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AI的代价:为什么你会产生“冒名顶替”的不安?
作者:约翰·诺斯塔(John Nosta)
翻译: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颗粒(246)
校对: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联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2025年初春的雨丝斜斜地割着陆家嘴的霓虹,林深把伞骨夹得更紧了些。他踩过积水时,智能手机突然弹出通知:“今日KPI达成率98%,超额完成创意提案。”屏幕上的金色小花在雨幕里转了三圈,像某种讽刺的舞蹈。
“林先生,您的新提案需要润色。”桌面助理女声提醒道。深夜的黄浦江泛着幽蓝,林深正在撰写的工作方案最后一行跳出了修订意见:“建议采纳AI生成方案,效率提升400%。”
凌晨三点,他在被窝里数着呼吸。那些被算法优化过的句子在脑海里游弋:它们比他写得更押韵,更懂热点,更懂资本的胃口。
渐渐地,他看见自己正在变成透明人。
那些被夸赞的文案、被采纳的提案、被点赞的创意,都像别人穿过的衣服,带着陌生人的体温。
现在连他自己都分不清,那些被采纳的方案里,究竟哪部分是他的,哪部分是机器的。
以上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AI时代对自我能力感到怀疑、自我迷失的故事。
我相信,这样的事情,最近几个月,你可能也没少干。那么,这样的隐忧,你是否也曾在脑海徘徊?
借用AI提升了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有一种既感到被赋能又莫名不安的陌生感觉,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状态。
或许,是时候正视一下AI时代的冒名顶替综合征了。
自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以来,冒名顶替综合征被定义为一种心理现象:个体即使获得外界认可,内心深处仍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这些成就。
这类人群往往会陷入持续的焦虑,担忧自己的表现是伪装的假象,生怕他人高估自己实际具备的智力、创造力或专业能力。
但是,如果自我怀疑的源头不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源于智力本身的轻松易得呢?
在AI时代,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奇怪的心理悖论的兴起:
AI冒名顶替综合征。
人工智能增强了我们的能力,同时让我们质疑自己智力的正当性,那种认知失调的症状油然而生。
这不仅关乎生产力,还关乎我们如何定义思考本身。
将智力活动外包给机器,这让我们变聪明了吗?
还是变得可有可无?
抑或更深地破坏了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01
传统冒名顶替综合征
与AI冒名顶替综合征
传统冒名顶替综合征,源于人们对自身来之不易的成就产生怀疑。与之相对,AI 冒名顶替综合征则出现在成功来得太过轻而易举时——AI生成洞见、起草文章,甚至提出创造性突破,而人们只需坐享其成。
传统冒名顶替综合征是由于抱持这样一种信念,即相信自己的成功是撞了大运,并且相信即使自己的成功是拼搏得来,仍然不值一提。
AI冒名顶替综合征则与之相反,人们之所以陷入自我怀疑,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没有经历以前从事智力活动时所需的努力和挣扎。
由AI辅助而来的轻松,引发了一种认知失调。在这种失调中,掌控与怀疑共存。
辛苦努力——思考是一件我们做的事情。
智力活动是一个挣扎、自我迭代,以及殚智竭力的过程。这份努力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轻松获取——思考是一个我们获得的结果。
AI能够即时提供所需的知识,智力活动过程不费力气,有时甚至是毫不费力。
这使得我们在如何看待自己的智力贡献上造成了根本性的脱节。
如果AI在几秒钟内撰写了一篇文章,生成了一个新想法,或完善了一个策略,那么谁才是这些见解的真正责任人?用户还是算法?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这破坏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智力与努力息息相关。
AI将人类的思维方式从构建行为转变为检索行为,使得智力活动感觉更像是在做选择而非创造。其结果是什么?
一种日益严重的创作者身份危机。
这是一种将努力正当化的倾向,即我们倾向于于更重视努力得来的成就。而AI打破了这种偏见,使智力活动感觉更像是一次检索而非创造。
随着人类的工作与机器辅助之间的界线变得愈加模糊,我们对真正的思考的内涵也逐渐失去了确信。
02
人类的智力价值还剩下什么
根据数字未来想象中心(Imagining the Digital Future Center)的研究,近一半的AI用户认为,他们的AI助手比他们更聪明。
与此同时,相当大比例的受访者报告,他们对依赖AI进行思考和决策心存担忧。
随着AI不断融入创意工作流程和专业工作流程,这种不适感很可能会增加。
如果思考本身被“外包”,那么人类智力的价值还剩下什么?
03
迭代智力
新技术带来的不适感往往随着它的常态化而消退。我们曾经害怕计算器、自动拼写更正和GPS,但现在,它们成了智力的延伸,而不是替代品。
AI这种新技术会遵循同样的发展轨迹吗?
还是它跨越了更深层次的边界,侵入了人类认知的本质?
一种解决的可能性在于我所说的迭代智力。
与其将智力单单视作殚精竭力之后的输出,我们可能需要将其视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人类和AI携手,持续不断完善创意、洞见和理解。
在这样的框架下,智力的衡量标准不再仅仅是一个人付出了多少思考,而是迭代、整合的能力,指导AI不断改善以实现有意义的结果的能力。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表明,我们与智力本身的关系正在演变。随着AI越来越多地融入认知过程,我们对这个角色的不适感可能会减少,就像过去智能强化发生的转变一样。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拥抱这种变化,同时,面对日益强大的认知工具,不失去人类思考的本质:
我们的能动性、好奇心和目标感。
04
如何解决AI冒名顶替综合征
与其抵制AI,不如重新定义智力,从而适应这一新现实。智力不该仅以付出的思考为衡量标准,还可以“参与回报率”(return on engagement,ROE)为衡量标准。
重新定义智力。
智力的含义不仅仅是思考能力,也包含策略制定的能力。其价值不在于我们工作有多努力,而在于我们如何有效地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AI提供的参考意见以及自己的各类奇思妙想。
掌控全程。
即使有AI辅助,人类参与的深度,即我们的判断能力、监督能力、优化能力,才决定了智力的真正价值。
从努力向策略转型。
这种转变并非从绞尽脑汁变为坐享其成,而是从机械认知转向精细认知。人工智能不是捷径,而是深化人类参与度的工具。
不断优化“参与回报率”,我们不再将AI视为对智力的威胁,而是将其视为强化深度思考和创造力的放大器。
05
结语
AI并没有取代人类的智力,但它正在改变我们对智力的定义。AI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兴起标志着认知身份的潜在转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一个智能日益被机器增强的世界中,什么才是思考、创造和智慧的本质。
当我们步入认知时代时,我们可能不再将智力视为一种个人成就,而是认识到它其实是一个迭代过程,融合了人类直觉、AI增强,以及完善和适应的能力。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中证明人类智慧的价值,而在于学会如何塑造它。
作者简介:约翰·诺斯塔(John Nosta)是全球公认的思想家,也是NostaLab的创始人。NostaLab是一个集技术、科学、医学交叉领域的创新智库。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约翰·诺斯塔(John Nosta)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原文标题 依赖AI的代价:为什么你会产生“冒名顶替”的不安?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