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们聊聊| 带着体验去探索,丰盛自然顺理成章
不纠结,不内耗,在探索中沉淀~
三年前的那次咨询,就被她身上那种自然、纯粹,不装也不端的能量吸引;
30岁,离开故乡、亲人、离开体制内高校,一路南下;
她眼里含着笑,说话的时候散发出一种既沉稳又温暖的光芒;
当听说我要采访,她几乎是秒应,并且带着全然地允许。于是,在一场自由流动的对话里,得以窥见她内在的无比丰盛。
本期嘉宾:乐知
她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乐 知
乐知- 读书人。点灯社读书会合伙人&领读者- 目前从事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研究
Vin:如果用一个词总结你的2023年,会用哪个词?
乐知:体验。年初的时候,我感觉和前两年需要打开自己的感觉不同,我希望自己收敛一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在,到了年底总结,觉得收敛可能不够准确,更合适的是体验,一种有知觉的体验。
Vin: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乐知:多方面体验生活中的瞬间,亲密关系、工作。在生活中保持有知觉,明白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其实挺难的。
因为2023年格外的觉得项目的繁杂和工作的繁杂,有时候觉得今晚刚躺在床上睡下,第二天晚上又在重复的这件事情。很麻木的忙碌的时间就流逝了,所以想要训练自己有知觉的体验。
首先是在亲密关系上,去体验爱人如何地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其次在工作上,体验的是边界感和独立完成繁琐工作的耐心,如何更好地剥离自己的工作情绪和生活情绪,如何在繁琐的工作中保持独立、保持边界感。
然后在生活上,尽量保持一种有知觉的状态。
比如吃饭的时候,正心诚意的,品尝食物的做法,味道。尽量安静地看一本书,告诉自己,因为有时候周末,假如没有做点什么,出门啊,看书啊等等的,就会比较紧张,就不断告诉自己,确实可以再放松一些,即使很累。
但这样也有好处,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有时候会有情绪,有时候很稳定,早上起来,心情是平静带一点喜悦,我每天早上能乐呵呵的去上班,面对所有的事情,我感到一种生活的满足感。
Vin:这是一个很棒的工作状态呀!聊聊工作吧,平时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状态?
乐知:从事研究工作。
平常工作很枯燥的。一个是评估,通过现有的政策文件、工作布置,描绘工作现状。一个是理论研究。很多时候都没有石头摸着过河,自己倒腾,但是我很喜欢。相对于很多人,我的工作比较完整、纯粹成体系。
但是这个方向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不断地试探,vin的支持和帮助,慢慢摸索的。
我很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摸索的机会和可能性,不要限制自己,打开自己去尝试。做一份喜欢的工作,真的很重要。毕竟现在这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你很难追求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没关系,不要设限,多去尝试,就对了。
Vin:这一年,哪个瞬间是你特别难忘的?
乐知:我想分享一个工作上的瞬间吧。2023年初接了一个地方的评估项目,做到一半,有一天,2月份的时候,甲方叫我去汇报阶段性成果,会议室里坐了六七个人,上来批评我的指标体系,体无完肤。
我很纳闷,都忘了反驳,也插不上话。到最后,有一个一直没说话的,我们项目对接人,她说,既然这个不好,要不我们改为另外一个课题。
我此刻才明白,他们是想更换课题内容,但是不好意思直接推翻合同。我一下子打起精神,因为感到对方态度上的轻慢和不尊重,那时候做什么课题不重要了,感觉要把专业度体现出来。终于轮到我发言了。
我就说了两点。一个是,这个项目我们不是随便做的,我们参考了大量的资料,我就把材料梳理、案头调研的情况汇报了。同时,我强调了下这个项目要是不好,做得不对是专家评判,我们会开专家验收会,但是今天的意见我都记下来了,我们可以完善。
第二个,我顺便对他们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在行业发展趋势是什么,未来应该怎么干,刚好当时对于这部分内容确实详细研究过,刚好也有记录的习惯,所以应该说的是言之有物的。
对方听完,感觉到会场的氛围一下不一样了。大家开始客气起来了。然后对方越说越激动,拿出了正在撰写的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工作计划,发现我说的基本吻合。之后的态度就很尊重我了,虽然后面因为合同变更等等还有拉锯,但是任何时候提到我,或者说话,就很尊重了。
我就想到两点:
1.专业度很重要。我们这个研究行业,要体现专业度的。自己的专业积累,平时多看材料,多思考,多积累很重要。任何行业也一样,我记得我导师和我说过,你不要以为要多努力,只要你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就超过了80%的人。
2.看法可以改变,要有自己的态度。有时候我们会很容易标签化别人,被别人标签化,或者遭遇挑战的,困难的时刻。但是没关系,冷静一下,展示自我就好了。结果总是好的,即使不好,也不会怎么样,不要因为,尤其是工作上的否定就连带否定自己,这没有必要。
Vin:说到专业度,乐知也是我们点灯社读书会的领读老师,熟悉的老朋友都知道,乐知的领读非常有深度和专业性,来说说去年对你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吧?
乐知:2023年读书偏历史,社会学和女性主义比较多,有很多宏大的叙事和雄辩的观点,深刻的洞见。但是说到分享,或者说影响最大,第一时刻想到的竟然是一本很薄很薄的小书,还是在书店坐在硬板凳上读完的。
是杨本芬的《浮木》。
杨本芬老师大家可能也都熟悉,她就是万万千千个普通中国家庭都有的那个奶奶、外婆,一辈子想上学,想读书,但是最终到头来的人生不过是围绕锅台、孩子和丈夫。
不同的是,她到60多岁,开始在狭小的厨房,摆了一个案板在水缸上就开始写作。写什么,絮絮叨叨地写自己的前半生,哥哥,弟弟,爸妈的遭遇。不过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
大家要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秋园》《我本芬芳》《浮木》每一个本都非常非常的好读,文笔流畅优美,尤其是文字中有一种岁月打磨过的平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一个老人鲜活的内心。这很难得。
这本书触动我一个细节是,她写他们家小时候非常贫穷,有个弟弟很小的时候,营养不良加上没钱医治疾病没有了,她写道
“杨锐之死,我和妈妈甚至连眼泪都没有流,艰难困苦的生活让人情感麻木了。反而在日后,生活有了余裕,麻木与迟滞消失了,每每想起早夭的小弟弟,都感到锥心刺骨的疼痛。”
这种苦痛和感觉如此的真实,很难让人不共情,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那种贫穷带来的无力感和麻木感,可能就是很多中国人共同拥有的集体潜意识。就一下击中了我,原来贫穷的时候,人会麻木到这个地步啊。就是这样的感觉。
同时,我也想到另外一个大姐,就是在北京写字楼里2平米的空间里,还坚持画画的王柳云,还有写月光落在左手上的余秀华。我想到艺术和美的追求这种东西就是永恒的。
杨本芬老师会坚持写字,因为学习和文学这个东西在召唤她,这种最单纯最朴素的东西,画画的王柳云老师也是一样,这种艺术和美,让人不断追求,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源泉的原因,是AI,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最美的部分。
所以这样一本普通人隽永的絮絮叨叨的小书,我反而最愿意推荐它。因为感到一种格外的温暖和美。
Vin:走到今天,有没有对你影响比较大或者比较重要,值得分享的决策时刻?
乐知:影响比较大的决策其实有很多,我还挺反传统的。
高中时候我文科好一点,但是我就是选择了理科。大学读完工科,我又选择了研究生读文科。等读完文科,我现在又从事管理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在不停跨界探索,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我想要的选择,导致跌跌撞撞,走得比较慢。所以也比较晚熟。
但是我都不后悔。因为我觉得人生贵在体验和感受,折腾来去,自己保持平和开心的状态,问问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好,这更重要。
要说影响比较大的决策,我觉得离开事业单位的高校算一个。从钱多事少离家近,非要选择钱少事多离家远,一个女性,30岁,离开家,等等,这些标签我相信很多人听到我的选择,觉得是不是有点可惜啊,难以理解等等。
我不这样觉得,当时有两句话一直支撑我。一句话是,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就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要不就是现在。
所以你看,也没什么。到处都是围城,一切唯心造。
这里也要非常非常感谢vin的陪伴和支持,我觉得专业的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业的人办!慢慢你在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选择的,寻找的不单单是职业的路径,更多的是,你到底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Vin:也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乐知这三年的成长和变化,最后我们来聊聊新的一年吧,你有什么展望呢?
乐知:2024年的关键词是:沉淀。
工作上要沉淀下来做研究,理清楚思路;感情上、生活上要沉淀,彼此支持,彼此鼓励;生活上要沉淀,要锻炼,要走路,好好生活。
现在社会节奏太快了,希望还是能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更好地体验生活,体会生活。
最后,希望和祝福大家都找到自我所爱,成就自己,感受自己,以虚养心,共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