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怪圈” | 战胜怪胎焦虑,拥抱真实自我
作者:莫小海
编辑:洛洛西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你有过类似的时刻吗?
当朋友们和你谈论某事,你内心其实并不感兴趣,但担心朋友们因为你的不感兴趣而觉得你有些不合群,所以故意配合,掩藏你真正的兴趣爱好。
小组讨论时,每个人都踊跃发言,而你小心斟酌着词句,听着别人与自己截然相反的理念,默默将自己的想法咽下,转而发出虚假的附和。
看着身边的人都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说着“到时间了,你该找份稳定的工作了”“到时间了,你该结婚了”“到时间了,你该成熟点了”……你本想反抗,社会和年龄的重压又让你迷茫无比,最后浑噩踏上“应该”的轨道,但这条路又是否是你所愿?
那么怪胎焦虑究竟是什么,从哪来,又该如何应对?如果你也有这个疑惑,请跟着学堂君一起来寻找答案。
01
从何而来的“怪胎焦虑”?
目前,对“怪胎焦虑”没有准确的定义,但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从众心理。我们可以从从众的角度上窥探到“怪胎焦虑”产生机制。从众心理(conformity) 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俗称为“随大流”。
有人做了一项有趣的电梯实验来证明从众行为的存在——该实验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一个不知情者A走进电梯,随意面向电梯门站立。随后,两个知情人B和C进入电梯,背向电梯门站立。A在发现这种异常情况后感到不安,并开始犹豫是否该背转身。接着,另一位知情人D进入电梯,背向电梯门站立。不知情者A在考虑片刻后,最终也背转身,与其他几位保持一致。
这一实验是基于社会心理学家Solomon Asch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从众行为研究[1][2]。虽然Asch的实验并非在电梯环境中进行,但它们揭示了社会规范和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强大影响。在Asch的实验中,被试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判断,以便与错误的多数人意见保持一致[3]。这种从众现象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例如在电梯场景中的非正式观察实验中,人们确实会模仿其他乘客的行为[4]。
在另一个变体实验中,引入了新的元素:电梯每隔一层都会打开一次,知情者们不断变换方向。这一变化使得实验更加复杂和有趣。不知情者A在每层电梯门打开时,继续模仿其他三位知情者,不断改变站立方向。这进一步证明了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会盲目模仿跟随他人的脚步,甚至在面对看似无意义的行为时也会如此。
(图源:1962 年的 Candid Camera 剧集“Face the Rear”测试的 Asch 的一致性实验,侵删)
A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改变行为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群体效应或许是最直接原因。
群体效应(group effect),指的是个体形成群体之后,通过群体对个体约束和指导,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作用就会使群体中的一群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在群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不自觉地就会模仿他们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内心深处渴望归属感。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我们会觉得这是正确的行为,或者至少是个安全的选择,于是也就跟着做了。[3]
比如,在一个聚会上,如果大家都在笑,你也会不自觉地跟着笑。
根据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规范和期望的影响,这些规范和期望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Cialdini和Trost指出,社会规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3]。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个体会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采取相应行为。当个体的行为与群体期望不一致时,可能会引起群体内部的排斥或负面评价。Smith和Mackie的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与群体期望不一致的情况时,他们往往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压力,称为社会压力或从众压力[5]。
近年来,更多研究聚焦于“怪胎焦虑”,这是指个体害怕被视为不同或异常而引发的焦虑。Hogg的社会身份理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 指出,个体为了避免被视为怪胎,会极力符合群体规范,以减少被排斥的风险[6]。
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例如,Packer和Miners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时,约有80%的参与者报告感受到显著的焦虑和压力。这显示出个体为了避免“怪胎”标签,倾向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期望[7]。此外,Abrams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在感受到“怪胎焦虑”时,更容易表现出顺从行为,尤其是在面对不确定和高风险情境时[8]。
这些研究都表明,社会规范和期望对个体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个体为了避免“怪胎焦虑”和社会排斥,常常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期望。
02
“怪胎”并不“怪”
怪胎焦虑可能导致多种心理后果。就像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些场景,当我们跟他人不同的时候,我们可以难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当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想方设法避免……这些心理后果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这或许是每个人的终身课题。
但“怪胎”真的“怪”吗?它只是与众不同的罢了。况且,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成为“怪胎”的。
//1.人生而不同
人的独特性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也是个体发展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会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物遗传、心理特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首先,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特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个体的性格、智力、甚至一些心理疾病的风险有显著影响。Polderman等人就据此做了一项相关研究,其综合分析显示,约49%的个体差异可以归因于遗传因素[9]。这就好比,我们从出生就带着独特的基因“调色板”。
其次,心理特质也是人们彼此差异的重要原因。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个性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由独特的心理类型构成的,这些类型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考和行为方式[10]。比如,有些人像热情的红色,有些人则像冷静的蓝色。心理学家荣格的个性理论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发现个体的心理类型与其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紧密相关[11]。
而在荣格的理论之外,现代心理学研究通常更依赖于实证研究,其中大五人格理论(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是一个关键的框架。大五人格理论将个性分为五个维度: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这些维度被证明与个体的多种生活结果,包括工作表现、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2]。
同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文化维度中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会对人们的工作行为和团队合作产生显著影响[13]。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习惯。
//2.为什么人们需要成为“怪胎”?
独特性是自尊和自我认同的基石。相信大家都用过“谷歌”的产品,在硅谷的众多科技巨头中,谷歌公司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创新精神脱颖而出。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发挥个人独特性,这种文化成为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
谷歌的“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每周投入一天工作时间于个人兴趣项目,这种策略不仅激发了创造力,还催生了Gmail、Google Maps等创新产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鼓励独特性的做法是自尊和自我认同的基础[14],帮助员工建立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了思想碰撞与融合,推动创新和进步[15]。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建立独特性与自我认同的成功与其心理健康显著相关[16],正如班级中穿着独特风格衣服的同学往往更 加自信,反而能引发同学们的模仿热潮。
独特性也是创造力和创新的重要源泉。每个人独特的经历、知识和视角都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Amabile的研究表明,多样化的背景和经验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力[17]。在谷歌,通过组建多样化的团队,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8]。
此外,独特性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吸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被那些与自己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人所吸引[19]。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结合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20]。
人们需要不同,因为独特性是我们的自尊和自我认同的基础,正因为我是我你是你,交流才会碰撞出火花。
03
如何应对“怪胎焦虑”
读了上面的内容或许你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不同并不是什么应当焦虑的事情,但是生活的惯性依旧让你感觉难以做自己;或许你想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但是因为害怕而无法行动……这时,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尝试暴露疗法,暴露疗法能通过系统的将个体暴露于他们害怕的情境或对象,帮助他们减少或消除恐惧反应。我们可以主动去做平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今天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3次;今天要拿起你衣柜里最深处那件很特别但不好意思穿出去的衣服;今天要一个人出去走走……
通过写作或冥想的方式多去探索自我,理解和改变自我的认知,在理解他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个体可以学会接受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判自己。
寻求支持,有些时候恐惧来源于未知。如果你没有尝试过表露真实的自己,也就不会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试着大胆表露自己!找到和你有相同经历或感受的人聊一聊,或许你也可以从中找到做自己的勇气。
有些小狗生来睡在红房顶
(图源网络,侵删)
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就是“怪胎”组合成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自己的世界,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学堂君
学堂君想到了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也许,当一个人为了附和某个群体而将就时,这个群体也游离于更大的群体之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