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柳智宇:中国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体系里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丨创始人说
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的心榜。
本期【创始人说】 ,我们邀请到了著名心理咨询师柳智宇老师。2022年初,曾经的“数学天才”柳智宇,结束了自己9年的出家,还俗下山,并投身于心理行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融合。
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出家又转向心理?他的佛学经历对从事心理工作产生什么影响?他又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
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上面这些问题。
本期受访者:
柳智宇
心理咨询师
东方智慧与心理融合推动者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作者
专访正文:
心榜:现在做直播多吗?
柳智宇:现在挺多的,近期是没什么规律。我比较喜欢直播,我直播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会觉得讲越讲越开心,越讲越有能量。因为我觉得直播能够和很多人相连接,也能够把我内心中的那种温暖传递出去,讲的过程中我也会感到满满的温暖和爱意。对于听众,会希望能够真的帮助到他们。
心榜:我自己直播,就特别怕一种情况,就是讲了半天没有回应,感觉就是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头讲,好像背后也看不到人。
柳智宇:我会经常看评论区,了解大家现在的状态。但是另外一方面,不论有没有评论,我觉得我自己的心境是很重要。哪怕没有人看,也会想到这段被录制下来,将来也会被很多人看到。
心榜:之前也了解过您的一些经历,特别你有三次比较跳跃性的选择,从数学到佛学再到心理学。当时的话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或者说价值判断,去做出在外人看起来这么跳跃性的选择?
柳智宇:其实我是比较听从自己本心的人,比较注重感受和自己内心的直觉。但是这些感觉我也会认真去思考,不过我不会用大众眼中那套逻辑来去衡量自己。
我会基于自己的直觉,去认真地思考为什么我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把我带向哪里?
其实这几个选择,对我来说是一以贯之的。可能在外人来看是180度的大转弯,但在我自己内心却是非常自然和顺畅的。
最初选择数学,是因为我找到了一个自己心灵的空间,就是在数学的世界里面,我可以抛开那些外在的得失评判,抛开老师的那些批评和表扬,抛开那些好学生坏学生这样的一些标签。
数学是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心灵的空间,让我能够找到一个永恒的精神的世界。
但是,我并不想止步于此,我想更深入的去探究人生的真谛,所以后来我初中的时候接触了庄子,同时也接触了佛学。
在初二的时候,我就有想要隐居起来,要去修行,只是这个愿望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终于实现了——我想这一天其实已经很久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学生,没有途径可以实现。
所以我后来就想:其实数学也是一种修行的途径啊。学习数学,也是一种跟天地宇宙沟通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能让我的心在面对这个永恒的王国的时候,能够宁静下来,能够深入进去。
但是当我大学的时候,我发现这条路对我来说是很难走通的。我遇到一些人生的变故,遇到眼睛的疾病。这个时候我也迷茫了很久,后来就找到了佛学。
佛学是更直接的一条修行之路,也是与无数的人内心相连结之路,因为大乘佛学讲慈悲嘛,那其实会让我们跳出小我的世界,去走进许许多多人的世界。
而这条路呢,最后又和心理学汇通,我发现心理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让我能够探索自己,也能够更好地去服务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所以后面我就选择了心理学,但同时我也继续保持佛教的信仰。
心榜:您很清晰您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点是特别特别重要,很多人可能在做选择的时候,他的选择的话可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迫于父母的期待。
柳智宇:很多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可能是没有办法去自己做决定的,但是很多人自己也没有问过我自己真正的想要什么。
其实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是需要修炼的,很多最开始我们认为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做一做,会发现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倾听、不断地去了解自己、贴近自己,慢慢你才能够听得更清楚,你心中的那个声音才会越来越清晰。
我可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件事情。在我小学的时候,我就觉得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好像让我内心很不安。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老师的一句话可以让我高兴一天,也可以让我难过一天。
那个时候好像是没有自己的,我慢慢就觉得这种生活有哪里不对劲,但是我好像说不出来,直到我接触到数学,我发现原来我可以在数学的世界中暂时摆脱这些评判,这些外在的得失毁誉。
但是我当时也不是很清楚,就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觉得这个好像还不错。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庄子,读了佛学的书籍,我才发现:原来那个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就好像一条溪流,它有一天知道了大海的存在,这种感觉很奇妙。
那个时候,真的是一种醍醐灌顶一般的领悟,就觉得:哦,那里才是我想要的,原来这身边的这些坑坑洼洼,这些小池塘小湖泊,其实并不是我人生的追求啊。眼前的这些挫折也好,这些成功也好,它也都只是人生路上的一瞬。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已经坚定了自己这一生的志向和追求。
听从内心的声音,其实没这么容易。首先你自己内心得有声音;第二,如果没有声音的话怎么办?你就要不断地去探索。其实一定会有声音的,除非你一直都选择不听。
很多内心的声音,会给我们一个方向,但这个方向并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所以你要不断地去听、不断地去探索,然后才能走出一条你自己的道路来。
这个过程可能是曲折的,因为你内心想要的,很多时候是朦朦胧胧的,还有的时候,你想象中的那个图景,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真的存在的,那种方式可能已经成为过去,或者它在遥远的未来,尚未来到。
我们既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又要不断地了解这个世界,最后才能找到一个合意的答案,既能够遵守自己的本心,又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很自得地生活下去。
心榜:所以后来的话,你也听从了自己的声音,进入了心理咨询师这个领域。
柳智宇:对,那这一路都是探索的足迹,选择了数学,后来又选择了佛学,选择佛学后来又还俗,现在成为咨询师,那我觉得其实现在找到了这条道路,可能是相对而言,比较适合我自己的。
心榜:现在的话,您还会再继续钻研数学这一块吗?
柳智宇:数学其实专研得比较少,但是我有计划要重新捡起来。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人希望我能讲一讲数学。我有时间的时候还是要再去研究一下,尽可能把数学用一种很有美感的、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心榜:我相信,您走过了数学这条路,然后再接上心理学,再接上佛学,再讲回数学的话,可能那个数学,就不是原来那个数学了。
柳智宇:其实我觉得,一切的学问都是生命之学,不管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其他的种种。因为它们都是由人(发明),都是人类看世界的一种角度,最终也是为人类服务的。
我希望数学也能够回归到生命本身,能够真正成为启迪人类智慧的一个宝库和桥梁,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成为压迫很多学生的沉重的负担。
学问,应该成为生命的滋养,而非重担。
我希望在我有时间的时候,能够再去研究一下,能够让现在的很多学生从这个做题的沉重的负担里面解脱出来。
心榜:我也非常期待老师可以多分享一下这一块。您当时决定要走心理咨询这条路,成为一个咨询师,您是怎么去做准备的、怎么规划的?
柳智宇:其实最开始,是我妈妈给我推荐了一些心理学的书和课程,我就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我发现其实可以用在,我身边的人身上。当时我还在出家,也在讲一些佛学的课程,我发现把心理学融入到我的课程之中,好像能够更加地贴近大家实际的感受。
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读一些书,也开始考国家的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刚好赶上了一个末班车,大概在17年考试,18年拿到证。
后来我就参加了一些心理学的工作坊,也学了很多的流派。其实我对心理学的各个流派都很感兴趣,包括最开始学的是人本,还有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后现代,尤其是后现代,我特别喜欢。
现在我的流派取向,也是用后现代为基础,去整合各种各样的流派。我觉得后现代是最有包容性的,它建构的思想,就像水一样,能承载各种各样的理论。我现在在我的实际咨询中间,也会以后现代为主。
然后我也研发了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一个咨询师实操入门的课程。因为我在进入心理行业之初,我就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行业它最需要的是什么?第二个是,我最能为这个行业做的是什么?
当时我就得到了这样的几个答案:第一个是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其实我们很需要注重实操的课程,我看过很多人跑各种各样的工作坊,但是他们仍然不会咨询——现在的工作坊比以前要好一些,以前只是讲大课,现在会有一些体验的环节,但是体验跟实际咨询的操作还是不太一样的。
有很多人跑了很多工作坊,他内心有一些体验和成长,每次工作坊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他依然不会做咨询,依然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访者。
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花了大概5年时间,开发了一套心理咨询的实操课程。我希望从各个流派中间,简化摘取那个最简单最容易入手的操作性的方法,结合最精要的理论,形成一门课,帮助新手咨询师能够夯实基础,能够快速地批量地培养一些人才。
当我自己还在学习的阶段,我就观察到心理行业有这个问题,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它做一点事情。
心榜:您也有一段出家的经历,这段经历对您从事的咨询师这个工作有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帮助吗?
柳智宇:我观察到,其实心理行业第二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它的出圈度不够。很多心理人都是在圈子里面自己玩,但是大众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对于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我想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普及心理学的知识,让大众了解。
包括会去做一些让大家能够有体会、能够有成长的课程。这就是我后来开发的另一门课,叫做生活中的心理学。
然后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心理学与传统文化的一个互通,这个和我个人的特长有关,因为我出家了十几年,我发现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东方本土的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理论。
我觉得,我的修行的经历,也可以为这个行业、为这件事情,做出一些贡献。所以我在课程中间,很多时候也尽可能地把东方的智慧跟心理学相结合。
这方面也有一些文章,在我的公众号上面,对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公众号:柳智宇追寻生命的足迹。
这三件事情,是我的在接触心理行业之初就立下的愿景。我觉得,也是我的使命所在。因为现在既然进入了心理行业,也算是一个心理人或者心理学的学习者,我觉得我应该成为一个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我希望能够用我微薄的力量来去为行业、为大家去做一些事情。
心榜:您所研究的这一块,就是传统文化怎么跟心理学的结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柳智宇:我觉得,首先是要去做一个区分,就是说传统文化跟心理学它的区别在哪里,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两者怎么样去结合。
我觉得,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在帮助人的成长。成长在古代就叫做修行。但是传统文化比较关注是一个人长远的生命的成长,建立了比较高远的目标,就是成圣成贤。
一个知识分子,他追求的是成为贤者,有能力、有德行的人。而贤者呢,追求的是成为圣人。圣人呢,他渴望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是很高的一种生命的理想。
而心理学,它更关注的,是你当下的心理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何来解决。
它们的方向和着眼点上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并不是矛盾之处,正好可以相辅相成。
因为用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描绘一个生命的蓝图,一个很高远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够引领我们,它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有一种前进的动力。而心理学可以告诉我们当下这一步该怎么走,怎么样解决生活中的那些具体的问题,怎么样让我们很快速的有一些成长中的收获。
这两者正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让两者能够汇通,让它们能够并行不悖,这样子的话,就可以给现代人双倍的力量和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的角度。例如说,传统文化给出的是一些总体的原则,这些原则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原则的话,我们就会迷路,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但是心理学呢,告诉我们的是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就像一个一个的具体的指路牌,这些指路牌和你的大的方向,是要相结合的。
还有,传统文化注重个人自修,像古人会禅修,像我们说君子慎独,这些都是侧重自修的部分。而心理学呢,它注重关系,像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在关系中间共同前进,以帮助来访者疗愈他的心理问题。两者修行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可以相互补充,就多了一种修行的方法。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面,西方的心理学很多地进入到国内,其实我们都是在学。作为一个心理人,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心理工作者,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心理学能够在世界的心理学体系里面,是有我们自己的声音的,是有我们自己的独特性的。
像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是我们特别独有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把这个东西输出到国外,让更多人去了解,让他们觉得,中国的心理学在解决人的问题上有它独特的地方,我觉得这是很价值的事情。
我觉得还是要更多的回归经典,回归古先贤的智慧,让这种智慧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用心理学能够接受的话语传播出去,这个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我个人正在思考一个角度和方向,我觉得真的能把传统文化那些经典给读透了、讲清楚了,是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的。
传统文化、心理学以及现代生活三者相结合,这个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心榜:刚才我们聊到对咨询师的培养,也是您特别重要的研究方向。能否从您的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一下,怎么能够更快地成为一个有胜任力的、能够做个案的咨询师?
柳智宇:我在探索的一种方式,类似于古代的师徒制。我们会请已经在职业的咨询师,带动6人左右的小组,可能还会安排一个助教。用这样子的小班教学的方式,帮大家逐个技术、逐个模块地练习、掌握。
我也会把新手咨询师需要掌握的一些技术——比如说如何倾听、如何情感反馈、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提建议等等这些问题,拆成非常模块化的,可以具体去操作和练习的这样的小步骤,然后由已经在做咨询的这些老师来去带动6人小组进行练习。
第二步,我们也注重实习和督导。我们的实习是有一个心理服务热线,会由我们已经接受过前一个阶段培训,基础的咨询技术比较扎实了的学员去接听热线,然后再接受督导。
第三步才是正式地做咨询。
我这几年研究的一个大的方向,第一是怎么把心理技术模块化,能够方便练习,再一个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去优化指导的技术,很多咨询师自己做咨询很好,怎么样把这个经验传递下去,尤其在我们这个模块化练习的方式中间,能够更细致的指导学员,能够纠正学员练习中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一个点。
还有,就是评价和评估的体系,学员已经练完了,你怎么去评估他练得好不好?这个我们也需要把他的练习的过程,拆成很多具体的指标。传统对咨询的评估,可能很多时候是凭老师个人的经验,换一个老师,可能这个分数就会差出20分,因为不同老师的他的风格不同、他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我也在研究,怎么把这种评价的体系变得更加客观,能够脱离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而且这些指标,又不能够只是为了指标而指标,脱离了咨询的实际的过程,最后弄出来一个又是很呆板很模式化的东西。
这是我在研究的第三件事情:有一套比较客观,但是又符合咨询实际操作经验的一套评价方法,能够经过比较短的培训,让我们的咨询师能够成为评分员,能够去反馈学员他的咨询做得怎么样,以及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
让整个的培训的过程比较科学一点,有可以量化的标准,这一点很重要。
心榜:我们畅想一下更远的未来,比如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再回过来看目前所做的事情,你觉得如果你没有做什么,你觉得是非常后悔的或者非常遗憾的?
柳智宇:我觉得没有什么会后悔的,因为所有的事情我都在做,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成,不完全取决于我,也取决于很多外在的因缘,但是我的发心是不变的,这些事情我觉得是需要做的事情,那我就会去做,即便我没有做成,如果这件事情真的那么重要,我的成果也可以传递下去,也许会后继有人。
你看,大批量地培养新的人才,这不正是我们全社会需要的事情吗?中国现在社会心理问题其实还是蛮严重的,心理人才的需要也是越来越大。我在意的是,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家需要的事情,至于结果怎么样,可能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在做就好,不管怎么样也都不会后悔。
我相对来说比较坦然一点,因为我也是出过家的人了,我知道即便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事情,也不能保证它就一定能成功,说不定到哪一天我就做不下去了,但是我一直所坚持的这个方向本身是有意义的,这很重要。
我只知道,我要尽可能地去做,只要我还有精力、有时间、有闲暇,我就要去把这件事情去推动下去。
心榜:现在你是一个创业的状态,创业的话可能就不仅仅是您一个人,是有团队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您个人创业的这个过程,有没有什么比较深的感受?
柳智宇:这一路过来,我要平衡两种规则,一种是外在的商业的规则,再一个是我内心的秩序。
最开始,我对商业的规则是不了解的,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茫然,不知道这个时候到底是不是应该这样做,还是应该完全按我最初的设想来做?有些事情按我最初的设想来做,后来发现不可持续。
比如说我刚下山的时候,我尝试用公益的方式去做很多事情,但是发现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跟随我的小伙伴们,他们有的家庭是比较困难的。我还记得有一个同事,他有一天跟我说,我想给我父亲春节的时候孝敬1,000块钱,但是我掏光了口袋,找遍所有的地方,只找到888块钱。这个时候我也是很心酸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在尝试采用商业的方式去做我想做的这些事情,因为商业它是更加平衡的,它是更可持续的。但是同时我也知道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赚钱。
钱只是工具,它不是目的,目的至始至终都没有变。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也会遇到一些调试,就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但是我觉得在我心中是越来越清晰,能把这个商业的规则和我心中的愿景,更好地平衡。
心榜:商业它确实跟做公益有很大的区别。在网络上,你现在拥有很大的流量对和影响力。这一块跟您个人的愿景会不会有一些冲突?
比如像最近董宇辉那样,明明不想上热搜,却一直被挂在热搜上,而且有些热搜还很离谱。像您有遇到这种情况吗?怎么去平衡内心的这种纠结?
柳智宇:首先我相信董宇辉是没问题的,他肯定能够应对这一次的情况,因为我觉得他也是很真诚和善良的,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次我觉得这个部分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媒体怎么炒作那是他们的事情,我要做的是我自己的事情。
原来我在山上的时候,我是不接受任何采访的,记者一来我就躲起来,但是我发现他们还是在不断地炒作,就是人在家中坐,新闻天上来。所以后来我就决定要勇敢的去面对这件事情,既然大家关注我,这是对我的信任,这也相当于是上天赋予我的一份格外的关照。
所以我觉得既然我走到了这一步,那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发声,去传播一些对人们有帮助的东西,这也是我最近写这本书(《人生每一步都算数》)的初衷,就是不要辜负大家的厚爱,这点很重要。
因为我学佛,佛学讲无我,就是我们的身体从内到外,它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借来的。
比如说我这个身体,是借了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粮食才长到今天,我的思想是借了父母老师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教导,还有社会的培养,才形成我现在的这些观点。所以这些部分,它都是从天地中间借来的,也希望能够回馈天地、回馈大家。
就像一部汽车或者像一艘船一样,它能够向前行驶,也能够载着大家走一段路。在佛学中间,经常用车或者用船来比喻,就是说我们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光亮,为社会带来一些光亮,一些贡献,这个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太在意。
心榜:你这么一说,又加深了我对无我的概念的理解,所有东西是借来的,没有一样是我们自己的。既然是借来,就要把它用好,充分的发挥自己身的价值,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您是什么时候知道或者说接触壹心理的,我想聊聊,您是怎么看待壹心理的?
柳智宇:我觉得壹心理是一家特别专业也特别有潜力的企业,有非常多优秀的人才,也在为中国的心理行业、为社会人心去做出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一直也特别地敬佩你们正在做的这些事情。
心榜:非常谢谢柳老师。后面您说的那几点,跟我们的初心也是特别一致的,包括就是做心理学的大众化。壹心理2011年的时候创办,从11年到14年这期间也都是在做公益,那个时候是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一直是在做科普,在做大众化。
柳智宇:所以真的,很多的心理人都有热情、有情怀,都是希望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些贡献,能够真正地帮到一些人。
心榜:对,我觉得,心理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像你说的,一定是要有热情、有情怀。但还有另外一点的话,就是我们毕竟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得更久一点,影响的人更多一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社会商业上的规则,让我们可以去把它更健康、更长久地运行下去。
柳智宇:这个跟我的初心是非常一致,我最开始也是做公益,然后后面慢慢为了可持续地把这件事情做下去,引入了一些商业的模式。
刚才您说到创业,其实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守护人心之善。
佛经中有句话叫做心静则国土静,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你看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纷争、战争,其实都在于人心。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心理,也许从改变一个人两个人开始,能够让人们的内心更加的平和、更加的幸福,其实能够减少很多的灾难,也能够去促进世界的和平,也能够展望一个美好的明天。
希望心理学能够在将来、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也能够跟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心灵的成长,减少烦恼,获得幸福,获得社会的和谐。
心榜:我比较希望,我们这一代的心理工作者,可以走向国际,把我们中国的东西带出去,让更多人获得这份馈赠。
柳智宇:咱们本土现在其实也有大量的心理学的理论产生,其中也有非常优秀的像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意象对话,结合了很多我们本土文化的元素。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研发出来的这些理论,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小众的,它在世界上200多种心理学疗法中间影响是很微弱的。
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需要研发本土的心理学理论,但是更重要的,第一是要结合中国实际的大众的需要,并不是为了研发新的理论而研发;第二,我们要回归到中华传统的经典,因为经典中的智慧是一个保障。
如果能够把经典中的智慧开发出来,其实它更有公信力,更能够净化人心。
心榜:对,中国的经典文化流传了几千年,穿越了这么多个朝代,一定是有特别底层的通识性的一个规律的。我们在现代要基于现在国内大众的情况、社会现在的问题,去提取出或解读出新的东西。
柳智宇:刚才我们还谈到理想跟现实的关系。我最开始的创业之初,也有很彷徨的时候,也有因为亏损,发不出工资,内心很纠结的时候。后来其实有两个思路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就是我们要项目制,按照逐个项目来核算。每件事情做或者不做,都是要去平衡它的营收,如果这件事情做下去会发现它无法可持续地进行,那就一定要调整,不能因为我们想做,觉得它好,就一路走到底,那样会欠一屁股债。
现在我用项目核算的这个思维,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包括要招人,现在其实我跟我爱人就承担了很多公司的事情,能不招人就不招人,尽可能事情都自己做,这样子的话能够把成本降下来,才能让这个事情可持续地做下去。
包括很多我们用户的留言,都是我爱人在回复。尤其是周末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休息了,没有人来回,我爱人就要去回复一些留言。有的时候,拍视频剪视频,没人剪,我就自拍自剪。
当然这样会比较辛苦,经常要工作到晚上12点,但是我觉得在初期的话,这个辛苦是值得的,因为它能把成本降下来,让这个事情可持续,往前走。做到一定程度,这整个事情我们比较熟悉了,再考虑是否要多招一两个人。
还有一个,就是孔子的精神。我一直在思考,也很有感触: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有好几次在一个地方被围困,但他被围困的时候,他内心依旧是很坦然的,依旧跟弟子弹琴唱歌、谈笑风生,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子啊?
我觉得,孔子是把一些人生的根本的问题想清楚了,就是他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实我还俗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我都是出过家的人了,我来到这个世间只是在这里走一遭,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所做的事情,也都不是为我而做,而是为大众而做。既然是为大众而做,那也是大众决定这件事情的成败。
如果一件事情,真的做不下去,那么一方面,要找我自己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可能也是时事所为。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就很坦然,并不因为我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暂停了,我就很难受。我能够坦然的面对很多的事情,只要不欠债,只要家里能够继续过下去,就没事。
心榜:我接触很多创业者,都很焦虑,但我感觉你还是比较从容一点的。
柳智宇:第一是要悠着一点,不要一下子摊子铺得太大,像我刚才说的,要进行项目的核算,不能把本来一倍的事情想做成十倍,那绝大可能都是亏损,因为你没有那么大的服务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
第二,就是不要太执着于这件事情的成败,重要的是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方向,重要的是我们内心保持初心。
我的一个观点一直是:功成不必在我。假设这件事情真的是有意义的,柳智宇做不出来,将来还有张三李四王五,他们会前赴后继,直到把这件事情做出来为止。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很坦然,我来到这个世间就是走过这一生,我把天地赋予我的使命尽可能去完成,不留下遗憾就可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