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时刻分清楚哪些是你的事,别人的事!
前言
阿德勒曾说,所有的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对这一点,个人认同99%,剩下的1%保持中立。
99%的认同来源于,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从社交中获取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1%的中立,是来源于对任何事抱有敢于质疑分析和中立的科研精神。
最近听了壹心理VIP听书中的一门课程《恰如其分的孤独》。
虽然只是试听了十分钟,但其中却的确戳中内心,有很多东西可以表达。
比如,根据前面10分钟所述,人类的孤独来源于婴儿时期和抚养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婴儿在与抚养人互动的时候,会从中获取需求。刚开始只是对于物质的需求,到后来越来越渴望心里层面的关爱。
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婴儿更需要的是抚养人在情感上的关怀,包括抚摸、陪伴和肢体接触。
所以,这造成了婴儿对于抚养人极其的依赖。
而在此后,如果这种依赖一直延续下去,将会成为一种对抚养人缺乏边界感的问题。
对于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个人体会颇多。
一
恋爱中的边界感
曾在恋爱中,笔者一直想改变对方,对对方进行从思想上的深造。但后来发现,在这之中一直忽略了边界感的问题。
在亲密关系中,边界感是一个极其可能会被忽略的问题。人们一直以为,真正好的亲密关系是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
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告诉我们不可以。
课题分离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要有边界感,分清楚哪些事是你的事,哪些事是其他人的事,既不要轻易的侵入他人的边界,也不要随意让他人侵犯自己的边界。
人与人一旦不分彼此,就会没有边界感,那么一定会出现边界感被侵犯的问题,侵犯者和被侵犯者,会因此产生人际关系矛盾。
比如,两个亲密无间的恋人,一方对另一方事无巨细的关心、照顾,可能会让另一方觉得自己处于被监视,没有自由的状态,从而可能失去安全感或对对方产生极大的依赖感。
一旦这种关爱有所减少,被关爱者就会极其的痛苦,陷入边际递减效应。
对于关爱者来说,也是如此。因为无底线的付出和妥协,会让其心中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感,同时,因为对方过于依赖自己,也会让自己过于劳累而且会内耗。
到后来,关爱者会变得越来越内耗,被关爱者会变得越来越挑剔,当到达了一个临界值之后,角色必然会互换。
关爱者爆发了,不再关爱被关爱者了,被关爱者突然感觉世界崩塌了,开始极力的挽回这段关系。
因为,这段关系对被关爱者来说是幸福的,而对关爱者来说是痛苦的。
不平衡,导致关爱者想要逃避,被关爱者想要极力挽留。
这就会造成后续的结果,角色互换。
被关爱者变成了关爱者,极力挽回关系,而关爱者变成了被关爱者,逃避、否定甚至可能会通过这种途径报复曾经的被关爱者。
这就陷入了一个无尽的循环,因为刚开始的地位不平衡,关爱者和被关爱者都没有边界感,导致两人的关系一直是单方面的付出,这就造成了人际关系中的“虐”点。
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请各位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边界感,明白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其他人的事,即使是最亲密无间的人,也不可以过分的越界。
当他人侵入了你的边界感以后,一定要及时的说“不”!而不是因为“害怕”关系破裂,而选择妥协。
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也可以查看壹心理的一些其他文章,就去搜索那一类PUA反转以及谈恋爱(婚姻)前后感觉完全一类的不一样(伴侣仿佛变了个人)的体验一类的。
二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说完亲密关系,再来说普通的人际关系。
比如职场,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你的事,哪些是和你无关的事。
除了正常工作安排,没有任何人和事和我们有必然的关系。
当领导或同事让我们干一个分外之事的时候,有权拒绝。
害怕拒绝,只是因为我们对边界感的模糊。
果断拒绝了一次,就不会有下一次。
当然边界感对于每个人的尺度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
同事A、同事B、同事C刚入驻一个500强公司,两人同校毕业,经济背景大致一样。
同事A,缺乏边界感,对于分内分外的事大包大揽,帮领导带早餐、帮同事拿外卖、处理职务以外的工作。
同事B,边界感适中,对于分内的事,尽可能的做好。分外的事,会优先考虑自身的感受,然后有条件和选择性的帮助同事、领导。
同事C,边界感很强,除了分内的事,根本不关注,领导同事找他聊天,不回,除了工作以外的事,不谈,除了工作以外其余人的需求,不管。
刚开始,同事A的口碑最好,是众人眼中的职场老好人;其次是同事B;同事C被公认为公司里最难接触的人。
一个月后,同事A的口碑依旧不错,但同事和领导发现:同事A的话越来越少,工作也越来越不上心,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
同事B也很认真,人缘也比刚开始来要好了。同事C和刚开始一样,几乎没有变,不过人们会觉得他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接触。
三个月后,同事A的口碑逐渐下滑,他开始慢慢疏远人群,不愿意帮助别人,工作能力也越来越差;同事B反而更受欢迎了,因为人们发现,他的做事很专心,同事C依旧不变。
一年后,同事A早已离职不知去向,人们对他的印象是“脾气大”“装好人”“工作能力差”;同事B开始成为技术负责人,人们对他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开始尊敬他。
同事C的口碑依旧没变,待遇正常提升,只是,人们发现,他把生活安排的仅仅有条,亲密关系很稳定,小日子很舒服。
大家觉得,最后的人生赢家是哪一位?B还是C?
因为对外界的需求不同,所以评判标准也不同。从事业上来看,B的成就最大,从幸福感和轻松感来说,C更好,唯独刚开始做得最好的A……
A,其实是个很大众的群体,缺爱、善于讨好、自卑、孤独……对于人际关系,他们付出的最多,但往往下场组不好……
核心问题出现在哪了?或许的确和边界感有关,因为缺乏边界感,让人们刚开始对其产生过高的期待感,而实际上,这种期待感只是他人的期待,A并不能做到,这就和打了兴奋剂的运动员一样,只能爆发个几次,后来就虚了,因为A的本质是不够强大的。
所以,为什么要有边界感呢?因为咱都是普通人,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帮助别人,可以不需要任何回馈,哪怕别人对你的帮助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很可笑和反感他也无所谓,那么,他就是足够强大的能力去无条件的付出,只是这种人,现实中几乎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我们是普通人,既然你成为不了那种可以不带有任何回馈期待而帮助别人的人,又何必委屈和内耗自己去帮助别人,最后闹得情绪失控又来伤害那些曾经帮助过的人呢?
所以,恪守住自己的边界感,主要是为自己负责,当我们守住了以后,才有足够的资格和能力去为他人的事负责!
朋友们世界和我,都爱着你,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幸福和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