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指出:缺爱的人,该如何疗愈自己?
在阿德勒心理学里,人生的三大课题是工作、交友、爱。
“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爱连接起我们与他人、与外界的关系,爱支撑起我们稳定的自体、强大的内核,爱滋养着我们跨过那些不安孤独、恐惧慌乱的时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这份爱,更多的人深陷在缺爱的困境中,对爱求而不得,惶恐于内心的匮乏,卡在过往的模式中,多次陷入相似的痛苦。
缺爱的人,仿佛内在有个无底洞,无论得到多少关爱,填入多少东西,似乎总填不满,总感觉不到自己被爱着。
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而缺爱的人,难道只能一直生活在对爱的渴求中吗?
缺爱的人,该如何疗愈自己呢?
01
缺爱的人,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缺爱的呢?
也许从小就感受到了。
在自己想要的玩具、喜欢的东西、想要做的事情从来得不到满足的时刻;
在因为自己是女生,是姐姐,便理所当然不受爷爷奶奶待见,永远要让着弟弟的时刻;
在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却始终得不到父母一句好话,一个好脸色的时刻;
在一个情感从未得到回应,永远只有规则和道理的家庭中压抑自己的时刻;
......
小时候留下缺憾,长大后学着去补偿。
于是,有的人选择无条件满足自己,买买买,只要是自己钟意的、动心的,都要买下来满足自己,好像只有这样,那个小时候不被满足的自己才能停下哭泣;
有的人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得满足,恋爱成瘾,迷恋着热恋期的激情,辗转于一段又一段的短平快的恋爱中;
有的人选择在关系里不断付出,给出许多的爱,期待着得到更多的偏爱和认可;
......
但最后总会发现,自己永远在追寻索求爱,但永远得不到爱。
短暂的满足过后迎来的却是更大的空虚,一次次的付出讨好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伤害和背叛。
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似乎也学不会好好爱人、爱自己。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跨过愤怒的海》里的娜娜,无论是卑微讨好还是疯狂求爱,都无法得到她们想要的爱,伤口始终无法愈合。缺爱贯穿了她们的一生,让她们如履薄冰。
人类在心理上对情感的需要,就像生理上对食物、水、空气的需要一样真实。
一个婴儿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足够的食物,还需要足够的爱,需要父母的深情注视,拥抱时皮肤的触摸,无助恐惧时的安抚......
缺爱的人,是一个精神上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的婴儿,得不到滋养,始终无法长大,也没有力量。
即便长大成人,但内在依旧是空的、虚弱的、无力的,所以无论如何向外寻求认同与关心,都难以真正从心底肯定自己。
上野千鹤子说,“女性如果精神贫瘠,执着于被爱,过于渴望被认可,那无论她享有各种能力和资源,都很难救她自己于困境。”
而或许,寻回爱的力量,让内心那个缺爱的自己充沛起来的方法就藏在我们自己身上。
02
弥补缺爱的最好方法,是重新养育自己一次。
“重新养育自己”,是最近流行起来的概念。
随着心理学概念的推广以及人们对自我觉察的提高,人们渐渐意识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存在的缺失,也开始行动起来尝试着去弥补,重新好好爱自己。
重新养育自己,便是人们疗愈创伤,重新爱自己的一个方法,给自己买小时候一直想买却不被允许的东西、让自己去尝试一直想学却不被允许的爱好,全力地满足自己,给自己很多好东西。好好对待自己、满足自己,似乎便是一种自我关怀。
但也有不少人在实践中遇到了困惑。他们会发现,即便好好满足自己,自己也感受不到幸福,依旧会觉得很空虚。
而那些一开始兴致勃勃去尝试的事情,最后也总是难以坚持下去,反而成为了自己新的挫败,感觉自己更加失败了;
即便给自己买了好的衣服、包包,心中却还是会有种不配感,买时很快乐,但过后又很快后悔。
其实,重新养育自己,并不是当自己的父母,无止境地满足自己就好了。
而是要试着去改变,我们与自己的底层关系模式。
从小受到的养育方式,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会在经年累月中内化成为我们内在的客体,形成我们与自己相处的底层关系模式。
即便离开了家,我们还是会下意识沿用它。
在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前,我们依然会受到它的影响,活在过去的旧模式中。
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物质上、行动上去满足自己时,却还是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
你的内在,依然还有个严苛的客体存在,不断地在苛责你,“你太笨了”、“你不值得”、“你不配”......
改变这样的关系模式,才是重新养育的开始。
03
如何进行真正的“重新养育”?请多跟自己说这三句话!
01.我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无论优不优秀,是否被爱!
缺爱的人,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自我价值的缺失。
但这并非他们的错,形成这样的认知,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严苛的父母身边,只有他们足够优秀,才是父母的好孩子。
而我们的主流文化也常常灌输着这样的一种观念,你必须足够优秀,才是有价值的;必须付出够多,才是有价值;必须有人爱,才是有价值的。
但真正的价值来自于自我,来自于内在,不在外物,他人身上;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爱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用“爱”来衡量好坏,自己几斤几两。
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力量感,在关系里自然地做自己,而不会被他人所影响。
02.被拒绝,不代表你不好
缺爱的人非常害怕被拒绝,总是不愿主动,宁愿被动讨好,也不想面对被拒绝的场景。
这是因为在他们心中,被拒绝便意味自己被全盘否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一无是处。
实际上,拒绝这件事,很大程度是关于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
他不喜欢你,关乎的是他的喜好,他不想和你出门,关乎的是他的需求。
将他人与自我的课题分清后,被拒绝也不代表着你不好,更无法影响到你的个人价值。要相信,无论有没有被拒绝,你都值得被爱。
03.受过伤,但依然可以展现你的脆弱
Jim Taylor认为,敢于暴露脆弱的人,其实更容易开始一段健康的关系。
缺爱的人,往往有着受伤的过往,曾被深深伤害过,所以在关系中,不敢冒着二次伤害的风险,坦露脆弱。
所以在关系中封闭自己,高度防御,不愿让人走近,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处于孤独隔离的状态中。
而展现脆弱的同时也是给人一个了解真实的你,走近真实的你的机会。相信无论发生什么,自己都会没事。
这份信任,让人觉得被真诚以待,而真诚往往是一段健康关系的开始。
双方都真诚以待,关系才真正递进,建立真正深刻的联结。
重新养育需要极大的能量。所以,若是感到自我力量不足,又或是过去的不良认知困扰你太深,那么与一个专业的、且信任的咨询师一起进行对自我的重塑、抚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段健康安全,涵容滋养的咨访关系,会帮助你去探索、澄清不良的适应模式,帮助你看清自己的需求,改变你对自己、对他人、对关系的看法,并且也能让你了解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用新的关系体验来一步步调整、改写你内在的关系模式,在之后的人生中,找到一段健康的、令你舒心的关系。
请相信,你始终值得被爱,也始终值得被好好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