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年人生领悟:关关难过,关关过
作者:SusanKuang
来源: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ID:susankuang2014)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我的2024年总结。在写公众号的最初几年,我每年都会写篇年度总结,回顾一下我这一年的主要成果和收获,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中断了这个习惯。
今年之所以重新写,是因为这一年我经历了很大的成长和突破,很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回顾这一年的成长历程,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我会选择“习惯”。因为我今年所有的成长和突破,皆源于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
坦白说,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整个人的状态并不好,时不时地被担忧和焦虑笼罩。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家里一些解决不了又无法回避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来自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人在内心有所焦虑不安时,很容易通过刷一些轻松的视频内容来获得暂时的缓解。但这些内容不仅无法为心灵带来滋养,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浮躁不安。
好在从4月开始,我决定与成长行动营的伙伴们一起,每月专注培养一到两个良好习惯,并坚持每周复盘和打卡。
以下是我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养成的习惯:
稳定规律的作息,每天早起(夏天6点,冬天6点半)去户外散步,晚上10点左右睡;
戒掉了闲暇时刷小红书和在B站看娱乐视频的习惯,改为听播客和阅读;
采用番茄工作法,克服了工作时频繁查看手机的冲动,提高了专注力;
每天断食12个小时,晚上7点之后不再吃东西;
每天早晚进行冥想,每次10-30分钟,并且越来越享受静坐冥想的时光。
随着这些习惯的养成,我的整体状态也在逐步改善。特别是在戒掉刷视频,开始使用番茄工作法之后,我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心能够静下来了。
这引发了一个良性循环:心越静,专注力和效率就越高;效率越高,内心就越充实;内心越充实,就越不需要依赖手机来获得刺激,而是能从一些安静、低刺激的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不过,我的成长和突破远不止如此。从7月阅读《看见孩子》开始,我仿佛被一股神秘力量指引,踏上了一段与灵性有关的阅读、思考和冥想之旅。
这段旅程最终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蜕变与觉醒,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更带领我走上了一条通向内在喜悦的成长道路。
接下来我想要分享的,主要是这个层面的改变。
01
人生真相:关关难过关关过
最近我迷上了一档名为《独树不成林》的播客。主播仲树是波士顿学院的政治哲学博士候选人,同时在美国两所大学教授政治哲学。
在一期节目中,她分享了每天运动这个习惯如何帮助她领悟政治及人生真理。这个真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仲树谈到说,对于那些缺乏长期运动习惯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存在一种幻想:只要咬牙坚持、挥汗如雨地努力一段时间,就能获得令人骄傲的成果——比如八块腹肌、完美的身材。在他们眼中,这个结果就是终点,一旦达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对于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来说,他们深知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获得,而在于维持。
从零开始达到某种满意的状态已经十分艰难,而保持这种状态则是另一番考验。即使已经养成了运动习惯,坚持下去仍然需要每天与阻力对抗,日复一日地克服惰性,战胜内心的欲望。
相比之下,退步和养成坏习惯却异常容易。只要放任自己随心所欲地生活一段时间,就会不知不觉地倒退。只要停止努力,时间就会无声无息地带走我们辛苦获得的一切。
“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个道理,每个坚持长期运动的人都深有体会。即使面对无数个想放弃的理由,他们依然选择坚持,每天都重新下定决心:“今天我要去运动”。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庆祝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就是生活的本质——生活最终也只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真实的人生不是爽文小说。它既没有影视剧里那种圆满的大结局,也不存在“实现某个目标后就能永远幸福快乐”的终点。
在真实生活中,你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每天面对各种难处,一次又一次地渡过难关。而且生活中大多数有意义、值得做的事,既不会带来即时的快感,也不会立即获得回报。
在这些事情中,你能获得的最大回报可能只是问心无愧——一种在闭眼入睡前能对自己说“今天我没有辜负自己”的踏实感。
仲树在播客中谈到的这些内容恰好也是我今年最深刻的领悟之一。
虽说在养成习惯这件事上,我并不存在这样的幻想,认为只要努力一段时间、得到某种结果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有足够经验告诉我,无论是培养新习惯还是维持已有习惯,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努力。
然而在人生层面,我发现自己却存在类似的幻想。我潜意识里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一旦达成某个目标或结果,生活就会变得轻松简单,就能从那种永无止境、日复一日的“跑步机”生活中解脱出来,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菲尔·施图茨将这种心理称为“免责”——一种幻想不需努力就能过上轻松生活的想法。这里的“免责”并非指无罪,而是指免除人生最基本的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余生而努力。
回顾过去这些年,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每年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要努力完成某个项目,等这个项目完成后,生活就会变得怎样怎样,我就可以怎么怎么了。”
可是等到事情完成了,期待中的生活却并没有到来。于是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年、下一个项目上:“这一次一定能成功,等完成这个项目后,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我曾以为自己是个活在当下的人,直到前段时间才醒悟过来:我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活在当下。
表面上看,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规律、健康且平衡。但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认为有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生活在等待我去追求和实现。
换句话说,我并不真正满意当前的生活。它在我眼中只是通往“更好”生活路上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已。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年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放下了对“免责”生活的幻想,不再期待能过上一个没有烦恼、无需奋斗、轻松自在的理想生活。我接纳了人生的真相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开始把目光转向如何真正地活在当下。
02
活在当下:此刻即是圆满
你可能会好奇,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我是怎样看清并最终放下这种幻想的?
答案是,冥想。
在《放下"小我",你的人生会丰盛精彩得多》这篇文章中我有提到说,几个月前我开始跟随Waking up这个冥想app进行学习和练习。
Waking Up教授的冥想方式与我之前接触的有所不同。它不是为了帮助练习者获得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的身心健康效益,如减压、改善睡眠或缓解紧张等——这些都是次要收获。
其创始人Sam Harris认为,冥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对自己和自我本质的理解,获得对头脑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不够好的自己”和“不幸福的生活”这场梦中醒过来。
下面这个著名的禅宗公案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一位僧人向寺院的师父请教:夏天非常炎热,冬天又极其寒冷,我们该如何避开这种极端的冷热?
师父回答:去一个没有冷热的地方。
僧人又问:哪里是没有冷热的地方?
师父答道:当你热时,让热杀死你;当你冷时,让冷杀死你。
这个师父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痛苦与不满并非客观存在于现实中,而是一种源于自我意识和概念的主观判断。正是因为现实与“我”的期待不一致,不是“我”想要的体验,“我”才会将其视为痛苦,进而感到不满。
当“我”消失之后,痛苦和不满也会随之消失。留下的就只有纯粹的现实本身——身体的感受、头脑中的声音、画面和想法,以及所有可见可闻的一切。这些都只是当下的体验而已,体验本身既不可怕,也无所谓好坏。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焦虑、恐惧和担忧也遵循同样的道理。这些情绪并不是来自真实的生命威胁,而是源于对自我概念的保护,是因为我们固守的关于自我的观念受到了威胁和挑战。
然而,这个自我概念实际上只是大脑虚构出来的幻象,它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所以是可以被破除的。
冥想的目的正是要帮助我们破除这个“自我”的幻像,让我们从无“我”的纯粹觉知角度直接体验现实本身。
这个破除幻象、回归真实的过程,就像从噩梦中醒来。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很安全,正安稳地躺在温暖舒适的床上。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宁静,没有丝毫威胁,一切都很好。
这种体验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当下的安宁与圆满。在这种状态下,生命的每一刻都成为独特而珍贵的奇迹。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时刻——静静地呼吸、感受阳光的温暖、聆听雨声,都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你会意识到,这一切的存在,都源于宇宙中无数因缘的巧妙汇聚。正是这些因缘际会,让我们得以存在于此时此刻,体验这独特的生命时刻。
这段时间冥想带给我的,正是这种特别的体验:当以纯粹觉知感受当下时,内心会自然涌现出安宁与圆满。虽然这种感受只是偶尔出现,但已足够让我真正领会“此刻即是圆满”这句话的深意。
我们常说要活在当下,但活在当下的关键不在于口号,而在于能够真切地感受当下的圆满,不觉得有任何缺失和不足。只有当你能深入体会每个当下的丰富与美好,才能摆脱那种总想到达别处、追求更好状态的冲动。
自从在冥想中有了这些新的体验和领悟之后,我便逐渐放下了对“更好”生活的执念,也摆脱了对未来可能变得糟糕的恐惧和担忧,而是能够安住于当下,无论未来如何,我都可以坦然面对。
这种转变源于一个深刻的认知:真实的幸福只存在于当下,因为只有当下才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因此,幸福只能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此时此刻就能体验到的内在安宁、满足和喜悦。
如果我们为幸福设置了条件,认为“只有达到某种标准才能快乐”,比如收入要达到某个水平、事业要发展到某个阶段、生活质量要提升到某个程度,才算是“好”的人生,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置障碍。
在达到目标前,我们会一直处于不快乐的状态;即便达到了目标,新的标准又会随之出现。这种追求有条件的快乐的方式,注定只会让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所有伟大的智慧传统和信仰精髓都指向一个永恒的真理:即便外部世界变幻不定,我们始终能在内心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这种向内寻求平静的智慧,不仅是各种宗教信仰的核心,更是人类文明千百年来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03
全新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事实上,我的宇宙观在今年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让我不仅能更好地活在当下,还让我学会了臣服于生命本身,让我相信生命自有其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活中,许多人都深受消极思维困扰,不知不觉就陷入焦虑和担忧的漩涡。然而,我们很少会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消极想法?为什么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总是不由自主地预想各种糟糕的可能性?
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种思维模式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潜意识信念:如果能预见并准备好应对所有可能的坏结果,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掌控未来。
换句话说,消极思维其实是人类在面对不确定世界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确定性的追求,以及想要掌控自己命运的本能需求。
虽然这种掌控感只是一种幻想——因为生活中绝大部分事情都超出我们的预测和掌控范围,但我们仍然执着地相信自己能够控制那些本质上不可控的事物。这是因为这种信念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安全感。
如果继续探究,我们会发现这种对掌控感的渴求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宇宙的基本假设:我们认为宇宙对我们漠不关心。如果不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
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个合理的结论。然而,这种假设会让我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正因为我们觉得无法获得足够的照顾和保护,才会执着于掌控未来,不断尝试预测和影响即将发生的事情,好像这样就能为自己编织一张安全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担忧反而成了一种看似合理、甚至必要的行为。
想要真正减少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我们对宇宙的最基本假设。
这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个重要的选择:相信在那些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层面上,宇宙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在默默关心和照顾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大小,都在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我们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安心活在当下。当我们相信宇宙的善意,相信生命自有其安排时,我们就能够以更开放和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真正地臣服于生命的智慧。这种臣服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
在过去,我一直是坚定的理性科学派,深信科学方法是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但今年我逐渐意识到,理性科学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物质世界——它确实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解释自然现象,推动技术进步。
然而,在探索内在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时,科学方法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于这些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领域,我们需要信仰和洞见的力量,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深层意义。
正因如此,现在的我选择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无法被科学仪器测量和验证,但却能被我们的心灵所感知和体验。
我们心灵是感知和连接这股神秘而强大力量的重要通道。灵性修行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保持这个通道的畅通,使我们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来自更高维度的内在能量与智慧。
这些能量和智慧不仅能带来内在平静与喜悦,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深层指引,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让我们以更从容和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想与你分享的,我在2024年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长与突破。
我接纳了人生的真相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不再幻想实现一个没有烦恼,无需努力的“幸福”生活。但我并没有因此变得悲观消极,而是将人生视为一场灵魂的修行之旅。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幸运还是苦难,都是一种生命体验,都是宇宙赐予我的自我磨练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做的就是好好活在当下——通过培养健康的习惯、坚持冥想和其他促进灵性成长的方式,来提升生命力,连接内在的智慧与力量。
然后,带着这份充沛的生命力和内在力量,迎接每一天的挑战,脚踏实地地完成当下该做和想做的事情,倾听内心的指引,尽己所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