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物化:工具人自救指南
作者:胡子怡
来源:微信公众号:泡泡心理(ID:psychological_bread)
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完全不是由我的个性决定的……作为一个个体,我是跛脚的,但金钱给了我24条腿,所以我不是瘸子。 ——Karl Marx, 在《神圣家族》中描述“资本主义的自我异化”
被注视、被评价或被潜在地当成“物品”,这是很多被物化的女性所共有的感觉,但物化不仅仅发生在性领域,也发生在更广泛的人际环境和群体中。
在职场中,被当做可以被随意丢弃或替换的工具,是当今许多职场打工人的共同经历,人们不仅将彼此视为“工具人”, 甚至也会自我嘲讽为“工具人”。
人非物是人之为人的骄傲,然而工业革命的洪流却又将人之为人的个体性淹没在巨大的社会机器之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组织生产“有用或无用”的工具角度来看待今天的“人力资源”。如同一位亚马逊员工自述中说到:你是一台机器,因为你对他们来说就是数字。
01
什么是物化
Definition of objectification
物化(objectification)指的是把他人视作物体对待,包括两大基本维度:工具性和对人性的否定。工具性是物化的最基本特征,指根据一个人对实现目标的有用性来感知、定义和评价。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被看作是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时,物化就发生了。当物化发生在职场时,也就是职场物化(workplace objectification)。
此外,当人被物化时,就从人降级为物,其价值取决于其为他人实现目标的功能,而一旦个体相信他们被他人物化,他们可能最终内化这种观点并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
02
权力与物化
Power and objectification
权力(power)通常被定义为对有价值资源的相对控制,这让人不禁想到那些利用下属实现目标的权力拥有者的形象。早有研究发现,当员工感到被掌权者即上级当工具对待时,会增加员工自我物化的倾向;由于内化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看待自己的方式与他人物化自己的方式一样,即从物的价值和可利用度来评判自己,继而对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但相反的模式也会出现:下属也会对掌权者进行物化,掌权者也会进行自我物化。举个例子来说:上司A具有升职加薪的权力,可以为权力较低的下属B所利用,作为向上爬的阶梯,所以在下属B接近上司A时往往会表现出谄媚讨好和其他表面上的善意行为,这就是下属对上司的物化。而当上司A认为下属B的各种善意帮助行为可能是出于工具动机,也就是意识到自己作为掌权者才有此待遇时,会更加注重权力属性的自我,通过一次次类似的事件,最终可能会将这种物化的观点与自我联系起来,当被物化的上司A对自己“权力工具属性”内化时,自我物化就发生了,此时上司A会认为与权力相关的个人属性成为他们自我概念中更重要的一部分。
03
职场物化的心理和行为结果
Psycho-behavioral consequences
首先,被物化者会较少经历与自主性和主体性相关的人类心理状态,导致个体发展认知解构状态,比如思维清晰度降低,情感麻木,缺乏创新和认知灵活性,甚至可能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如抑郁)。在工作领域,相关证据表明,被物化的感觉与增加的离职意图、反生产行为、情绪耗竭或心身压力有关。
同样,被物化者也会认为自己不那么热情、能干并把自己当成物体,认为自己只作为“工具”的意义存在,缺乏与人类能力(如推理、愿望和计划)相关的特征,因而更倾向于服从。此外,这些认知,尤其是将自我视为工具的认知,与自主思考能力(即自由意志)的认知下降有关。在工作场所中,工具性关系对员工的自我表现有不利影响,自我物化的心理状态会增加对自身工具性特征信息的关注,从而减少对工作任务的关注,并进而产生更低的工作绩效。
04
如何应对
How to cope with
组织层面
将员工视为有关系的人是对抗工作本身物化的潜在手段。领导者应该倾向于将员工视为具有自主、能力和经验的特定个体,促进同事之间自我表达的氛围,并承认每个人的独特和卓越之处。
工作层面
当工作能够发展个人潜力并建立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它被认为是有意义的,工作意义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避免员工认为自己缺少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作意义的提升会降低物化。
个人层面
如果个体自我意识水平很低或一般,感到被物化后更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因此,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即提高通过内外部观察和思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有效抵御自我物化。
参考文献
Inesi, M. E., Lee, S. Y., & Rios, K. (2014). Objects of desire: Subordinate ingratiation triggers self-objectification among powerfu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3, 19-30.
傅晓琪,贾淑怡,何肖依,李敬荣 赵然.(2023).职场物化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心理月刊, 18(09), 237-240.
Baldissarri, C., & Andrighetto, L. (2021). Being treated as an instrument: Consequences of instrumental treatment and self-objectification on task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Human Performance, 34(2), 85-106.
Auzoult, L. (2020). Can meaning at work guard against the consequences of objec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123(3), 872-884.
作者简介:胡子怡,女,苏州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用热爱探索心理学,发现生活之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泡泡心理(ID:psychological_bread),坚持原创,坚持公益。我们追求科学、营养和趣味,我们愿意与您分享和交流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
原作者名: 胡子怡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泡泡心理(ID:psychological_bread)
转载原标题: 职场物化:工具人自救指南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