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无意义感”?
作者:侯吉亮
来源:微信公众号:侯吉亮(ID:psychotherapist-hou)
无意义感,是许多当代人在成长与生活中会遇到的心理困扰。它可能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伴随刚步入职场的青年人,或在中年阶段浮现。
尽管看起来是一个抽象、甚至带些“无病呻吟”的问题,但对于深陷其中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可能带来弥散的痛苦和困惑。
在心理咨询中,无意义感可以说是相当常见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如何看待“无意义”这个略带抽象的问题呢?又如何帮助来访应对“无意义感”呢?
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咨询师,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没有统一的方案。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解题思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欢迎补充你的见解。
解决无意义感,我的整体思路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看看引发无意义感的现实可能原因。
1. 同一性问题:不知道“我是谁”
当缺乏清晰的目标或方向感时,人们往往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趣。对于青少年来说,成长过程中经历迷茫是很常见的。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清楚自己有什么兴趣。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追求的目标变得模糊或难以实现,例如职业发展的停滞、未能实现个人抱负等,都会导致内心的茫然感。
“同一性/自我认同”(identity)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埃里克森提出的著名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同一性是从青春期开始,人们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持续的困扰。
解题思路:
咨询师帮助当事人厘清自身的价值观和兴趣所在。设定小而明确的短期目标,通过一次次的小成就来逐步建立方向感。
对青少年,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探索等工具(常见的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发现他们的潜在兴趣。对于成年人,帮助他们分解长期目标,并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感受目标带来的意义。
案例:
小李是一名高中生,他对未来毫无头绪,对学业和生活也失去了动力。在心理咨询中,通过价值观澄清和生涯规划,他逐渐发现自己对设计感兴趣,并设定了以此为方向的短期目标,逐渐重拾生活的热情和方向感。
2. 人际问题:社交孤立或亲密关系受挫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归属感和他人联系。当青少年或成年人缺乏深度的社交关系,或者在友情和亲密关系中遇到疏离时,往往会产生孤独感,进而怀疑自身价值,陷入“无意义感”中。
解题思路:
针对社交孤立问题,咨询可以帮助来访者识别并改变人际交往模式,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社交关系。培养深度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沟通的勇气,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在他人中的体现,进而从社交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例如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症谱系的一种)患者,本身就缺少社交能力,更要从小就刻意训练社交技巧。
社交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案例:
小张刚进入职场,由于性格内向,很难和同事深入交流。他觉得自己好像是透明人,逐渐对生活失去了兴趣。经过咨询,他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我和倾听他人,逐渐建立了几段真挚的友情,重新找回了归属感。
3. 失去自主感: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当人们长期感到被动、失控时,也容易陷入无意义的情绪中。例如,青少年被父母严格管控,缺乏对自己生活的决策权,成年人因工作或家庭的束缚,丧失了对生活的掌控感,都可能产生“被生活裹挟”的无力感。
解题思路:
帮助来访者在可控的范围内找到自我掌控感,培养自我决策能力。例如,帮助青少年与父母沟通,争取更多的独立空间;指导成年人合理分配时间,寻求个人成长空间,逐步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
案例:
我的常用技巧之一是,帮助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解决零花钱的问题:每个月父母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学会规划金钱的使用,父母不干涉细节,但是要求一些底线行为(例如不能太晚回家等)。这样,可以解放父母和孩子,让双方都获得了喘息。
4. 适应问题:外界变化引发不适应
DSM-5中,有专门的“适应障碍”类型。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容易产生一些应激的反应。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个体会经历环境或者环境的转变,导致过去追求的东西不再满足当下的需求。例如,青少年在成长中会质疑父母或社会的价值观;成年后,曾经的奋斗目标可能已不再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很多成年人还可能经历分手、离婚、失业、丧亲等重大事件,不得不进行适应。
这些剧烈变化容易让人感到迷失,一时无法适应,从而引发“无意义感”。
解题思路:
引导来访者理解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差异,帮助他们重新构建价值体系。鼓励自我反思和探索,通过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追求目标,找到当下阶段真正需要的东西。
对于一些经历哀伤的来访者,例如离婚、失恋、丧亲等,教会他们认识“哀伤理论”,认识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尽快从否认、愤怒阶段,进入到接纳的阶段。
哀伤的五阶段理论
案例:
小王因为公司裁员而失业,她非常痛苦,感觉自己过去的生活都没有意义,完全是浪费;同时,她感到很丢人,也担心家人、朋友知道自己的事情后丢脸。小王面临的是失业带来的适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她和咨询师共同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并且发现,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重新获得了意义感。
5. 抑郁焦虑问题:心理疾病引发的无意义感
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往往会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和热情,负面情绪的累积容易引发无意义感。比如,抑郁症患者会觉得日常活动变得毫无价值,对生活的兴趣和动力显著下降。
事实上,无意义感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特别是持续性抑郁(原来叫“恶劣心境”),一种弥散的无意义感、悲伤感,让人习以为常,甚至不会质疑,原来生命可以丰富多彩。
详见:明星都没法治好抑郁症,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可以?(关于抑郁症成因和治疗的必需知识)
解题思路:
对于抑郁焦虑问题的来访者,心理咨询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短程心理动力学、人际疗法等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认知失调,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同时,教导他们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方法,逐渐恢复生活的热情。
案例:
小陈患有轻度抑郁,常常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毫无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她学会了使用认知重建技术,识别并调整消极思维模式,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6. 存在主义问题:对死亡或存在的思考
有些人会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或面临重大变故时,开始思考生命的有限性,进而对自身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例如,在经历亲人去世或重大挫折后,个体可能会陷入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从而产生无意义感。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认为,无意义感是我们面临的人生四大终极问题之一(其余三个是:死亡,自由,孤独)。他给出的解决方案,大家可以阅读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解题思路:
心理咨询中,存在主义疗法可以帮助这些来访者正视生命的有限性,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从当下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存在的迷茫。
案例:
小孙经历了一场重大车祸,幸存后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帮助他学会关注当下的生活,珍惜与亲人的时光,从平凡的日常中找到意义,逐渐走出存在主义的困境。
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
当然,上面只是我个人的总结,我的解题思路是把“无意义感”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因为在我的临床观察中,确实有一些来访,是因为抑郁症引发的无意义感,也有一些人是因为适应问题(例如失业)导致的无意义感。
我相信,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题思路”。欢迎分享。
在我看来,无意义感并非一种简单的情绪,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理解无意义感的不同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逐步找回生活的方向感、人际归属感和成就感,最终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
你是否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人生的无意义感和迷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