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负责:存在心理学的责任观
01
你说的责任是责任吗?
在现代社会中,“责任”一词常常被赋予沉重的含义。许多人将责任视为对他人、家庭和社会的义务,而忽略了对自己的责任。
然而,从存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最大的责任在于对自己负责,活出真实的自我。本文将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个人责任的内涵,并分析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存在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存在心理学家罗洛 · 梅(Rollo May)提出,人类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义。在这个框架下,个人责任的核心是自我实现。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承诺,更是对自己存在的认可和尊重。
责任的连带概念是“自由”,萨特(Jean-Paul Sartre)曾说:“人是自由的,但也因此注定要为自己负责。”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个人责任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对自己选择负责的义务。存在心理学强调,个体有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但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种责任感是积极的,能够带来内在的满足和生命的意义。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 · 乔布斯的故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乔布斯在年轻时选择退学,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他放弃了传统的成功路径,专注于自己的创新理念,最终改变了全球的科技产业。乔布斯的选择体现了为自己负责的重要性,即坚持自我,实现内心的梦想。
相比之下,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人责任的理解有所不同。精神分析强调无意识的内在动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受潜意识驱动,而真正的责任在于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冲突,从而实现心理健康。
在精神分析中,自我是调节本我(原始欲望)和超我(道德标准)之间的中介。为自己负责意味着理解自己的欲望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找到平衡点,既不压抑自我,也不违背社会规范。这与存在心理学强调的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观点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02
华人社会的责任牢笼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常常难以做到真正为自己负责。
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经历为例,他在29岁时毅然决定成为一名作家,放弃了经营已久的爵士酒吧。他选择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即使面对未知的未来,也承担了这个选择的责任。村上春树的成功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他对自我的忠实和承担。
这个例子凸显了存在心理学所强调的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罗洛 · 梅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村上春树正是通过做出艰难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最终实现了自我。
然而,在华人社会中,责任常被等同于对他人或集体的义务,而自我的需求和价值往往被忽视。这种责任观念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贡献。然而,这种片面的责任观带来了许多问题。
例如,近年来“躺平”一词在华人社会中流行,许多年轻人选择放弃竞争,消极面对生活。表面上,这种现象似乎反映了年轻人对责任的逃避。
从存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有更深层的含义。
事实上,某些年轻人选择“躺平”并不一定是不负责任,而可能是对社会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责任的一种反抗。他们不想再负担不属于他们的、来自外在压力的责任,比如几岁该成家、几岁该买房等等的单一成功标准。
这些外在的期望往往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选择,与存在心理学强调的自我实现理念相悖。
存在心理学对于人的焦虑有“扩张的”和“收缩的”两种形容,这为我们理解“躺平”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性泛滥可以被视为一种扩张形态的焦虑现象,某些人通过性的快感逃避生存的焦虑。相对地,当今社会出现的“草食男”、“友情婚”(结婚在一起没有性行为,甚至各自睡在自己的房间,就像朋友)等现象,以及生育率的降低,则呈现出一种收缩形态的焦虑现象。
“躺平”,就像一种对于性欲的淡漠,显现出一个人失去了生命的冲劲。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不痛苦或不焦虑的。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正经历着深刻的焦虑,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是收缩而已。这种情况类似于某些人选择自残,他们的攻击性并不低,只是将攻击指向了自己。
从罗洛 · 梅的观点来看,真正的责任应该源于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和选择。
当社会将一系列固定的人生阶段和成就标准强加于个人身上时,实际上剥夺了个体自主选择和为自己负责的机会。因此,“躺平”可能是一种寻求自主权的表现,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抵抗,也是重新定义个人责任的尝试。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是自由的,但也必须为这种自由承担责任。
在这个视角下,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可能正是在行使他们的自由,拒绝接受他们认为不合理的社会期望。他们可能正在寻找一种更真实、更符合自我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选择可能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换言之,当我们真正为自己负起责任,负责的感受是喜悦的、幸福的,我们正在为自己而活。如果你谈到责任总是忧愁的、焦虑的、压力重重的,那么你对个人责任的认识多半构筑在“满足他人”的标准上。那么,按存在心理学的角度,你并没有为自己负责。
03
每个人最大的责任就是
“活出自己”
面对“责任等于束缚”的社会,当个体无法为自己的存在负责,无法在生命中找到意义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虚无感和无力感。
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在拒绝不合理社会期望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责任的概念。
责任并非仅仅是对他人的义务,更是对自我的承诺和承担。为自己负责意味着认可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梦想。这并非自私,而是建立在自我理解和自我爱的基础上。只有当个体对自己负责,才能真正为他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实践中,培养个人责任感需要不断的自我探索和反思。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我们可以做出更符合自我的选择。同时,我们也需要勇于面对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失败。
正如萨特所说,自由意味着责任,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总的来说,存在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人责任的新视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责任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内在的动力。
对自己负责,意味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勇于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这种责任感不仅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也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培养和践行个人责任,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课题。
正如罗洛 · 梅所强调的,通过对自己的存在负责,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意义。这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的社会环境,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