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文章整理自壹心理读书会,部分内容有删改)
01
你还记得上一次做艰难的选择,是在什么时候吗?
不夸张地说,在十字路口,你每做出一次选择,人生会因此截然不同。
《赫芬顿邮报》的一篇报道里引用过一项研究数据:一个成年人,每天平均要做3.5万个决定。

图源:豆瓣小组
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我们确实进入了一个「选项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选」的时代,无数人因此陷入了「决策疲劳」。
“毕业了是考研、考公还是进大厂?”
“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到底要去哪个公司上班?”
“手里的积蓄是选择投资股票还是基金?”
面对这些艰难选择的时候,我们多少会产生纠结,希望能有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哪个选择会对未来更有利,哪个选择是对的。
但事实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我们仍然需要独自面对风险和未知,像盲人过河一样,一路摸索着,跌跌撞撞。
那有什么方法能让做决策变得简单一点?让我们在选择时不那么纠结?同时,又能做出对自己比较有利的选择呢?
在《助推》这本书里,你将会找到答案。
点击领取会员体验卡
免费收听本书!!
↓↓↓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在你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推你一把,正如副书名所说,让你“做出有关健康、财富、环境的最佳决策”。
本书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告诉我们——
人们的决策往往是依靠经验法则,也就是直觉,而“助推”帮助人们在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之间寻找平衡,引导人们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但事实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会深陷非理性中,做出荒谬的判断、错误的决策,进而后悔不已:
明知道喝酒抽烟不好,可是还是忍不住;说好要减肥,可还是控住不住要喝奶茶、吃垃圾食品……
《助推》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种让所有人都深受其扰的“非理性决策漩涡”谜题——
02
哪3种思维局限,
容易让你陷入非理性决策?
想一想,我们在进行决策之前,脑海是不是总会浮现各种想法,使得我们更加纠结?
事实上,这是思维局限在影响我们判断。
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思维限制呢?
我们的思维限制之一,就是易得性偏见。
这种现象体现在人们过度依赖自己已知或容易获取的信息,从而在决策过程中忽视其他重要信息,导致主观臆断。
以养生类节目为例,这类节目深受长辈们的青睐,他们往往对节目中的建议深信不疑,并照单全收。
假设节目频繁强调过量食用肉类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推荐多吃蔬菜,长辈们很可能会因此大幅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多吃蔬菜,而对肉类敬而远之,甚至完全不吃。
然而,节目中的真正意图是强调蔬菜的重要性以及适量控制肉类摄入,而并非倡导完全素食。
显然,易得性偏见让我们片面地放大了某些信息,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内容,从而做出了不利于自身健康的选择。
因此,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多方收集信息,全面审视问题,以确保自己的判断更加理性、全面。

除了易得性偏见,损失厌恶的心理也会影响人们做出最佳选择。
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失去一件东西时的痛苦程度,要比得到这件东西所体验的高兴程度更大。
简单来说,损失100元所带来的懊悔,远远强烈于赚到100元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损失厌恶往往催生惰性,使人们宁愿放弃潜在的更大收益,也不愿承担失去的风险,主动做出改变。
举个例子,有些人常抱怨婚姻不幸福,但当建议他们离婚时,他们又会找理由,如不确定未来会更好,或对方至少还养家等。
他们权衡付出与收获,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于是继续在糟糕的关系中消耗时间和情感。
损失厌恶不仅影响婚姻观,也影响工作上的决策。
例如,一些人明知行业前景差,留下来没有前途,但去新行业又担心风险大,能力不足。
他们只看到留在原单位的安全感,却忽略了裁员风险,而新行业虽辛苦,但挑战与机会并存。
因此,当感到不适想改变时,不要被短期利益束缚,多考虑未来可能性,用发展眼光做决定。

最后,作者提到,对未来做出盲目乐观的预测,也是影响我们做出最佳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盲目乐观,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表现出不切实际的乐观。
有些研究表明,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常人更有幽默感,包括那些面容呆板、不苟言笑的人在内。
即使事关重大,人们也会不切实际地过度乐观。
这种想法让人们忽略了隐藏的问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制造了“会一直顺利下去”的错觉。
而且,由于事先缺乏理性的思考和适当采取预防措施,产生的后果往往让人措手不及,甚至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03
如何做出有关
健康、财富、环境的最佳决策?
我们都知道,做决策常常让人感到既耗时,又费心,所以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
那么,这时,一个好的选择体系,就很有帮助了。
可以帮助人们节省时间成本,减少选择风险,助推人们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书里总结了4点建议——
① 首先,巧妙利用人类的惰性,设计一个最佳默认选项,无形中完成助推。
统计学数据显示,只有5%的人会调整默认选项设置,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默认接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电商店铺,商家为了冲销量,就推出了人气商品团购的模式。
只要我们打开人气商品界面,就会显示“马上参团”和“原价购买”两个选项。
以为价格更低,大多数人都会默认选择“马上参团”。
由此可见,设计一个能将利弊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的选项,就能使人们第一时间默认做出选择,也能帮助商家更好地营销。

② 要进一步引导人们做出更利于自身的选择,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简洁高效的选择体系。
研究表明,选项越多,人们越可能迷失在其中,错失最佳选择。
以餐厅点餐为例,繁复的菜单往往让人犹豫不决,原本轻松愉快的用餐时光变得纠结困扰。
为此,许多餐厅已采取精简菜单的策略,将所有菜品浓缩至一张折页中,既简洁又直观,并特别标注“必吃菜品”或“厨师推荐”,如此一来,点餐过程便轻松高效了许多。
精心设计的折页菜单,辅以推荐菜品的醒目提示与色彩搭配,一目了然,极大地缩短了顾客的点餐时间,缓解了选择困难带来的焦虑,同时确保了所选菜品的质量,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显然,简洁明了的选择体系能让人们头脑清醒,轻松决策,同时降低了错失良机的风险。
综上所述,一个简洁的选择体系,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节省时间与精力,还能显著提升决策质量。
因此,在提供建议、方案或设置选项时,要注意把握重点、缩小范围、简化选项。
③ 此外,将复杂内容形象化,提升理解度,能有效助力人们做出有利选择。
例如,人们常依赖直觉思维来做决策,因此将理性且复杂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反而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以香烟商铺为例,虽然“吸烟有害”的标语随处可见,但效果有限。
然而,在慕尼黑国际机场,没有文字标语,只有大幅海报:缭绕的烟雾背景上,一个被香烟侵蚀得千疮百孔的黑色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虽无文字,却让人在购买香烟时感到不适,从而抑制了购买冲动。
因此,将理性内容感性化呈现,能有效助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帮助他人做出最佳决策。
比如,在自媒体时代,一些微信公众号在推送文章时,会在开头标注“本文字数”和“阅读时间”,使文章长度一目了然,避免优秀内容被忽视。
总之,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将复杂事物形象化、直观化地表达,善用图像、比喻和数据化呈现,快速获取重点信息,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④ 除了以上3个方法外,在恰当时机给出反馈信号,也是一个有效的技巧。
就拿大家熟悉的手机点餐来说,外卖软件的智能化,无疑让点餐更加便利高效了。
你是否留意到,在提交订单前,屏幕会展示更优惠的折扣建议,如“满10元减20元”,点餐过程中,系统还会适时弹出温馨提醒,如“第二件商品不参与折扣活动”等。
这些人性化的满减提示,帮助消费者充分利用折扣,享受了高性价比的用餐体验,同时还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由此可见,设计恰当的反馈提醒机制,将助力改善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写在最后
尽管很多人做决策时,都会选择跟着心走。
但感性决策最大的问题,是事后无法复盘、改善和迭代。
简单来说,它不可能逐步形成一套属于你个人的决策算法,不管你成功多少次,都是运气。
因此,在直觉和理性之间寻找平衡,才能助力自己在人生大事上做出最佳决策。
最近,你有遇到让你纠结的选择吗?来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为你出谋划策吧。
点击下图
领取壹心理读书会7天会员卡
↓↓↓

即可免费收听本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撰稿人:刘金
编辑:Moon
图源:Pexels
End.
©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文章转载/侵权,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