136.
[4]Luthans, F., Youssef-Morgan, C., & Avolio, B. (2018). 心理资本(第二版)(王垒, Trans.).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苏打。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