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 怒 的 攻 击 防 御 型 人 格 | 自我疗愈
作者:岛主JoJo
来源:微信公众号:简岛olO(ID:xiashuo_badao)
01
何谓人格?
标题中出现了「人格」一词,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好奇:“我是哪一种人格呢?”鉴于此,岛主认为有必要先在本文的最开头,阐述一下到底什么是「人格」。
西方心理学将「人格」定义为personality,主要是指“个体在行为上体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等方面。人格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
近两年,「人格」这个词现在频繁地出现在社交用语中,譬如非常流行的MBTI人格。但是,当我们沉迷于各类人格测试分析中时,我们对自己的「人格」是否真的多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呢?
人格的稳定性与整体性特征,是诸多人格测验得以实现的部分基础——如同拿一只瓢从一条平缓流过的大河中舀水似的,人格测验以管中窥豹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面内观的镜子。
唯一的缺憾是:这只是一个平面镜。
借用网友分析“为何有的人真人比照片更好看”这一问题来理解:除去所谓「面部折叠度」的遗传因素与科技加工水平之外,另一主要原因是平面照片只能捕捉到一个人瞬间的静态定格,远不如3D真人呈现出的多角度形态生动。
对人格的理解同样也可区分为2D与3D:所谓2D人格,即人格测验所展现出来的某个人的千万分之一的人格片面——它当然是真实可信的,只是光从这一固定角度去观察它,极有可能将人格从一个具备发展性可能的特性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架里不得动弹。类如看某人的一张平面照片似的,总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误解,以为:“他就是这个样子”。
所谓3D人格,应是像多棱镜般的一个多面体——当阳光(外界)照射在多棱镜(人格多面体)上时,不同的棱面会因各自不同的角度而反射出独特的光芒(人格特质)。
若我们基于3D人格去认识自己和他人时,便能形成一种认识: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切面,而透过每一块人格切面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故事。要想了解一个人,无论自己或他人,最好在看完他所有的人格切面之后再做论断——这似乎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切面数量应该是无上限的,且每个人格切面又会因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能从2D平面思维调转为更具整合性的3D思维去看待人格问题,势必是件好事。
举例说明:一个人若坚信自己就是INFP类型,从思维和行为上有意朝这类型靠拢,便可能进入自我证言:“我果然是INFP!”但有无另一种可能,这个人若把自己当成自然界的一分子,像对待一株树苗那样看待自己的人格,任其随着世事变迁、时光流逝而生发出四季不同的样貌时,他甚至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发展出MBTI的所有人格类型。
希望读者再面对人格测试结果时,心中便知:”借由这面平面镜,照出了我看不到的那面人格棱镜,即是一种收获,值得庆幸。但这不过是我目前状态下的一个人格切面罢了。还有其他切面值得我继续探索。”另想起先前看到一位网友在回答他人关于“如何能从低阶发展到高阶”问题时的回答:“当你不再关注MBTI的信息时,便是人格发展的起点。”岛主深以为然,与大家共勉。
02
4F心理防御机制
铺垫完「人格」概念之后。岛主再切入本篇的主题:防御型人格——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人格切面。清楚了解自己的防御类型,利处多多——利于情绪管理、社交沟通、自我觉察。弊处暂时没想到。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防御」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目的而形成系统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便隔绝掉那些会给自己身心造成损害的人事物及感觉。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这一说法,并归纳总结了人们常用的心理防御手段:否定(例如,当别人指责自己的某种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我不是那样的”以维护自己的心理自尊)、压抑(将内心的攻击性想法和情绪抑制在自己心里,不表达出来)、投射(会将自己的一些想法,通常是那些会对自己造成自恋损伤的负面性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实现自恋损害的转嫁)、升华(能主动地将原本负面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动力,例如当面对他人的指责和陷害时,能从认知层面将这些负面影响转化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等16种,因字数有限,此处不一一赘述。
除却这16种防御手段,心理学家还注意到人类天然自带的三种防御机制,学界也称之为3F防御类型:Fight(攻击型)、Flight(回避型)、Freeze(冻结型),后又有学者新增一种Fawn(讨好型),最终形成4F防御类型,而惯常使用这四类防御策略的人便可称为4F防御类型人格。
岛主私以为,精神分析学派归纳出的16种防御手段更侧重于对不同防御策略进行分析,而4F防御类型则是从人格层面对使用防御机制的个体本身进行了更为整体的思考和认识。前者可纳入后者的一个研究分支,一个更宏观,一个更微观。
当我们分别讨论各个防御类型时,目的并不是为了声讨哪种类型,也不是为了过度推崇某一种防御类型。世间并不存在完美的防御方式。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有能力依据不同的场景,灵活地采用相应有效的防御机制,达成心理保护的目的——「灵活」是关键。与「灵活」相对的是「僵化」。
岛主希望通过对四种防御机制的一一介绍,帮助读者厘清这四种防御机制的优劣。如此才能明白,如果我们不分人事物地只单一地、刻板地采用某一种或两种防御机制时,便很有可能陷入「僵化」防御思维。这不仅会影响我们同外界的互动关系,更会阻碍我们自己的内在成长。
03
攻击防御型人格
Fight 攻击型是4F防御中的第一个类型,以下便是这一防御类型人格的个人信息:
攻击防御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攻击」,且多为「直接攻击」而非「被动攻击」(此为岛主个人的观点)。
「直接攻击」较容易理解,即通过言语、行为的攻击性表达,将自身的不满直接发泄在对方身上——也可称之为「热暴力」。「被动攻击」的方式较为隐蔽,个体会通过「冷暴力」或其他温吞的不易察觉的方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譬如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故意犯错惹怒对方等。
若长期将「攻击」作为自己唯一的防御策略,便如滔滔洪水一般,会将身边的人卷入自己的情绪波涛中。看似消灭了一切危险,但同时也斩断了所有的机会。虽然通过直接展现攻击力的方式,能及时将自己内在的不满发泄出去,从而减少压抑的状况。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承担情绪垃圾桶的角色——这是攻击防御型人格最常见的社交误区。
当我们采用攻击性防御方式时,需要慎之又慎之。因为四种防御机制中,唯有攻击型是在攻击他人,其余三种类型基本上都是攻击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接攻击的方式、强度等细节问题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去把控,以维持适度的平衡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就是攻击防御型人格,且一直单一地采用攻击性防御策略应对外界的危险,希望以下建议能够帮助到你:
▋认知调整
一方面,你可以试着回溯自己的童年。看看儿时的自己是否经常采用攻击性防御应对父母的抛弃、无视?如果你的答案是YES的话,可以尝试另一种新的方式,譬如「哀悼」,将积压在内心的对父母、对曾经抛弃过你的人的不满与愤怒健康地发泄出来。有关「哀悼」的具体作法,可参考之前文章《用哀悼消减内心的伤痛》。另外,因童年创伤而导致的攻击防御型人格,可能会因为难以忍受内心里的自我贬损而采用向外攻击的方式,借以减缓内心的痛苦体验。对此,《终止有毒的自我贬损》中提到的具体方法应该能帮助到你。
另一方面,你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时刻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的作法,虽然能短暂地为你带来掌控感和清白感,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将亲密之人越推越远,最终让你陷入抛弃中。破解这个困境的一个好办法,是让自己打破「完美主义」的幻象:既不苛求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瑕,也不要试图将对自己的完美要求投射到对方身上。试着从小事开始,一点点让自己学着容忍不完美。若察觉到自己有想控制他人的念头,闭上眼默默地告诉头脑中那个渴望完美的小人:“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人也一样。我不可能做到100%的完美,因为我是个凡人,而不是神仙。我会尽力做到更好,即便结果不如我愿,我也因努力的过程而心生喜悦。对待他人,也应该一样。”
▋行为改变
强迫性重复应该是发生在每一人身上的普遍情况,因为旧有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来说更熟悉,操作起来也更顺手。因而每当新的类似状况发生时,我们难免会无意识地摁下那个开关,被卷入新一轮的循环。对于攻击防御型人格,打破这一重复循环的关键,除了认知调整之外,还应改变自己的惯性行为。譬如,每当察觉到自己内心涌起无可抑制的愤怒,想像往常一样发泄到亲密之人身上时,可刻意地训练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对抗性运动、正念练习、艺术等)发泄愤怒。
▋整合策略
除了以上两点,攻击防御型人格最需要学习是其他三种防御策略的作法,尤其是「讨好型防御策略」中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这一点可以同身边的亲友合作练习,譬如双方在交流互动中,你可以尝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将自己对此的想法告知对方,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若有出入,也可借此机会了解自己共情能力的不足之处,便于日后针对性地练习改进。融合了同理心的攻击防御策略像是加热过的铁器似的,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变换成不同形状的,更加适配当下场景和角色需要的心理武器。
最后,一如岛主前面所说,任何防御策略都有其优劣短长,我们需要做的是扬长避短,灵活地掌握它们的使用方式,既能出单张,也能依照具体情况组合出牌。当我们的防御策略思维变得更灵活时,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一通百通。
愿所有愤怒防御型的岛民
泄去心火,放下戒备
回归本真的你
作者简介:岛主JoJo,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简岛olO(ID:xiashuo_badao),有诗有酒有爱有恨,也有远方的梦。
原作者名: 岛主JoJo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简岛olO(ID:xiashuo_badao)
转载原标题: 愤 怒 的 攻 击 防 御 型 人 格 | 自我疗愈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