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样的伴侣能够走向「长久的幸福」?
作者:黄线球心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
亲密关系中,究竟什么样的伴侣能够携手走向长期的幸福?
破坏一段亲密关系或许有千般途径,然而维持一段美好的关系却困难重重。
是性格相似的伴侣更容易收获幸福,还是性格互补者更胜一筹?
“秀恩爱”难道真的会导致感情坍塌吗?
关系中的两个人又是否能够全然真实地了解彼此?
今天,我们整理总结了一系列聚焦于“什么样的伴侣更容易获长期幸福”的研究成果。当伴侣之间呈现出以下六种情形时,往往更有可能获得幸福。
01
适度的自我欺骗,理想化伴侣形象
当我们面对爱情时,内心总是怀揣着强烈的渴望,期望能够精准无误地洞察对方最为真实的一面,全方位知晓“Ta究竟是谁”,包括其拥有的优点以及隐藏的缺点。
图源-《老友记》
然而,社会心理学研究却揭示出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现象:如果想要在亲密关系中收获更多的幸福,在某些特定时刻,适度的“自欺欺人”式幻想不可或缺。借助这种幻想的力量,我们能够在内心将伴侣塑造为契合自身期待的完美形象,即便这一形象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研究人员针对 200 对伴侣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跟踪调研。研究发现,有部分人群会对自己的另一半进行“理想化”加工。他们的描述中的伴侣与自己憧憬的完美伴侣形象近乎完美匹配,即便伴侣在现实中并不具备这些特质(甚至连他们的伴侣自身都坦诚并不拥有这些优点)。
研究者将“理想化”的程度与对关系的满意度进行分析,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浮出水面:对另一半持有更为强烈“积极幻想”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越容易感受到由衷的快乐。
但在这里,有必要着重提醒大家,这一研究结论绝对不能为那些存在虐待性的不良关系或者自我欺骗进行合理化辩护。其适用的前提是,当个体处于一段稳固且健康的亲密关系时,适度地让自己在内心深处坚信对方具备许多优秀品质。
02
培养专属的沟通密码
在你与 Ta 的情感世界里,是否存在一种“唯有你们彼此才能领会的语言”?
众多幸福美满的伴侣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共性,他们能够运用一些令陌生人摸不着头脑的语言进行交流互动。这些语言可能表现为类似接头暗号般的特定词语,有时甚至无需借助言语,仅仅凭借微妙的语调变化、语气差异就能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
图源-《一起用餐吧》
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伴侣之间构建起一套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私密性的话语体系时,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眷顾。
这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词语、句子以及表情背后往往是着他们共同的经历体验和情感记忆。
当他们运用这套专属的语言体系进行交流时,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此同时,内心深处会真切地感受到与对方之间的亲密感在悄然升温。
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03
拥有契合的金钱观
金钱,始终是影响亲密关系走向和婚姻稳定的关键。
然而,伴侣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程度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数量之间并无显著的直接关联,与之密切相关的是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否一致。
有研究表明,那些在金钱问题上很少产生分歧的伴侣,相较于那些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因金钱问题而陷入激烈冲突的伴侣而言,其分手/离婚的概率要低 30%。
其实,对于那些在金钱观上存在较大冲突的伴侣,矛盾往往在关系建立的早期阶段就显现。比如,他们可能在刚开始约会的时候,就因餐费应由谁来承担而引发争吵,或者一方会因为另一方选购的礼物太便宜而生气。即便最终步入婚姻,在收入如何合理分配、多少资金用于投资和子女教育、如何有效应对财务危机等方面,也总是会陷入源源不断的争吵。
图源-《钱断情始》
而另一类伴侣则能够巧妙地避开因金钱引发的争吵,他们拥有更为相近的金钱观/消费观。
这种契合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如倾向于储蓄还是消费、购置房产还是注重当下享受,还体现在微观层面,甚至具体到每一笔花销的规划与利用。他们能够共同商议并制定与财务相关的计划和守则。
04
“秀恩爱”也可以增进关系亲密度
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异性恋大学生情侣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在 Facebook 等社交平台上公开自己与另一半恋情、频繁晒出与伴侣的亲密照片,并在页面上与伴侣保持密切互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伴侣的长期恋情也更加稳固持久,也拥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度。
图源-《老友记》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亲密互动与分享行为,本质上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生动展现与自然结果。
另一方面,这种互动模式能够显著增进他们对彼此的信任程度——毕竟,在当今时代,我们与社交媒体已经紧密相连、难解难分。
05
“关系关键节点”中的共识
每一段亲密关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关键事件”。
比如说出“我爱你”正式确定关系、开启同居生活、性行为的发生、结婚仪式的举行、新生命的孕育——在亲密关系逐步推进的每一个重要步骤,双方是否都就这些行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还是仅仅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我们可能常常会陷入一种“情到深处无需多言”的思维误区,但研究表明,在每一个具有过渡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节点上,如果能够在双方充分沟通交流、达成一致决策的前提下发生,那么这样的伴侣往往能够拥有更为长久、稳固的恋情。
相反,如果这些关键行为都是在毫无考量、顺其自然的状态下发生,未在事前进行深入探讨,也未在事后进行及时确认,那么无论是对于已婚伴侣还是未婚情侣,都极有可能在今后长期的关系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当伴侣们正在经历对亲密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时,切不可因羞涩而羞于启齿。
正确且认真的处理方式应当是:在关系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要确保双方对彼此的情感状态和关系定位有着清晰明确的共识,共同思考此类行为的结果并为此应做好的充分准备。
图源-《老友记》
不要仅凭主观臆断,如“我们已经发生了性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就是男女朋友了吧”,“Ta 带我见了家长,肯定是打算和我结婚了”,“既然已经怀孕了,那就生下来吧”,因为对方的内心想法未必与你完全一致。
06
冲动特质的的相似性也会带来一定优势
在过去的传统认知中,我们往往认为“容易冲动”这一人格特质会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在我们的普遍想象中,如果恋爱双方均较为冲动、易怒,那么两人之间可能会频繁爆发冲突与争吵。
然而,婚姻咨询师 Jaye L. Derrick 的研究表明,当伴侣双方的冲动水平较为接近时,无论是双方都容易冲动,还是双方都不容易冲动,相较于只有一方冲动水平较高的情况,都更有利于提升他们长期关系的质量。
当伴侣双方的冲动水平都较高时,尽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更多的冲突,对一些小事容易产生过度反应,但他们同时也能够以相同的视角去看待和欣赏周围的事物,拥有更为相近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
他们还能够共同“冲动”地去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比如心血来潮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能够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注入幸福的元素,提升关系的幸福程度。
图源-《Her》
当然,每段亲密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通过对这6点的理解和借鉴,我们能够在构建和维护亲密关系的道路上更加明晰方向,努力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伴侣关系。
参考文献:
1. McNulty, J. K., & Karney, B. R. (2004). Positive expecta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marriage: Should couples expect the best or brace for the wor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2), 729 - 743.
2. Tashiro, T. (2016). The Science of Happily Ever After. Hanover Square Press.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专业的心理咨询并不昂贵”。黄线球心理持续为大众输出专业靠谱的心理内容与服务,带你关注自我和内心,更好地看见自己,探索自己。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
原作者名: 黄线球心理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
原文标题 到底什么样的伴侣能够走向「长久的幸福」?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