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者 “歪曲事实” 的五种手段 | TA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作者:黄线球心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
在希腊神话里,那喀索斯(Narcissus)因过度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日日夜夜守在岸边,最终身心俱疲而亡。
于是,他的名字“Narcissus”就被赋予了“自恋”的意思,“自恋者”则是“Narcissists”。后来,“自恋”又被心理学家归结为一种人格特征。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或许都存在这样的自恋者,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出现问题,过错必定推给他人。
对于自恋者来说,外在形象与面子至关重要。每当与他人产生意见分歧或言语冲突,他们就会本能地运用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来歪曲事实以维护自尊和形象,而这往往会使他人无辜受害。
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自恋者惯用的五种歪曲事实的方式,看看他们是如何伪装成受害者的。
01
用错觉代替事实
自恋者所期望看到的自己与外界真实的反馈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但他们又常常难以接受事实。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便是典型的认知失调现象。当现实与他们心中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相互冲突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
为缓解这种压力,他们会选择 “自我欺骗”。在潜意识里,他们把真实发生的事情当作虚假的,在大脑中反复模拟后,便能坦然否认事件真实走向,进而幻想出符合自己期待的 “错觉”。
起初,这或许只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安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脑不断地重复强化下,最终这个 “错觉” 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取代了真实的记忆。
这正是自恋者试图影响和操控他人的第一步 —— 编造一个与现实不符的故事版本,用这种错觉来误导他人对事件的认知,进而维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完美幻象。
02
用谎言处理矛盾
与 “错觉” 侧重于内部的自我导向不同,“说谎” 则是自恋者对外界进行信息操控的方式。
大多数人面临问题与压力的双重夹击时,通常会首先启动内省机制(Introspection),深入反思自身的行为与思维模式,试图从内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若自身力量不足,会在私密人际关系中寻求帮助,如与亲人、好友或咨询师探讨解决之道。
然而,自恋者面对问题时,并不从自省中找答案,也不求助他人。
对于他们而言,问题的真正解决并不是最重要的,维护自尊感(Self Esteem)才是内心的核心诉求。为了获取源源不断的支持与正向反馈,他们不断编造和讲述对自己有利但与事实不符的故事。
在这些经过刻意加工的故事中,他们将自己渴望具备的善良、高尚、富有爱心等正面特质无限放大,投射到自己的形象之上,同时夸大他人的负面特征,如残酷、自私等。
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他们试图用这些谎言攻击那些质疑他们的反对者,从而在心理上确立自己的正确性与优越性,维护自尊。
03
总是把他人描述成自己的样子
自恋者在认知自我与他人关系时,有个常见特征即 “投射”(Projection)。
投射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深处所压抑或不愿承认的情绪、行为特征,不自觉地归到他人身上。
与自恋者互动较多的人或许会发现一种奇特而又令人困惑的现象:
当自恋者指责他人嫉妒自己时,可能是自恋者在嫉妒对方;当他们抱怨他人行为残酷或言语不实、满嘴跑火车时,往往他们自己才具有这些特质。
当然,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冲突复杂多变,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冲突双方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一些不成熟的言行举止。
然而,自恋者却更加倾向于运用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标准去评判他人,通过这种错误的投射心理机制,转移周围听众的注意力,将自己的责任与问题隐藏,同时将心理压力巧妙地转嫁到他人身上。
04
只讲述事实的一个侧面
自恋者描述事实时,往往会选择性地对事实进行剪辑与加工,删掉对自己不利的部分。
比如,在冲突中,自恋者的攻击行为伤害了对方,引发了对方本能的反抗,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己或许也因对方的反击而受到了些许伤害。然而,当他们在事后对这段经历进行复述时,却淡化甚至完全删除自己施加伤害的细节,将重点全部放在对方的反抗上。
他们会满脸委屈地质问对方:“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尊重?”“你为何这般敏感,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你所遭受的这些所谓伤害,难道不都是你自己的过激反应所招致的吗?”
将自己成功地塑造成了这场冲突中的无辜受害者。
通过这种对事实的选择性呈现与片面解读,他们成功地误导了周围的听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真相,以此逃避自己的责任。
05
孤立真正的受害者
无论是说谎、双重标准还是发起人身攻击,自恋者目的多是在人群中树立 “敌人”,孤立受害者,将众人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
从心理学的群体动力学理论来看,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操控群体的注意力流向,使众人的目光聚焦于受害者所谓的 “过错” 之上,从而把自己从矛盾的核心中转移。
他们或许在意识层面并未意识到自己制造流言蜚语、污名化以及诽谤他人等行为的危害,甚至在他们的自我认知中,这些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言语表达,并未触及他人的核心利益。
然而,对于那些不幸成为受害者的个体而言,这种来自自恋者的攻击所造成的潜在人格伤害往往具有持久性与难以修复性。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因为情感的紧密交织,自恋者的伤害行为更容易被受害者容忍与忽视,使得受害者难以清晰地察觉自己正在遭受的情感虐待与心理创伤。
06
如何识别并避免被自恋者伤害?
01 识别他们的描述与客观事实间的矛盾
以家庭关系为例,自恋型父母常会以 “不孝”“不尊重” 等词汇指责孩子。此时,孩子可以冷静地回忆过往的家庭互动场景,想想他们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频繁表现出贬低人格、操纵自己等行为,对于已经成年、具备独立人格的子女而言,这种情况往往更易察觉。
极端情况下,自恋型父母甚至会不遗余力地向家庭之外的更多人重复宣扬他们眼中子女的种种 “不孝” 行为,以此来获取外界的认同与支持,而这种行为无疑会给子女带来二次甚至多次的心理创伤。
同样,在职场或恋爱关系中,自恋者的描述也常常与事实相背,尤其是当这些描述与他们自身的实际言行相互矛盾时,只要我们保持观察和思考,便能从中发现自恋者的真实面目。
02 识别习惯性谎言
自恋者无法坦然接受自己存在缺陷与不完美的事实,一旦需要直面自己的过失与失误,心理防线便会瞬间崩塌,如果这些瞬间被外界知道和关注,他们将会陷入极度的恐慌与不安之中。
因此,为了维持那看似 “完美” 的形象,他们不仅会在言行上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还会不自觉地加深对他人的刻板印象,通过将他人的形象塑造得更加 “不完美” 来凸显自己的优越。
由于他们极度渴望他人持续认同自己所编造的那些 “虚构事实”,甚至会习惯性说谎,陷入自己所构建的虚假荒谬的主观世界。
03 减少与他们的正面交流与深度互动
因为自恋者的低共情能力,往往对谎言给他人造成的情感伤害、社会声誉损害乃至身体上的潜在威胁视而不见。
所以,一旦我们在社交环境中识别出具有自恋特质的个体,最好是采取适当的回避策略,尽量减少与他们的正面交流与深度互动。
若在家庭或亲密关系中有自恋成员且希望维持关系,那么我们便需要尝试探索一种全新的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是对自恋者的纵容与迁就,而是在保护自己前提下,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
如果发现自己有自恋倾向并想改变,那么不妨从这一刻开始,有意识地逐步纠正上述五种行为。
而如果你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已经深刻体会到了与自恋者相处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与伤害,曾经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他们的受害者,那么从现在起,你更要提高警惕,避免再次陷入其中,如此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生活与内心安宁。
参考文献:Peng, C. (2024). 5 Narcissistic Manipulation Tactics Revealed: Protect Your Emotional Well-Being. Mind Psychiatrist. Retrieved from https://mindpsychiatrist.com/how-does-a-narcissist-manipulate-you/
作者简介:黄线球心理,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专业的心理咨询并不昂贵”。黄线球心理持续为大众输出专业靠谱的心理内容与服务,带你关注自我和内心,更好地看见自己,探索自己。
原作者名: 黄线球心理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黄线球心理(ID:hxq-xinli)
转载原标题: 自恋者 “歪曲事实” 的五种手段 | TA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