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路似乎没有尽头 | 心理咨询师谈「职业倦怠」
作者:陈曦
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Club(ID:gh_b07f5b9d791c)
我天天赶路却没有目标,
从不想停下来歇一歇脚,
我的路似乎没有尽头。
终于发现我只是在转圈,
于是对旅行感到厌倦。
我生命的转折就在那时候。
现在我犹豫地走向目标,
因为在每条路上,我知道,
都站着死神并向我招手。
-- 赫尔曼·黑塞
提笔想写些跟工作和职场倦怠相关的内容,一时间有很多回忆涌上来:
12年前,我在心理系研究生入学面试的考试题目,是朗读英文文献并翻译成中文。当时有个单词“burnout”,我翻译成了“燃尽”。当时还在想,这是一篇讲performance(绩效表现)、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文章,burnout,是要把什么烧干抹净呢?
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工作,也曾经历高强度工作和一些时候的工作边界不清晰,也体会过工作内容中不少的极端高压冲突沟通。在不同的工作时期里,一些时候也切实感受到了一些“烧干抹净”的感觉。在一些时刻有过这样的意象,好似自己被捆绑在一个车轮外,车轮滚滚向前,自己一遍遍被碾过,无休无止。
当回归到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中后,我时常接到来自职场的来访者,大家眼中时常带着疲惫的神态,想来寻找一些答案:
为什么我每天想到工作很痛苦,是我的问题吗?是我太脆弱了吗?
一年前的我对于工作有很大的热情,从不觉得累,我也有好多的成长和收获,但现在我怎么就提不起精神呢?我该怎么才能调整回之前的状态?
现在的工作让我很痛苦,我像行尸走肉一样,感觉我在消磨自己,我该辞职吗?辞职后会好吗?
我很想离开,无论是这里做的事情、这里的人,都让我很厌烦了,但现在的经济形势,我也不知道能去哪里?我该怎么办?
今天想整理下自己关于burnout(职业倦怠)的一些想法和观察,希望给对于正处在这样阶段的朋友们多一点理解视角:
01
职业倦怠是怎么回事?
抛开“职业”二字,倦怠描述的是一种情绪疲劳和衰竭的状态,尤其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努力后会出现。职业倦怠会发生在所有的职业中,不同年龄、身份和背景的人也会不同程度出现职业倦怠。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会至少经历一次这种倦怠。
一般而言,研究中认为职业倦怠有这样3种核心表现:
情感衰竭(Exhaustion):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去人格化(Cynicism):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甚至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Inefficacy):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
要注意的是,不同个体在不同维度上表现程度不一。除了上述研究中所表述的表现,我们日常中时常感受到的如下体验,也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总是疲惫,无法积极投入此前关心的事情中;对当前工作内容和人际感到厌倦、想要远离;对工作和人际感到麻木、冷漠等;工作日早上很难起床,晚上很难入睡;想到工作会有悲伤绝望、甚至哭泣等。
职业倦怠的危害,并不仅仅存在于工作中。当倦怠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像野火一样,蔓延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是:
对于身体健康有诸多负面影响,例如情绪压力下的睡眠问题、皮肤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低落的情绪和疲惫的状态会蔓延到个人生活中,日常休闲放松只想躺着,无法有机会去从事一些更具健康意义的事情;
长时间的压抑状态会对于大脑认知功能产生影响,长时间会引起健忘、思维迟缓等变化;
长时间压抑、甚至焦虑的情况,也会引发易激惹的状况,对于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等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02
是什么造成了职业倦怠呢?
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元的。在咨询中,我们发现,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中包含了工作内容及其反馈、工作中的人际环境、以及个人特质等不同方面。以下是对于我所了解的相关因素的一些罗列,也欢迎大家的补充:
工作内容方面:
长时间工作量太大、工作时长过长、或工作中压力场景过多等;
对于工作没有掌控感,如对工作内容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执行上级安排,个人能动性被压制等;
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奖励和回馈,包括金钱物质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回馈;
工作价值或企业文化与个人价值观有偏差,无法认同工作价值,或感知不到工作价值感召等。
工作中的人际环境:
过去强调竞争的环境,工作中较多敌对或疏离的关系,缺乏支持性的关系;
有被不公平对待的情况,如感知到被“甩锅”、被诋毁等;
人际环境或企业文化中缺乏对人和关系的理解与支持,过度仅强调工作表现等。
个人特质方面:
在工作责任边界模糊的情况下,责任感越高的个体,职业倦怠越高发;
对个人有较高自我要求、自我接纳程度较低;
对于复杂人际关系处理缺乏经验,尤其是处理与权威的关系、与竞争对象的关系方面相对较陌生;
需要留意的是,每个个体都是非常不同的,每个人产生倦怠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或许程度不同,也或许是叠加的因素不同。花时间去探索到自己倦怠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在当今社会中,职业倦怠的情况越发多起来呢?
过度加班和内卷的文化,高强度的工作对于体力和精力及情绪造成了损耗,但又无法通过工作生活平衡来获得所需的休息和充电;
经济下行情况下的无力感,同样的工作无法带来与以往同样的收益,使得人们对于工作的掌控感被削弱,且时常面临更多的负面反馈;
过度追求成效的文化,对于成长和进步的过度鼓吹,让人们更多关注个人技能和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对于自我照料和整体幸福感的关注;
社交网络中的浮华内容加剧了人们对于目标的理想化期待,更多人被“年薪百万人人中产的精致生活”所熏陶,对于自身工作生活也有理想化的期待,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增加,也加剧了对于工作和生活回馈的撕裂感。
03
如何缓解职业倦怠呢?
正如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是多元的,缓解职业倦怠也有多种方式。找到令自己倦怠的具体因素是哪些,然后针对性地获得改善,是有效的方法。
在《倦怠心理学》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个“浴缸理论”,对于缓解职业倦怠来说或有一些共通的参考。作者认为:
每个人的能动性代表了我们的主要活力,如同浴缸中的水,只有水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才能支撑着我们可以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水耗竭了,将无法支撑我们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倦怠/耗竭了;
个体能动性的浴缸是动态的,在一定程度上,有进水管补给、有出水管流失,这个流动带来了活力:
出水管是 1 个,是过多的要求和期待。比如繁重的工作任务、超负荷催缴的账单、各种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或苛刻的自我要求等,会促进个人能动性的过速流失;
进水管有3个,感知结果、获得支持、自我关怀。在不同程度不同场景中为个体能动性提供补给。
基于作者的「浴缸理论」具体说来,缓解职业倦怠的方法可以包括:
管理要求和期待:将其维持在一个合理、公允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过度的工作和经济负荷、他人以及自己对自我的过度要求和苛责;
增强对于结果的感知力:这可能对于当前一些工作来说有些困难,但有意识地去求证和探索工作的反馈、工作成果与具体工作过程的关联情况,增强自己对于工作的掌控感,对于缓解倦怠有一定帮助;
让自己获得更多支持:无论是物质、精神、制度上的支持,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精神上的、关系上的支持作用也是极其强大的;
加强自我关怀:无论是现实中为自己做一些自我照料的事情,比如放个假、发个呆,还是心理层面的对自己多些慈爱、宽容和同情。
04
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什么帮助
先说心理咨询师做不到什么吧: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帮助来访者快速恢复往常的工作活力;在一般情况下,咨询师也无法帮来访者决定是否该离职、或者更换一个岗位。
心理咨询师可以做什么:
如上述「浴缸理论」介绍的那样,职业倦怠的的成因和改善方法有很多,但现实情况远比文字介绍复杂很多。心理咨询可以从以下方面提供帮助:
首先,咨询师可以帮你一起梳理和探索引起你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哪些。
正如上面谈到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多样,很多时候,这些影响因素并非那么显而易见,一些因素是工作表层的,也有一些深层的心理因素。
以工作量负荷为例,一些场景中,似乎过量的工作是无法拒绝、不允许被拒绝的,不同语境下可能分别与自我价值、他人评价、他人关系等有关;以自我苛责为例,同样水平的自我要求,可能一些人的内心动力是“我必须是一个卓越和优秀的人才可以,我必须努力”,也有一些人的内心动力是“我要努力保证自己不是最差的,我要努力”,也都提示着不同的成因。
另外,咨询师可以陪伴你共同去经历调适的过程。
调适的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一些时候可能会遇到挫败,如何去理解这些结果、如何去接受这些挫败和新的变化,咨询师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支持者。
其中,无论是职业倦怠,还是更广义上的倦怠状态中,自我照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时常被忽视的话题。而心理咨询的很重要功能,是促进你的自我照料。咨询师会鼓励你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帮助你熟悉和内化自我照料意识;也会与你一起探索适合与你的自我照料方式方法。
最后,将职场问题作为入口,更全面地探索和了解自己。
职场是一个复杂的场,它融合了非常多因素。包含了与生存相关的元素,充斥着这些词汇“工资”“钱”“收入”“生计”;也包含着与自我价值相关的元素,承载了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等;另外,职场中的人际关系也很多元,上下属关系、平级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很多时候是多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的。职场中的感受和行为,也能体现出我们在面对生存、自我价值、他人关系上的不同特质与模式。
如果你对于自己的自我存在、自我价值、自己的关系模式感到好奇,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职场话题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在更多了解自己之后,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职业和人生选择。
写在最后:
真正实现状态上的变化,远比上面这些写的复杂和困难。当我们还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之前,先允许自己去谈论它,看到和允许自己处在倦怠和耗竭的状态。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
虽然这里写的很多都是“职业倦怠”,但实际上“倦怠”或“耗竭”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当你感受到了耗竭的状况,保持对于自己的好奇,去感受和探索这些“倦怠”的动力,对于自我了解和成长大有裨益。
祝愿大家可以从这场耗竭中生还,也祝愿可以从耗竭中增加更多自我了解、自我关怀,也算不枉一场burnout。不枉曾经一场激烈的燃烧。
作者简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我们Club(ID:gh_b07f5b9d791c),与内心对话,和他人联结。
原作者名: 陈曦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我们Club(ID:gh_b07f5b9d791c)
原文标题 我的路似乎没有尽头 | 心理咨询师谈「职业倦怠」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