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同与去除认同|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聊一聊“自我认同”与“去除认同”,这一对心灵中看似朝向不同方向的发展过程。
在生命的前半程,个体开始确立“我是谁?”,探索生命的意义与方向时,我们会告诉那些即将成年或刚处于成年早期的年轻人:
你们现在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也就是自我认同,你们得去尝试,得去挑战,不急着确定,人生对你们来说充满着无限可能,你们只需要一步步移除那些发展中的障碍。
然后就能获得属于你们的经验,你们自己的认同与归属。
01
于是,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一边经验着迷茫、混沌与矛盾,一边亲征沙场;
在社会和世界的复杂性中,跌倒了爬起,继续跌倒继续前进;
直至年轻的人们开始体验到那个被自己所认同的“我”;
不全是其他人所期待的,不全是社会所需要的,而是我所渴望、我所需要,与我内心相对一致的那个“我”。
然后,自我认同阶段似乎终于完成。
也有一些体系将这个过程叫做“自我分化”,即自我从原有的一片融合、没有边界的共生状态中剥离出来,确立了主体,关于“我是谁”。
02
但是,上面所描述的是相对理想的状态。
因为在移除那些发展障碍的过程中,也许由于先天因素,也许由于后天环境的塑造与影响,还有“橡果论”所提出的灵魂使命(另一种看待创伤的视角,即灵魂降临在某个家庭,遇到某类发展环境,是带着一定的意图与使命,是为了达成某个灵魂的天赋)。
这些都可能带来发展的不易,并没有想象中的按部就班。
于是,会有一些年轻人的自我发展停滞了下来,还有一些人与自己的内在相背离,完全认同了外在的期许,脱离了心灵的中心。
此时,心灵会发出召唤,用问题、症状或是外在的各种困难,召唤与提醒自我的发展状态与方向。
03
很显然,现如今这类现象越发严重,荣格在他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书中重新定义了“现代人”,有别于脱离心灵中心而陷入困境与障碍的“现代人”:
“现代人只包括能感知现代情况的人。这种人站在高山上或世界尽头,面对未来未知的深渊,头顶是广阔的天空,脚下是全人类——其历史已经被原始的迷雾遮盖。
真正的现代人要能对个人的存在性有深入的感知,在这种前提下,这种人应该拥有强烈且普遍的意识性,以及最微不足道的无意识性。”
感受一下荣格所描绘的“现代人”,这是一种朝向终极目标的图景,是生命从原始的无意识进入高度意识化与觉醒的状态。
这样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完全不同于佛洛伊德的还原论,自我不需要苦苦寻求原因,或寻找责任,将生命回溯于命运、原生家庭、意外,而是回归心灵的中心,回归灵魂的回家之路。
04
所以,在深度心理学的视角中,问题与症状(“抑郁”、“焦虑”等)或是困难与障碍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温柔提醒;提醒自我意识到,生命有一些方向可能需要被修正,提醒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朝向哪个方向依然是由“我”来选择。
如果自我认同了那个问题或症状,生命彻底陷入困境之中,可是如果自我对那些问题或症状去除认同,知道那些抑郁、焦虑,那些痛苦与伤痛并不是这个“我”的全部。
自我与那些困难或障碍之间慢慢会被区隔出一条溪流,自我可以“看见”(意识到)目前正在经验的这一切,但这不是我生命的所有面向。而如此,生命的河流就会顺着那些暂时的障碍或困难继续向前流淌。
05
是的,此刻心灵朝向的就是“去除认同”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的发生,自我得以跨越那些困境,发展出更多的力量与生命力,自我功能也因此变得完善。
所以一帆风顺的人生或永远的幸福安逸事实上对于自我的发展并无益处,自我发展势必需要经历一定的磨难,那些人类所共同经验着的苦难与伤痛,从而使得自我不断获得重生甚至被淬炼出更加丰富与多元的面向。
这里不得不提到,自我、自我意识、自我功能(无论哪个概念)对于心灵都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个体要使得这个中心变得稳定、强大,必须发展自我的功能。
我们知道人类的心灵之中包括意识与无意识,无意识是不被自我所掌控的,当无意识的汪洋浪潮过于猛烈时甚至可能会淹没自我,使得自我失去功能。
想象人类心灵的汪洋大海,无意识居于其中占据如此巨大的部分。当浪潮袭来的时候,如何在心灵的风暴之中保持自我的稳定,立于风暴之眼,这是在很多不同类型的自我探索与成长的道路之中共同的聚焦方向。
06
有意思的是,自我发展与进化的这条路径并不由自我所左右,而是由心灵中更大的部分,荣格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性”、“神性”,其他领域也叫做“高我”或“大我”所引领。
当自我逐步建立完善,移除了那些障碍,不轻易被投射、情结等无意识所左右,获得相对稳定的意识性后,自我将开始朝向自性发展,这时候同样的那个问题再次浮现“我是谁?”,此时的答案却截然不同。
当自我与自性连接时,关于“我”,将会突破原有的二元性与局限性。自我稳定于意识中心,作为见证者,清晰的看见心灵中此起彼伏的念头、认知、情绪、回忆、感受……而自我只是居于中心,经验着这一切,却不再与这一切认同。
“去除认同”在此刻,作为自我意识的主导过程,一次次提醒着自我回归中心:
“我”是一名母亲,却又不是,我只是其中有一个身份在经验着母亲这个角色,母亲的身份是我体验爱与成长的某个管道,这丰富了“我”的人生,但却不是“我”;
“我”感受到沮丧与悲伤、快乐与喜悦,这是我经验到的某种情绪,一种流动着的情感能量,但却不是“我”;
“我”拥有一段或美好或痛苦的童年回忆,这是我生命中的一段记忆,它建构了“我”的认知与体验,影响着我对待世界与自我的看法,但却不是“我”;
“我”已经拥有了足够稳定的生活与工作,并且年龄与身体也在不断提醒我应该要慢慢停下脚步,这是物质层面的局限,也是自我认知的局限,但却不是我,真正的创造力和生命潜能与年龄无关,这并非就是“我”的全部可能。
07
当“我”不再认同个体只是当下的所知、所感、所想时,自我意识将超越时空,抵达心灵的核心,那个自性所在的地方,那个被更大的可能、更大的存有所引领和拥抱的心灵世界,那条被荣格和走在这条路上的先行者唤做“英雄之旅”的自性化之路,就此开启。
最后,一首来自鲁米的诗歌,邀请你我的“自我”抵达“自性”——
你不是你的身体,你是你的视野。
当你看到这灵魂,你就自由于你的身体。
一个人便是一双眼,其余的只是血肉之躯。
无论你的眼睛看到什么,你便是它。
You are not your body,you are the eye.
When you see the spirit,
You are free of the body.
A human being is an eye
and the rest is just flesh and bones.
Whatever your eye sees,you are that.
闭上你的双眼,
这样你的心就会变成你的眼睛。
用这样的视野去看另一个世界,
如果你能远离自我认同的需要,
你所做的一切,
从上到下,都将被认同。
Shut your eyes ,so the heart may become your eye.And with that visionLook upon another worldIf you can step away from your need and self-appraval
All that you do,top to bottom.will be approved.当停止自我欣赏,
让心灵之眼打开你对广阔世界的视野时,
你所做的一切将变得美妙绝伦。
When you stop admiring yourself
and let the eyes of the heart
open your vision to vast other worlds
then all you do,will become admirable.
进入我的眼睛,
透过它们看着我,
因为我已经选择了一个
远远超过肉眼可见的家园。
Come into my eyes,
and look at me through them,
for I have chosen a home
far beyond what eyes can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