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适合参加心理团体吗?本文帮你认识、评估你的需要
这两年有一高一低两个数据,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是年年下滑的生育数字,2022年的新出生人口约为950万,约为2016年数字的一半;另一个是因疫情等因素升高,于今年创纪录的青年人(16-24岁)失业率(20.4%)。
与上述两者相关,有一个数据不容我们忽视,就是《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几乎可以这么说,每1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抑郁症患者。
这些数据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确实疲劳,尤其年轻人通过他们在结婚生育的躺平行动,以一种无奈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疲劳感。
面对生活,想求助的人不少,但很多人不是不想求助,而是不知该如何求助。
然而,我观察到近两、三年,随着心理科普的线上、线下平台与自媒体的兴起,加上年轻人更加不会对求助心理咨询师和问诊有“污名化”的包袱,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求助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心理团体”的帮助。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心理团体”,希望能让正处于心理困境,不知如何找到解决之道的读者,借由认识心理团体,找到一条求生之路。
01
心理团体卖的是什么“药”?
谈到心理团体,首先我们要和一些经常被人混淆的群体加以区分。简单说,心理团体和“心理课”、“企业教练”与“一对一心理咨询”具有不同的内涵。
1、心理团体不同于“心理课”
顾名思义,心理课是“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个人通过学习以得到知性上的成长。课程的参与者叫“学生”,而授课的是“老师”,双方是师生关系,双方的关系是单向的,是不对等的,学生们基本都面向一位老师,单方面的吸收老师教授的内容。
心理团体注重的是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每个人通过互动获得心理方面的自我认识,在互动中获得关于自我的与关系方面的成长。当中不存在一位授课老师,只有一位促进大家更好地交流的带领者。
因此,心理团体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都是为彼此带来改变的关键人物。
2、心理团体不同于“企业教练”
企业教练有时也会以团体的形式展开,但企业教练的作用跟心理团体不尽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目的,企业教练是为企业服务,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激励员工的工作状态,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效果。
比如越来越不受年轻工作者欢迎的“团建活动”就是如此,这种活动无论过程有趣与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发挥工作效率,这并不能真正打动员工的心,有时甚至还会引起员工的抵触心理。
但心理团体不是为特定企业服务,不是为特定人士服务。心理团体是参与者自愿参加,是参与者自己想要通过团体互动处理特定心理问题、生活困境的自发活动。
3、心理团体不同于“心理咨询”
心理团体和一对一的咨询有共通之处,双方都企图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关系,让他们能在关系中分享自己的想法、情感与人生经验,从而促进心理成长和改善心理健康。换言之,心理团体或咨询,其核心都是为了让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而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自我完善。
差别在于,在心理团体中,参与者是透过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和交流来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盲点,学习如何与人互动,了解何谓健康的人际关系,又该如何开展健康的人际关系,跳脱不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团体因为其参与者的数量和互动方式,可以提供某些一对一咨询无法实现的场景,比如“家族治疗”可以通过参与者进行家庭成员的角色扮演,使参与者从中得到启发,看见个人自身家庭结构的问题。
那么心理团体和一对一咨询可以同时进行吗?按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中的观点,只要咨询师判断参与者的情况合适,心理团体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可以兼容,进而发挥更大的效果。
02
我适合参加心理团体吗?
如果你也对心理团体有些心动,我想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自我提问”,供你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参加心理团体:
●正面的自我提问:
第一、你是否愿意和他人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第二、你是否愿意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第三、你是否愿意拨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稳定出席至少一个系列的心理团体?
●负面的自我提问:
第一、你是否愿意在团体中诉说自己的人生体验,暴露自己的隐私?
第二、你是否能接受参与者之间发生冲突?
第三、你能否接受带领者看重团体的发展,胜过看重你个人?
第四、你认为当前的你是否能够适应群体对话的氛围与方式?
如果上面七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是的,我愿意!”,那么你挺适合参加心理团体。如果你不符合,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只能说心理团体可能不是最能为你提供帮助的方式。但你还是可以寻求其他方式来找到自己人生的解答,毕竟最好的方式,往往是适合自己的方式。
不过,我要补充一点:一般心理团体都有“入组访谈”。
亦即团体带领者会在团体前通过一对一的面谈,确认想加入的人是否适合入组。所以也不是你想加入,就能加入。
比如今天一个关于“了解自己为何忧伤”的团体,一个人在访谈时表示他加入的初衷是“交朋友”,那他大概率会被带领者拒绝。但这不是对这个人的否定,而是因为这个团体不对应这个人的需要。
此外,每个心理团体都遵守基本伦理和规章。所以违反伦理和规章的参与者,有可能被“请出”团体。这部分还要请有兴趣参加团体的人,在参与前仔细阅读和了解该团体的说明。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入组访谈时好好跟带领者谈一谈。
03
结语:在关系中实现自我
除了严格意义的心理团体,有些线上与线下与心理、情感、社交相关的平台,都推出了结合部分心理团体作用的团体活动。
比如招募一群人一起露营,然后中间有一个环节,心理咨询师带领大家通过卡牌来认识自己。我还看过有些桌游活动,主办方也安排了咨询师带领大家通过桌游彼此互动,学习感情交流。
无论是严格意义或借用部分心理团体结构的社团活动,其背后都指出我们内心的需要,就是“真的没有人完全想要活得孤独”。有时我们选择孤独,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孤独,而是比起其他的选择,一个人的代价比较小。
然而,心理团体或相关活动,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能够从“一个人算了!”的无助感中走出来,进而自我觉察、澄清问题,并获得支持与温暖。
也许你已经迷茫一段时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或是面对生活的重担,对结婚、生子等人生事务不抱希望。过去你也曾求助亲友,但得到的更多是无用的指责或缺乏共情的回应。那么,建议你不妨试试心理团体,或者与心理团体有关的活动。给自己一个机会,再次尝试从人与人的连结中得到救赎。
p.s. 如果你想了解心理团体的运作,可以参考Bilibili上搜寻欧文.亚隆的心理团体录影,或阅读塔特(Christie Tate)的著作:《被治愈的时间》(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