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明天》编剧专访:“女性自救靠自己”
作者:经纬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娱经纬(ID:jingweifilm)
在妇女节看女性电影,应时应景应潮流。
由意大利新锐女导演宝拉·柯特莱西执导并主演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今日在国内正式上映,其凭借聚焦女性议题的深刻内涵和意式悲喜剧的叙事风格,在国内外引发了影迷的广泛热议。
该片于2023年在意大利本土上映时,就以惊人的票房表现(2023意大利票房年冠)和蜚声国际的口碑(豆瓣9.2,IMDB7.9)成为意大利影坛的一匹黑马。
今日它在妇女节这一特殊节点引进国内,进一步放大了影片中女性主题的影响力,让女性权利、女性意识等话题成为大众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实际上,《还有明天》与近年来中国女性题材电影更是形成了有趣对照。《好东西》突破了中国银幕上传统的女性形象与性别关系,引起了当下观众的广泛共鸣;《热辣滚烫》以减肥逆袭为外壳,内核是女性自我价值的重构;《出走的决心》则将传统家庭女性置于由男性价值与社会责任所编织的日常生活的陷阱罗网中,讲述女性的自我觉醒与生命突破……
当下,以中意电影为代表,乃至整个欧亚的女性题材电影已然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势不可挡。电影上映前,笔者与本片的两位编剧:吉利亚·卡伦达、法里奥·安德烈奥蒂在意大利大使馆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和他们一起探讨这部影片的创作。
女性觉醒:是情书,更是选票
《还有明天》以1946年战后意大利为背景,讲述了底层家庭主妇迪莉娅(宝拉·柯特莱西饰)在长期遭受家暴与生活压迫中的挣扎与觉醒。
故事一开始,观众便被那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苦难与压抑所震撼:迪莉娅不仅要应付丈夫伊万诺的暴力,还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在家庭重担下苦苦支撑。而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经过命运的转折——一封神秘信件的出现,让她内心深处埋藏的希望和愤怒慢慢复苏,开始寻求自我救赎。
影片的剧情通过多个层次展开:一方面,家庭内部那种日复一日的压抑生活被细腻刻画,细节之中透着浓浓的无奈与悲哀;另一方面,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受害者的痛苦,而是一位女性在困境中逐步觉醒、走向自立的心路历程。
在叙事层面,该片有一个堪称可载入影史的结尾。编剧吉利亚·卡伦达谈到:“结尾的处理,是不想一个女性通过投奔或依靠另外一个男人来解救自己,女性自救应该靠自己。”这种创作理念,使得影片的情节在悲剧色彩中透露出女性的坚韧和希望。
除了迪莉娅之外,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构成了丰富的社会群像。冷酷残暴的丈夫伊万诺代表了传统家庭中男性霸权的缩影,而逆来顺受的母亲和恋爱脑女儿的形象,则反映了女性在长期压迫下形成的复杂心理。
法里奥·安德烈奥蒂指出,为了塑造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女性形象,电影中其实是采用了一些程式化的典型人物塑造手法,这既是对意大利喜剧传统的致敬,也是为了让观众在熟悉的角色中看到现实的残酷与幽默的讽刺。
“原来的女权运动可能是女性很孤独的一种独自的运动,现在需要男性的加入。我自己本身是一个男性,同时又是一个同性恋,所以可能给这个片子的角色塑造加入了一些层次感,它需要这样的一种层次感。”
在对女性议题的探讨上,影片不仅关注家庭暴力,更触及了女性权利的历史根源。影片中那封神秘信件不仅象征着一封自由主义的“情书”,更隐喻着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实现自我认同的历史转折。
正如吉利亚·卡伦达所言,这部电影的创作缘起于一本小册子,这个小册子记载了女性权利的来源,“所以我们就回溯到女性开始有权利的那一年。”女性自我救赎的动力,源于那段被遗忘却决定了当下女性地位的历史。影片通过重现那个时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激发了现代观众对于性别平等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不仅如此,影片还在细节处体现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例如,同工不同酬、女性在职场上被边缘化等议题,戏里戏外都在意大利上演。“同样的工作,女性赚的钱比男性少的多了。”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让影片不再只是历史的叙述,而成为一部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作品。
叙事创新:悲喜剧、歌舞的表达
《还有明天》虽然只是宝拉·柯特莱西执导的首部电影,但却在影像风格与叙事层面,展现了极高的艺术追求。
全片以黑白的摄影风格,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质感,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冷峻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无论是破败的街道、昏暗的家庭内部,还是街头那些斑驳的建筑,都仿佛在向观众述说着那个年代的艰辛。
“导演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法里奥·安德烈奥蒂表示,正是这种简约而有力的视觉语言,使得影片在讲述沉重主题的同时,依然保持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
影片中将家暴场景处理为歌舞片段的创意,是全片的一大亮点。当观众看到那段原本充满血腥与痛苦的暴力场面,突然化作一段充满节奏和韵律的歌舞时,往往会感到既讶异又深受启发。
对此,吉利亚·卡伦达解释道:“这是导演极具风格化的追求,用这种舞蹈的形式,不是直白的‘我打你’,而是一种特别的艺术表达,让人有一种领悟的感觉。”这种处理方式突破了传统暴力叙事的局限,让暴力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得以展现,从而削弱了直接冲击带来的负面情绪,同时又强化了生活中那种无奈和宿命感。“就像一支舞蹈,你开始了,你结束了,你的生活继续”。
此外,当笔者提及,底层书写、战后社会、女权运动、黑人士兵等“政治正确”元素在本片中集齐时,两位编剧一致表示,所谓“政治正确”其实是一种误读。“这个电影跟政治正确一点关系也没有,所有元素都与现实有关。比如黑人士兵,1946年二战刚结束,美军登陆西西里岛,帮助意大利解放,当时留下了很多美国士兵,那个时候90%的美国士兵都是黑人,所以街头上就能看见很多美国黑人士兵。我们对那个年代做了很多的研究。”
在叙事风格上,影片既保留了意大利喜剧传统中轻松幽默的元素,又不乏对沉重主题的严肃探讨。正如法里奥·安德烈奥蒂所言:“意大利本土票房比较高的都是喜剧片,这是一种传统,而我们用喜剧的方式讲述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延续类似《美丽人生》这样的意大利电影传统。”
总的来说,《还有明天》在影像与叙事上的创新,以及影片的结局颇具意料之外的转折,正是其口碑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而影片在女性议题上的探讨既有历史深度,也充满现代启示。
它让观众在看到迪莉娅的苦难时,感受到那种身处压迫中依然不放弃希望的坚韧精神,也让人们认识到女性权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历史上无数女性用血与泪换来的结果。这种情感的共鸣与现实的对话,使得《还有明天》成为一部充满力量的女性自救宣言。
作者简介:经纬,影视行业自由撰稿人,影评人、编剧、文娱律师经纪人。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娱经纬(ID:jingweifilm),关注创作,聚焦行业,回归内容。
互动时间
你看过《还有明天》了吗?有啥感触来评论区聊聊吧!
原作者名: 经纬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文娱经纬(ID:jingweifilm)
原文标题 《还有明天》编剧专访:“女性自救靠自己”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