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不生娃活到232岁,你想要她的人生吗?
Mona | 作者
笛子、Keane | 编辑
《重启人生》| 图源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你最想改变什么?
拿我来说,最近忙着照顾生病的家人,生活经常鸡飞狗跳,身心俱疲。
我会感慨:
“下辈子投胎,真希望能做一个顶级白富美,有花不完的家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再不济,能重新选择那条曾被自己抛弃的路也好啊,或许就能改变现在讨厌的生活。”
但,如果真的能让你我重启一次人生,结局会比现在更好吗?
今年新出的口碑炸裂的日剧《重启人生》,就讲述了人类重生的奇幻故事。
你很难想象,这部剧几乎没有男性角色。
女主重生了5次,一共活了232岁,甚至从未想过要结婚生子,也从来没人催婚,结局看哭……
豆瓣12多万人,打出了9.4的高分。
更神奇的是,女主虽然觉得自己是同学中最“废柴”的一个。
但每次重生都没有逆天改命,比如买买彩票股票、暴富暴美、人生开挂等等。
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和前世差不多的平凡生活。
为什么呢?
我不禁思考:
人这辈子要有多幸福,下辈子才会愿意选择几乎重复的人生?
没有超能力的我们,又该如何在现实中“重启人生”?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
01
“如果当初不……或许会更好”
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想
想到还有很多朋友没看过剧,我先简单介绍下这部剧的奇幻剧情设定。
麻美是一名基层公务员,33岁,未婚,和父母一起住。
和很多普通人一样,生活几乎一成不变。
作为一名窗口办事柜员,工作经常挨骂。
有的大爷会骂麻美“偷纳税人钱”;有同事会被人抓着胸口扯烂衣服;连买一支铅笔都要领导层层审批。
午饭就是和饭搭子吃点快餐,吐槽吐槽无意义的工作。
不过麻美即便没男人没小孩,家人也从来不催婚,而且经济自由,麻美的日常娱乐,就是和发小定期聚聚餐,生活也算平凡幸福。
可忽然有一天,麻美车祸去世。
到了阴间服务台,服务员告知她:
要么转世投胎成为一只大食蚁兽,要么人生重来一遍,积累阴德就有机会投胎做人。
麻美不想当食蚁兽,她还是想做人。
按照这种死亡规则,麻美先后有了5次重启人生的机会。
每一轮重生,她都希望比上一轮过得更好,以积累更多的阴德。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
即: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尤其是消极事件),想象原来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结果。
而如果你经常认为,假设结果会比实际结果更好,就属于其中的“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相信重来一定比现在更好,这种思维幻想得很美好。
可一旦付诸现实,其实不堪一击。
就像剧中的麻美,在原本的人生中,学习很一般。
重启第4轮人生后,麻美萌生了想要超越年级第一的学霸真里的想法。
可当她铆着劲儿学习,终于考到了年级第一。
下一秒,她忽然发现一个非常遗憾的现实——
眼看着两个好友玩得很开心,她却完全融入不进去了。
要知道,她们是麻美第1轮人生中,从小玩到大的死党啊。
三个人在小学时,会一起组成“电视剧社”,也会交换贴纸;
在中学时,会模仿熊谷美容学院的流行的姿势一起拍大头贴;
工作后,每个月会约两次饭。无论谁过生日,都会一起庆祝。
但是,经历第4轮人生的麻美为了考第一,根本没时间休息和娱乐,更没时间交朋友,失去了她最为珍视的友情。
从麻美的这次经历,我们可以看出:
上行反事实思维,有时不过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一厢情愿。
你选择了 A 选项,就会失去 B 选项的可能性。
而其他选项带来的可能性,或许有意外收获,但也可能有意外损失。
正如《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书中认为的,人即便“永生”,也永远无法避免“错失”。
“你会在特定的时间做出特定的选择,走出不可更改的人生轨迹,即使一切推倒重来,当时的其他选项也会变得不再一样,你过上的也是不同的永生。
结果是,错失依旧发生在你身上。”
02
不要被这种有毒思维
剥夺你幸福的能力
我发现,生活中很多人精神内耗的来源,就是这种上行反事实思维。
其实我们在遇到好事的时候,一般不会多想。
可一旦遇到消极事件,就会开始不断进行“我本可以”、“如果当初不”的思维反刍。
根据Roese等人的研究,上行反事实思维对人的影响好或坏,根本上取决于“机会原则”(opportunity principle)。
即:只有在情况可以改变,或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情况下,反思过去的情况才是有效的。
(1)情况可以改变的时候
此时,上行反事实思维可以起到因果推论的作用,帮助人进行未来的正确决策。
就像麻美因为有第一轮人生的经历,她才能在第二轮人生中,成功地阻止了自己的幼儿园老师和同学爸爸的婚外情,让老师不被开除,同学也不用被迫转校。
另外,麻美通过证明三田大金刚老师没有在地铁上猥亵女乘客,拯救了可能会被冤枉的老师,让他不用在妻子孕期时被开除。
这都是上行反事实思维的有益之处——
通过对成败的归因,精进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
(2)情况无法改变的时候
但如果既定的消极事件,是无法改变、无法弥补的情况,上行反事实思维就会让人痛苦。
影视剧中,麻美可以一次次复活重生。
但现实中的我们,可没有这种复活的机会。
比如父母一方因病离世,身为子女可能会觉得:“如果我当初在家陪伴,爸爸/妈妈就不会突然离世了”。
在这种后果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上行反事实思维会造成两种恶果:
一种是过度自责,一种是过度责怪他人。
a.内控者:自责
如果你属于内控型归因方式,即习惯将后果归因于自己,就会倾向于自责,产生内疚情绪。
内疚,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很难受的感觉。
一项2021年的纵向研究表明,在丧亲等无法改变的消极事件中,上行反事实思维确实引起了被试的悲伤、抑郁,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重启人生》之所以是一部喜剧,是因为女主无所不能,才意外创造了上行反事实思维的成功——
每次轮回都总结前一世的经验并改进,才能一轮比一轮过得好一些。
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常见的是:
“上行反事实思维——内疚——自我厌恶+低自尊”的恶性循环。
参考常见句式“如果……就好了”:
“如果考研之前多背背那两页大题,专业课多考30分我就过国家线了”
“如果当初没有去大城市发展,留在老家说不定已经儿女双全了”
“如果我妈当初没有嫁给我爸,她也不会过得这么苦这么累了”
这就是为什么,人一旦对上行反事实思维上瘾,就变得难以快乐,失去内心平静的幸福。
b.外控者:责怪他人
如果你是外控型归因方式,在上行反事实思维中,会容易变得责怪他人,从而恶化人际关系。
比如:“要是老师没有上课点我的名,我就不会出丑”。
一旦将他人作为消极事件的归因,过度反刍就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怨恨。
这种替罪羊的现象,就会让人际关系迅速恶化。
03
改变思维方式
你也能“重启人生”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控上行反事实思维,才能让它发挥最大价值,又不至于陷入消极情绪?
《重启人生》给出了答案。
a.无需苛责过去的自己,接纳自己的局限性
麻美的第1轮人生中,祖父因为慢性病迅速恶化而去世。麻美甚至来不及陪伴。
而在第2轮人生中,麻美虽尽力弥补这个遗憾,但也明白自己只能接受既定事实:
“我再怎么样也无法改变他的慢性病。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看他。”
而因为麻美的关心,她发现祖父吃了两种搭配在一起很危险的药,最终祖父的病竟然好转了。
不得不说,最好的重启人生,不过是在生活原有的基础上,让自己和周围人过得舒服一点。
因为生命就是一场不可逆的旅行,无论我们再怎么因为过去的“错失”懊悔、自责,终究很多事情已成事实。
无须苛责过去的自己,因为过去的自己有着年龄局限性。
也无须苛责过去的情境,因为过去有着过去的时代局限性。
接纳这些既定的局限性,是不沉溺于上行反事实思维的第一步。
b.重来一次,不一定比现在更好
上行反事实思维让人后悔,但下行反事实思维会让人庆幸。
下行假设会认为:实际结果会比假设结果更好。
在生活中,你可以多应用下行假设:
“如果当初没有去大城市,自己也不会有这么光鲜的工作履历”;
“幸好我勇敢地结束了那段关系,强行维持只会更痛苦”;
“要不是运气好,我恐怕不是擦伤,而是连命都没了”……
可以看到,下行反事实思维,本质是人对过往行为的积极肯定。
正如Kray等人得出的研究结论:
下行反事实思维,让我们认识到损失的积极后果,从而构建“消极事件”的正面意义。
c.用心活在当下,每天都在重启人生
当麻美被阴间服务员告知,当时是最后一轮人生时,能明显感觉到,麻美对待人生的态度不一样了。
第1轮重生,麻美觉得老家公务员的工作有点无聊;
第5轮重生,麻美已经尝试过药剂师、研究员、制片人、飞行员的其他可能性,反而觉得家乡的公务员工作很美好。
第1轮中,定期和朋友聚会,麻美觉得平平无奇;
第5轮中,经历过好友的飞机失事之后,麻美觉得,能和朋友们隔三差五见见面,聊聊天,吃吃饭,健康平安地过着日复一日的普通生活,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前4轮人生,她每次都英年早逝,最长一次也只活到39岁。
而最后一次重生,她回到老家和家人在一起,做一份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和几个闺蜜们快快乐乐地生活了一辈子,老了一起住进养老院,活到了98岁。
几个老奶奶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开怀大笑,那一幕让无数人泪目。
《重启人生》整部剧都在演绎反事实思维,最终却把人生的幸福根源落到了“事实思维”。
正如豆瓣网友 @月上无风而殇 的短评:
“重来一次,没有金手指,没有逆天改命,只是把简单的生活过好一点,把曾经的遗憾补回来,让自己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这才是生活的意义啊。”
04
写在最后
古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然人生无法重来,但只要我们去积极肯定生活中点滴美好,便不会沉溺于过去的错失。
我相信每一个有着反事实思维烦恼的人,都是善良且上进的人。
因为善良,所以要求自己一定不要做错,伤害别人;
因为上进,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吃一堑长一智。
但是我想跟你说,你今天所做的一切,一定是你尽了力的。
不要苛求事事完美,因为我们不能用神的能力去要求人。
最后,想用下行反事实思维和你分享一句话:
“如果不是我的努力,现在的美好又怎会存在”。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Eisma, M. C., Epstude, K., Schut, H. A., Stroebe, M. S., Simion, A., & Boelen, P. A. (2021). Upward and downward counterfactual thought after loss: a multiwave controlled longitudinal study. Behavior Therapy, 52(3), 577-593.
[2]高学德, 周爱保, 宿光平. 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以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为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4(4): 113-118.
[3]杨红升,黄希庭.(2000).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03),12-18.
责任编辑:婙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