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黄伟强:2024,心理行业还好吗?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心榜。
在心理咨询执业中,督导是保障咨询质量和咨询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一项职业要求,更是咨询师职业成长的支撑。
为了帮助广大从业者更了解国内心理咨询督导的现状、困境与未来,壹心理于2024年9月7日,举办了【2024年中国心理行业督导大会】,携手咨询师之家、心榜,特邀刘军、徐钧、徐凯文等6位行业亲历者,开启高峰对话,共同探讨心理督导的现状与未来之路。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来自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先生在大会现场,对2024年心理行业现状做的一次回顾与总结——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大的主题:2024,心理行业还好吗?
其实要找这样的一个主题是蛮难的,我在做这样一个主题之前,跟大概20多个心理机构的创始人,做了一个手工人肉的调查,问他们的状况怎么样。他们给我一些回复。
我就结合过去大半年一系列的状况,以及我访谈的一些信息,跟大家聊一下:2024年,我们这个心理行业怎么样?
2024年的话,我自己用三个关键词去总结。
01
首先第一个关键词是:反周期。
今年特别多人都找我,特别是在口罩期间,很多人都问我:现在这个心理行业应该很火爆吧?因为现在好像很多多人都有心理方面的需求,那我们的心理咨询应该很好。
可能我们大家都认为,心理咨询,它是一个反周期,或者逆周期的一个产品。经济越差,这个行业会越好。
那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个行业这几年,特别从口罩时期到现在,行业的这个特性,出现了吗?
我自己的答案是有,但是它不明显。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自己调查了20多个机构,绝大多数机构,用一个词总结的话就是“横盘”:这两年其实都没有一个大的增长。增长,没有一个大的增长;下跌的,也没有一个特别大的下跌。小部分机构,还是在增长。
如果跟过去对比,这个行业没有大的增长可能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但我们看整个大环境,除了心理,其他的领域——教育还有游戏稍微增长比较好之外——其实都受到很大很大的冲击。
我们这个行业,它没有一个很大的增长,但它还是有一些小的增长,只是没有我们期待的那种爆发的情况出现。
所以我说,我们这个行业,是有一些反周期特性的,但是它的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好像从2020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系列的需求都在爆发,身边都可以感觉到那种焦虑的情绪,精神内耗状态好像弥漫整个社会。但是为什么,好像市场上又没有呈现出来心理咨询或者心理产品火爆的一个状况?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一些咨询师交流群里面,我在很多个咨询师交流群里面,都看到这样的一句话:我的来访失业了。
我刚才还在问刘军老师,就是如果一个来访者的确有问题,然后他突然没钱了或者突然失业了,咨询师该怎么办?
可能现在很多咨询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状况。整个市场需求在不断地变大,但是很多消费者、很多来访者的钱包在缩水。
这个时候,很多在这个阶段的用户,他的的确确遇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但问题显现出来后,他们可能更多地选择了忍。可能有些用户,会去选择一些平价替代的产品。
所以我们自己能看到,这两年慢慢有一个特点会呈现出来,就是:稍微高价一点的咨询,用户在变少,然后一些低价的咨询师,一些低价吸引用户的产品,增长的速度会比较快。
所以我们从这个点上,可以看到中国心理行业/市场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特点:大众解决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方式,是靠忍。
这个行业其实很大很大的。为什么它没有起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众的心态:虽然我有问题,但是我不会去救治,或者我选择其他方式,去疏解我内心的问题。
这依然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只有两个方式:第一个的话是改善大众的认知,让大家可以接受心理学,可以接受心理咨询,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接受心理学的解决方案。
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的话,它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大众收入的提升。
心理行业的发展,其实有个暗线,那个暗线就是中国人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当人均的GDP达到1万美金、2万美金的时候,呈现的心理市场是不一样的。
所以,行业的发展,也非常依赖于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几年通过很多新媒体、直播、短视频,大众对心理学产品的认知是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的,但是这两年我们在收入方面没有太多的一个信心。所以呈现出来刚才说的:这个行业,它有一些反周期的特性,但是并没有那么明显。
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关键词:反周期。
02
第二个关键词,是对立。
我这两年感觉到特别特别多的对立。我甚至在小红书上,看到有用户发出这样的感慨:心理咨询行业,还有必要存在吗?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这样的言论。
其实的话,我看到了很多对立的情况。而且还不只是某个方面的一个对立,是有很多很多方向的。
我观察到的,是这三个方向的对立。
第一个对立,是来访者跟咨询师的对立。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很多人觉得咨询没有效果:花了很多钱,找了很多咨询师——不止是一个咨询师,但发现,可能咨询帮助不了他们。
然后很多用户就会在小红书上开帖,说心理行业、心理咨询不能真正帮助到用户。
怎么去理解心理咨询师跟来访者的这种对立?
我自己是这么想的:我觉得心理行业它是一个i人的行业,我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i人。昨天我还跟我同事说,我希望广州台风,这样的话,我没办法从广州飞到北京,我就可以在广州去做直播,这样的话我可以不用在这里做直播。
我发现其实心理行业就是一个i人的行业,大多数心理咨询师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热衷于表达。
我自己在广州背的一个帆布包上面就写了四个字:讨厌出门。
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行业人的一个真实的状态:喜欢一个人呆着,喜欢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冥想。
绝大多数心理人和绝大多数来访者,他们不喜欢表达,他们喜欢沉默。
但是很多这个行业的来访者,第一次体验到心理咨询后,感到不舒服的话,他们一定会到小红书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去发一些帖子。
所以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大多数人是沉默的,只有少部分没有感受到效果的人会站出来去发帖。它会让人产生一种幸存者偏差,就会让人觉得:好像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行业的其他产品,都是没有效果的。
这可能是我们行业的一个特点。
在上上个月,我跟武志红老师聚会的时候,我说:武老师,我觉得是我们心理人,我们心理的从业者,我们应该多点发声,应该更多地跟来访者、跟大众去对话,让大众了解心理咨询。
因为大多数大众,对心理咨询,对心理学有一个过于美好的期待,期待可能做一次就会有效果,或者很短的时间就会有效果,或者觉得心理咨询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但其实心理学跟心理咨询,它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所以,我觉得消除这种对立,需要大众跟心理人有更多的对话,有更多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心理人,我们在大多数时候要去写一些科普的帖子。
这两天,我到一个刷屏的帖子,是央视发的:第一次做心理咨询该怎么办?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类似的一些帖子,才能消除对立,才能让大众第一次做心理咨询达不到一些效果的时候,他们能更平和。
但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我们现在中国心理行业里面,持证咨询师有100多万,心理咨询师肯定不缺,但却很难找到好的咨询师,来访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如果要消除来访跟咨询师的对立,一方面我们要有更多的沟通,更多的对话,让他们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另外一方面,根源就是咨询师,我们要有好一些咨询师,不仅是有咨询师这个title,而是自己真正身为一个优质的咨询师。
那么,什么是好的咨询师?什么是一个优质的咨询师?
其实我在很多的场合,都做过这样的一个表达:我特别希望第三代咨询师越来越多。
什么是第三代咨询师?
从心理学科成立到2008年,这是第一代心理咨询师,是这个行业的奠基人,他们把心理学带到了中国并开创了这个学科。
第二代心理咨询师,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很多人开始对心理咨询感兴趣,以及富士康13连跳,让大众对心理产生非常大的一个兴趣。直到2017年,这个证书被取消之前,这个行业的咨询师从可能不到10万,达到了130万。
这些是第二代的心理咨询师: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半路出家,决定做咨询师。
第三代心理咨询师,是从2017年国家取消证书开始。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生命状态好的老师,我们需要把心理学活出来的这样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生活中我们希望成为他那样子的那类人。
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心理学功底,丰富的技术,他们自己的人生状态也是好的。
我经常说,如果我要自己找一个自己咨询师的话,我希望他的专业是靠谱的,我也希望他们是热爱生活的,他们喜欢冲浪、喜欢潜水、跟自己家人有非常好的关系,他们阳光,热衷于各种各种活动.....
那我会说,他们把心理学活出来了。我们会乐意去找这样的心理咨询师。
所以如果要从本质上消除来访者跟咨询师的对立,我们这个行业应该有更多第三代的咨询师。
我刚刚跟刘军老师聊的时候,就提到,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是从大厂出来的,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有海归的经验。
其实这就是一个征兆,慢慢第三代心理咨询师在崛起。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心理咨询师的话,我觉得这个行业会真正达到一个良性的、可以沟通的一个状态,能消除咨询师跟来访的对立。
第二个对立是咨询师与平台的对立。
可能大家也会经常看到这个现象。
像壹心理是一个平台,除了壹心理之外,还有其他的心理咨询类的平台。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咨询师说,APP平台在剥削咨询师。
我不知道其他平台怎么样。我们壹心理做了13年,其实我们今年才开始微微有些盈利。我也不知道说,我们过去12年是怎么剥削咨询师的,因为我们做了12年都没有赚钱。
壹心理13年,其实我们大概也做了十几亿的收入,我们全部把这些钱投入到了心理咨询上,投入到对心理行业市场的一些探索上。
我觉得,有些事情需要咨询师去做,有些事情,需要平台去做。
不知道大家这两年有没有感受到一些很重要的变化。以前我们提到心理咨询,都会觉得:哎,你是不是有病?但是,这两年这种事情,慢慢慢慢在减少。
有些事情,需要一些人坚持长期的去做。我们平台要去做的,是一些认知教育上的一些事情,特别是针对大众认知教育上的事情。即使在某些方面,比如刚刚说的,在商业方面比较弱,但在大众认知教育方面,得持续去做。
这两年的话,大家应该是可以感受到,就是大众的病耻感在大大的消减。
另外一个的话,以前经常会有人会对咨询师说:哎,你能不能给我做一个免费的心理咨询?这两年的话,这种言论也在大大的减少——让用户形成一个对心理服务、心理咨询付费的心理习惯,平台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平台在过去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面,我们从新媒体开始,到现在做微博、做直播,其实在做两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认知教育,让大家接受心理学,让大家接受心理咨询;
第二是让大家愿意为心理产品付费。
像我们平台上的心理测评,用户已经超过800万人。其实在他们体验壹心理之前,是从来没有为心理学产品付过费的。
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是需要去平台去做。
如果我们的心理咨询师跟平台继续对立的话,慢慢的话平台的形态也会变化吧。
这两年也有很多人质疑心理平台的模式,到底在中国成不成。成不成我不知道,但在这个阶段,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平台去做。
第三个对立就是咨询师跟督导的对立。
这个我也挺吃惊的。我看到这样的一个帖子,就是骂督导师的:这帮督导师满嘴仁义道德,心里全是算计。
我们咨询师之家一直在做督导的服务,我也接触了很多的督导师。其实在我看来,很多督导师他并不是这样的。
刚才我跟刘军老师聊的时候,也说过这个话题:中国最早一批的督导师,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少时间做督导,因为大多数人他们是在高校里面任职的,或者在医院的精神科里面任职。
我们的咨询师之家一个一个跟那些督导沟通的时候,发现他们大多数都觉得:我有责任,我要去推动(行业的发展),让整个行业变得更规范,或者说我要去带一些咨询师成长。
他们大多数都是出于这个初衷,才把一些时间给到咨询师之家,在我们上面开设督导。
如果完全考虑利益上的回报的话,我觉得大多数督导师都不会给我们这种时间,他们也可能不会去针对咨询师去开一些督导。
这是我看到的一个现状:就是早期中国,包括现在可能也是,大多数督导师并不是全职在做督导的。他们已经有社会上的一些职务,本身就没有空。
所以要解决督导跟咨询师对立的问题,我觉得本质上的话,我们慢慢要从兼职的督导师,变成全职的督导师。我们要培养一些督导师,他们就是给咨询师提供督导的,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全职咨询师,慢慢地成长为督导师。
如果一直让高校里的那一批老师,或者说精神科的那些医生来提供行业督导,这个问题、这个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只有慢慢地把优秀的咨询师变成督导师,让督导师由兼职变成全职,这样的对立才会慢慢的消失。
这是我分享的第三个对立。
我这两年看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对立非常撕扯。我觉得无论是来访者跟咨询师、平台跟咨询师,以及咨询师跟督导之间,我们都要有更多的对话,对立才会消减、才会消融。
03
我分享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怎么办?
2024,我们可能每个人都受到很多很多的挑战,那么作为心理人,我们有什么机会吗?
这次的话,我要做一个简短的分析。
提到2024,我觉得可能最近最火的就是AI。其实我并不是特别想讲AI,因为AI太火了。我觉得AI是个机会,但并不是2024的机会。这是第一个点。
那第二的话,AI是个机会,但不是绝大多数咨询师,跟咨询机构的一个机会。这就是我自己的关于Ai的一个感受。
另外一个点,就是短视频跟直播。
我们看到,在过去这么10年,有很多平台崛起,像壹心理、简单心理,以及其他的一些机构。
但其实除此之外,广州这两年出现了一些特别是依赖短视频直播起来的机构,而且他们做得特别特别地轻盈,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大众教育上,都特别成功。
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黄仕明老师,他做的特别好,他们公司可能就十个人,但是他们的收入体量、他们的服务的体量都特别特别的大。还有常军老师,还有陈艺新老师。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个机构都集中在了广州,他们都做的特别特别的好,好到爆炸,我们做平台都非常非常羡慕:为什么可以这么轻盈?为什么可以专业跟商业做这么的融洽?
所以我依然会觉得短视频跟直播,其实是很多心理人崛起成本最低的方式。
这是我这几年看到一些可能是最棒的心理跟商业结合的案例,大家可以回去研究一下。
另外一个,第三个机会的话,就是儿少心理。
刚才我说中国人,他们遇到问题时主要的应对方式,是靠“忍”。但是有一个除外,就是儿少。
成年人对自己发生的问题,耐受度是非常非常高的,他们可以很苦,苦到很苦,他也不去看心理咨询师,也不去找一些解决的方案。
但是面对孩子的问题,他不行。如果孩子辍学了,或者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的行为,家长受不了。
我们看到,这两年唯一一个刚需持续在增长的,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而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于其他领域、其他分支的心理咨询。
这是第四个点。
第五个点的话,可能比较蹩脚的一句话,但是我想在这里分享,我觉得:可能机会不是心理行业,可能机会是心里行业。
我是觉得,好像我们这个行业,离心理很近,但是离用户很远。所以刚才我在说第三代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就说其实我们现在特别特别缺,不是缺心理咨询师,是缺第三代心理咨询师。
我身边有很多的企业家,或者说这些稍微有些成就的人,他们并不是找不到自己的咨询师,他是找不到可以跟他们对话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并不是怀疑这些咨询师他的专业技术,而是好像大家这个生命状态不在一个维度,所以他没有办法去跟他们建立比较好的关系。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行业专业做得特别特别好,我们这一百三十万人,过去十几年都专注在各种流派、技术、伦理上,扎根得蛮深的。虽然这条路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
但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我们跟用户的沟通,其实做得远远不够。
所以说,我们很多时候,要回到用户,去聚焦用户遇到的问题、遇到的一些场景。
其实,对于用户来说的话,是不是心理,是不是这种流派,他们不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你理不理解我,你了不了解我,知不知道我现在的痛苦,能不能解决我的痛苦。
至于是不是心理,是不是那个流派啊,他们其实没那么关心。但是这反而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用户关心的问题,跟我们从业者关心的问题,它是有差别的、有错位的。
所以,这个行业即使现在有很大很大的需求,但是绝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师是接不住这个需求的。
如果真的能接住的话,我觉得它是能养活现在市面上的这些咨询师。
这也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个行业心理咨询师很多,但是好的咨询师却是屈指可数。这个好的咨询师,我指的不是在专业上的,而是在生命状态上的。
最后一点,是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其实并不适合大展拳脚,它适合蓄力待发。
在整个经济这么难的时候,我们还是想要一个很大的发展的话,这个时候是蛮难的。
我们团队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跟用户去建立更深的连接。我特别喜欢武志红老师《深度关系》里面的一句话:所有美好的产物,都是从深度关系里面诞生的。
其实在这个阶段,我们回到了对的事情上。什么是对的事情?就是回到用户: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现在有什么样的问题?他们现在有什么事情是需要跟我们去沟通的?需要有平台去承接的?我们怎么去跟他们做好连接?
到目前为止的话,我觉得我们也很难看到一家在心理咨询上,给用户一个特别好的心理咨询的平台和机构,包括我们壹心理的服务体验,做的还是很粗糙。
所以前一段时间,我们说我们能不能从牙科,或者和睦家这些机构里面去请一些人,给我们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我们的心理咨询服务一些借鉴,去提升我们自己的服务体验。
我觉得在专业上,我们的整个行业是在慢慢往更规范的一个方向去走。但是服务体验上,我觉得我们还有挺长的路要走。
所以可能在这个时候,特别适合我们蓄力待发去做这个事情,找到我们自己最最最核心、这十年不变的东西,去问什么东西对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它是十年不变的?什么东西,对于一个机构来说它是十年不变的?
把这个东西找到,在这个事情上把它做好,等待一个时机,可能是明年,可能是后年,然后我们可以大展拳脚。
最后的话,是我在团队中经常跟小伙伴们分享的:
我觉得这几年可能每个人、每个公司、每个企业、每个领域都受到很大很大的一个冲击。我们经常说时代的一个浪花,落到每个人头上,它就是洪水滔天。
可能现在很多很多的人、很多的机构,都在面对这样的一个洪水滔天。
我觉得心理行业和心理人,在这个阶段,还是蛮幸运的。我们这个行业还有一些反周期的特性,这个行业、这个职业是在这个阶段里面受冲击相对比较小的一个行业、一个职业。
所以我跟团队比喻说,我们在这个缓流区里面。
时代浪潮汹涌而来,我们相对来说,处在一个缓流区里面。这几年,我们要在这个缓流区里面,好好去成长,好好去蓄力待发。
这是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最后一点,也是跟大家打打气吧。
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