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培养出“精神病”孩子?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在家吃饭时,吃的慢一些时,父母会对你说“是饭不好吃吗?怎么吃的那么慢?”
当你想要用实际行动表明并不是饭不好吃时,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可这时候,父母又说“你吃那么快干嘛?又没人跟你抢。”
这时的你已经被说烦了,不想说话
父母察觉到了你的情绪,却对你说“你这又是怎么了?谁又招你惹你了?”
仿佛干什么都是错的,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明明按照他们的意愿做对了事情,却又感觉自己做错了
说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却被人误解为“矫情”或“不懂事”
每当你试图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总感觉身边的家人给出的是模棱两可的回应,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才对
你是不是也曾感到过深深的困惑
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
也许,你正生活在一个不知不觉中充满“双重束缚”的家庭里
父母的一句话可能让你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对、无法取悦他们
而这种困境,背后可能就是诡辩式父母的影响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双重束缚家庭和诡辩式父母
01
父母的“爱”
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困惑?
“你想做什么就做吧,别总是听我的。”
然而,当你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
父母又开始批评你:“你就不能听点建议吗,怎么这么固执?”
或者,父母总是说:“你长大了,要独立!”
但是,当你表现得独立一点,决定自己的人生时
父母却又会说:“怎么这么冷漠,居然不再依赖我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感到迷茫,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
你明明是想做对的事,结果反而落得两头不讨好
当你尝试表达自己,结果却发现自己一直被“反向”理解
最终形成了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
这种家庭氛围,就是典型的“双重束缚”
父母的话和行为传递出相互矛盾的信息
让你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感觉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
双重束缚家庭
“双重束缚”这个概念源自心理学家格里高里·贝特森提出的双重束缚理论
简单来说,双重束缚就是指父母或照顾者对孩子传达相互矛盾的指令或信息
而这些信息又无法通过任何合理的方式解读和回应
从而使孩子陷入困境,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

02
父母的“矛盾式关爱”
是该依赖,还是该独立?
在双重束缚家庭中,父母的要求往往是矛盾的
而这种矛盾不仅限于言语,还有情感上的表现
例如,父母可能一方面让你追求自己的梦想、学会独立
但一旦你真的开始展现出独立性,他们又会因为无法控制你而感到失落,甚至批评你变得“冷漠”或“难以接近”
当你面对这样的情景时候,你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
父母口口声声说支持你,但却总在潜意识里给你一种无法实现的要求
既要你具备独立性,又要你依赖他们
既要你勇敢表达自己,又要求你顾及他们的感受
无论你怎么做,都难以完全符合他们的期望
最终你可能会被困在父母设定的这个永远无法走出的圈子里
这正是诡辩式父母所带来的困扰
他们一方面传递给你“自由”和“独立”的信息,但另一面又用“过度保护”和“干涉”来束缚你
最终,导致孩子的情感和认知会变得非常混乱
让孩子既想追求独立,又害怕和父母产生冲突
诡辩式父母
“诡辩式父母”则是指那些在教育过程中
行为和言语上给出自相矛盾、无法解读的指令和要求的父母
简单来说,诡辩式父母的特点就是,他们给出的“规则”常常是模糊的或互相矛盾的
导致孩子无所适从,陷入困境
03
双重束缚的情感困境
你有多难做自己?
长期在双重束缚的家庭中,会让你处于一种“情感压抑”的模式
让你不得已在早期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是觉得表达情感是一种错误
明明内心有很多情感需要释放,但却始终不敢“过多”表达
害怕被父母认为你不够坚强、或者太软弱
更糟糕的是,这种双重信号的混乱,也会影响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
当你学会了掩藏自己的情感,甚至在与他人沟通时,导致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正确表达需求,甚至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
04
双重束缚也在影响着
你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1.亲密与独立的矛盾,无法找到平衡点
从小在双重束缚的家庭中长大,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之中也会受到影响
在亲密关系中,会不自觉地在亲密关系中形成一些矛盾的行为模式
一方面,你渴望亲密和依赖
可另一方面,你又害怕被束缚和控制
明明想要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享受二人世界
但是在伴侣对自己表达依赖和关心时,内心却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种矛盾感便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双重束缚
反复的信息矛盾形成了一种情感“自我保护”
内心的“独立”需求和“依赖”需求相互冲突
导致无法真正放下戒备,享受真正的亲密
2.情感压抑与情感表达的困惑,不敢真正展示自己
在遇到情感问题时,总是试图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对伴侣隐瞒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在与伴侣发生争执时,虽然心里非常难过,但却总是把情感隐藏在表面之下,表现得若无其事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习惯将自己的情绪藏在心底
这种情感压抑,与童年时期向父母表达情绪时,得到不允许自己情绪化的反馈有关
导致成年后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不满和伤害时,总是选择隐忍而非直接表达
害怕自己表达情感会被伴侣认为是“无理取闹”或“过于敏感”
这种情感上的压抑不仅会在关系中感到不被理解,也让伴侣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
3.过度依赖与恐惧亲密,担心被拒绝和伤害
除此之外,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非常依赖伴侣,渴望被宠爱和照顾
总是希望伴侣能给予她充分的安全感和关心
但是这种依赖却会产生感到不安,尤其是在伴侣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关心时
会突然感到不被爱,开始怀疑伴侣的心意,甚至会在关系中表现出过度的控制欲,想要对方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
这种依赖和不安,源自于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一方面鼓励她要做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却过度控制她的生活和决定
父母总是“介入”,不让她自己决定,这让她在依赖父母的同时,又总是无法真正拥有独立的空间
这种双重束缚让她在成年后,不敢完全放开自己去依赖别人
同时又渴望通过过度的依赖来获得安全感和爱的保证
05
打破双重束缚
如何从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也曾感到自己生活在“双重束缚”的困境中
那么现在正是时候去认识和打破这种模式
1.了解和接纳父母的影响
首先,你需要接受一个事实
那就是父母的行为是受到他们自身经验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恶意,而是出于爱和关心
理性地看待他们的教育方式
2.重新定义“独立”和“依赖”
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习惯了父母给出的“独立”或“依赖”的矛盾要求
但是现在,你可以尝试重新定义这两个概念
独立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赖他人
而是要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在关系中保持健康的界限
3.学会健康表达情感
不要再压抑自己的情感,学会与自己和他人进行真诚的沟通
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伴侣、朋友,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才能建立更加健康的关系
4.建立自信,做出独立的选择
学会在做决定时依靠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盲目地去取悦他人
自信地做出选择,即使你知道父母可能不完全支持
但你依然能够站稳脚跟,尊重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的家庭和父母都是独一无二的
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或许是出于爱,但有时却可能因为言辞上的不清晰,或情感上的“过度保护”,无意间让我们陷入了困境
双重束缚和诡辩式父母的困扰,往往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己,不知道如何在情感上找到平衡
但是,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已经走在了自我解脱的路上
从父母的爱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自己
学会做出独立的选择和健康的情感表达,你将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在
今日互动
如果你曾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双重束缚”,它如何影响了你与伴侣或他人的关系?你有没有尝试过打破这种模式?
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聊聊吧~
作者简介:心药心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药心理研究室(ID:MindfulnessPsych),提供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知识,轻松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
为你推荐
在原生家庭中遭受过的创伤,会在你的一生中留下伤痕,会影响你的亲密关系,会让你迷失自我,难以完成个人成长……
如果你曾经历过创伤,还没有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无法正确进行自我认知,不妨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带领你走出困境,找到个人成长的方向。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我们向你推荐这位出身专业、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
邢潇月
邢潇月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本-超个人心理咨询师、表达性艺术疗愈师、沙盘游戏高级咨询师,从业时间超过11年,服务时长达4400+小时,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
邢老师的咨询取向是人本-超个人及存在-人本的整合,她会在倾听、同理的基础上结合身体治疗、表达艺术、格式塔、催眠、正念等方法,帮助来访者跨越童年创伤、内心冲突、自我成长、情绪障碍、依恋模式问题、缺乏安全感、失恋分手等方面的难题与困惑。
邢老师的咨询风格温和、细腻、真诚,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为来访者创造自由、安全、开放的空间,可以帮助来访者更细致地感触自己的内在,逐步了解自己内部在发生着什么,从负面状态中走出来,找到爱自己的力量。
来访者真实评价:
为了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邢老师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700元/次的正式咨询,现在只需350元/次。
马上点击下图,和邢老师聊一聊↓
原作者名: 心药心理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心药心理研究室(ID:MindfulnessPsych)
原文标题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培养出“精神病”孩子?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