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荣耀》戳穿残忍真相:你不必原谅伤害你的人
芒来小姐| 作者
Keane、笛子 | 编辑
这段时间,朋友圈被韩剧《黑暗荣耀2》刷屏了。
身边的人都在说,这部复仇剧实在看得太过瘾:
没有和解,没有原谅,所有恶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最触动我的,是剧中一条亲情线:东恩和妈妈的关系。
东恩高中时遭遇严重的校园霸凌,妈妈不但不保护她,还收钱出卖她,擅自给她签下自愿退学申请,然后连夜独自搬走。
这是东恩第一次被妈妈“抛弃”。
谋划多年后,东恩回来复仇。
霸凌者又找到东恩的妈妈,给了她一大笔钱,让她再次毁掉女儿的前程。她爽快地同意了。
东恩知道后,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没想到,妈妈竟然又和仇人站在一起,再次伤害她。
她哭着问妈妈:“你怎么可以再次抛弃我?”
但妈妈毫无悔意,狠狠拿起衣架砸破东恩的脸。
再后来,当妈妈发疯似的想烧死东恩,东恩说:
谢谢你,妈妈。谢谢你一点都没变
原来,东恩故意刺激妈妈,拍下了她纵火烧家的证据,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看得人拍手称快,也唏嘘不已。
其实,东恩很爱妈妈。
正因为这样,仇人才可以利用妈妈一次次伤害东恩。
然而,妈妈两次抛弃了她,还在她最柔软的心上反复插刀。
或许,东恩可以选择理解:妈妈精神有问题,她不是故意的。
但东恩的选择是:面对伤害你的人,你不必逼自己原谅。包括父母。
为每个曾经被伤害的人,狠狠出了一口气。
为什么?
因为一定程度的愤怒,是一个人活出自我的动力源。
而我们很多人都缺乏愤怒的能力。
即便被伤害,也不敢不原谅。
01
一句轻描淡写的“算了”,
背后是说不出口的“我很气”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原谅”,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回他:“那不是原谅,那叫算了。”
我自己也爱说“算了”,尤其是面对我妈。
小学某一天,我为了给她买生日礼物跑遍整条街,而她因为我回家迟了,把我精心挑选的礼物狠狠砸在地上。
年过30,每当想起这件事,我仍会对自己说:“算了,她不是有意的……”
与此同时,心里也会响起一阵愤怒的咆哮:
我也不想说“算了”,但还能怎么办?那可是我妈。
为什么我们有时很生气,却没办法坦率地表达出来?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害怕遭到惩罚。
想起自杀去世的硕士陶崇园的故事。
陶崇园的硕士导师仗势欺人,要学生站军姿、当司机、端茶倒水,还要每晚对自己说“爸我永远爱你”。
其他学生都离开了,只有陶崇园留了下来。他害怕离开老师,会失去出国读博的机会。
于是,他变得有求必应、乖巧温顺,努力把“愤怒”这种情绪自我阉割。
对惩罚的恐惧,剥夺了人的愤怒本能。
就像李松蔚说的:“现代理性教育常常告诉我们,当你被批评感到不高兴的时候,你不要生气,要去吸取其中对你有用的建议,才能进步。”
否则,你就会退步,被指责幼稚、自私、差劲。
陶崇园只要表达出一丁点反抗,导师就PUA他:“你做人的灵活性方面很有问题”。
结果,他的愤怒变成了自我攻击:
大家都觉得他尊师重道,其实他是把对导师的愤怒朝向自己,一再积怒,直至自己无法承受。
被阉割的愤怒,最终以“自杀”的形式,反噬到他自己身上。
这种反噬并不只发生在极端案件里,我身边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不敢对父母发脾气,转而对配偶孩子、同事下属发脾气。结果老婆要离婚、孩子不亲近、同事下属背地里讲坏话,人际关系很差。
或者习惯了压抑愤怒,变成一个没有情绪的人,在外受了气也不敢发作,回家越想越气,骂自己“没用”,自信心越来越低。
于是,这就变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常态:
明明不想“算了”,但因为害怕表达愤怒招来惩罚,被迫过上一种憋屈压抑、痛苦不堪的生活。
02
不要让愤怒,
变成你人生的加害者
我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想“算了”的?
很多年之后,当我再问我妈:“还记得你有一次生日,把我送你的生日礼物摔碎了吗?”
她连连否认。
我胸口绞成一团,感觉怒火烧得我整个人快爆炸了。
而这时,我竟然想扇自己一耳光。
回想起来,小时候每次对妈妈生气,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掐死妈妈”的画面,然后自责愧疚得不行,猛地打自己一下。
慢慢地,这种自我攻击变成了习惯,习惯到我几乎忘记了愤怒这种情绪。
原来,我对妈妈的愤怒,一直在伤害我自己。
德国首席情绪专家乌多.贝尔,在《情绪修复全书》中点明:
愤怒的意图是改变。当改变迷失明确方向,人的内心被一阵巨大的空虚包裹,愤怒就会指向自己。
来访者小明清楚地记得:他向喜欢的女孩告白,被拒绝后,女孩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还拉黑了他。
“那一下子,我很想拿把刀捅我自己。”
他从小被父母丢给老人养大,如同被抛弃过一次,女孩的拉黑,让他觉得自己再次被抛弃了。
这种被抛弃的痛苦其实是指向父母的。
然而,他不敢找父母算账,只敢把帐算在自己头上。
这种愤怒,是无法被一句轻飘飘的“算了”排解的,它需要被系统性地疗愈。
就像乌多.贝尔说的:无法好好处理愤怒,怒火有时会转换成其他情绪,其他情绪有时也会转换成愤怒。
最终,导致整个情绪处理系统紊乱掉,陷入抑郁、焦虑的困境。
压抑的愤怒不会凭空消失,它必须被看到,人才有机会治愈。
自体心理学派认为,一个人内心大量的积怒,其实来源于:坚信自己没有被看见、宠爱和接纳。
所以,他们总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用厚厚的茧把自己重重包裹起来,带着怨气去假意讨好。
或者,为了不被伤害,先变成加害者,把一件很小的事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此来折磨自己和别人。
对于这种境况,我做了一个总结:
我是我自己的“霸凌者”,一定要跟自己过不去。
如果我放过了自己,我还能找谁算账?
就像东恩面对伤害自己的母亲,留下痛苦的泪水:
为什么我过得这么惨?因为你是我人生第一个加害者。
03
好好生气,
和好好吃饭一样重要
当来访者小明反复在咨询中说“我能理解父母”时,我忍不住抢了话:
“不,你不能理解,你也不想理解,所以你来到了这里。”
或许是出于感同身受,我直白地点出他的症结:“你至今都无法原谅你父母,他们抛弃了你,而你始终没办法给他们一拳。”
小明的眉毛皱成“八”字,我以为他要骂我,没想到他笑了:“你的意思是我没有错,错的是我父母?”
他围绕着“父母的错”滔滔不绝了至少30分钟,控诉完,整个人都在发抖。
那是他第一次那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愤怒,对此他非常茫然无措。
因为他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压抑愤怒的状态了。
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想原谅父母,用不着再跟自己较劲,接下来要思考:
怎么应对愤怒这种陌生情绪?
他要应对的,不只是朝向父母的愤怒,还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愤怒:
被调侃时,气得涨红了脸,也只敢灰溜溜地讪笑;
被提无理要求时,心里憋着火,也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被数落时,脑子里反驳一万句,嘴上却说不出一句。
小明需要培养的,是一种名叫“好好生气”的能力。
“好好生气”,是我从心理学家玛莎.莱恩汉身上总结的技巧。
她18岁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经历了惨无人道的对待。她对父母很愤怒,这股愤怒驱使她发誓要靠自己走出困境。
她说:“我发誓绝不靠父母一丁点。当我痊愈后,我要他们为此感受不到一丁点自豪,因为那都是我自己的功劳。”
她真的做到了。不但凭自己走出精神病院,还读完博士,开创DBT辩证行为疗法,成为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
玛莎的精神科医生说:“你当时对父母的愤怒,非常有助于阻止你放弃生活。”
愤怒,有益于催发生命力。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性”和“攻击力”视为活着的两大动力,如果一个人不会攻击,不会伤害他人,他同时也不会好好生活。
一个具备攻击性的人,才能把原始本能转换为生命动力。
就像《黑暗荣耀2》中,东恩为了给所有受害者群体发声,让霸凌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在愤怒的驱使下,打工攒钱、考上教师、拿到编制,最终将霸凌者送进监狱。
愤怒转换为上进心,成为支撑她活下去的强大力量。
当然,这不是倡导大家像东恩一样,实施私人化复仇。
而是善用愤怒的攻击性驱力,在被欺辱时正确捍卫自己。
正如心理学家乔登.彼得森所言:
“如果你软弱,你就无法成为好人,也不可能成为好人,因为成为好人是需要实力的。一个能释放且控制攻击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平和的。”
04
如何习得“愤怒”的能力?
想让愤怒在背后“推”我们一把,首先要让它成型。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著作《灵魂的黑夜》中写道:“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任何一种关系作出很大贡献。”
而清楚明白地表达愤怒,需要用到“果断”这种DBT辩证行为技巧。
果断是指:清楚地表达你对当前情况的感受和看法,并且不指望别人能理解你。
比如:
“我现在很生气,我感到胸口有一团火”;
“我的双手在颤抖,我很想揍人”;
“我无法接受你这种说法,我仍然很愤怒”。
我在某次团体体验中,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一位老是说话不着调的人,冒犯了一位成员,他意识到之后,请求对方原谅。
但被冒犯的成员说:“不,我不想原谅你。”
其他成员很尴尬,纷纷劝他原谅,然而他坚持:“我不原谅。”
这位总是不着调的成员沉默了一整节课,之后,他的言行有明显的改善,说话也开始考虑别人的感受了。
简洁、果断、清楚地表达愤怒,不但能点燃我们自己,也能促进他人内省,对关系起到一个“净化杀毒”的作用。
让愤怒成型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拿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心理学家科胡特谈论“如何守卫自己”时,用“不含敌意的坚决”,来形容一个人怎么友善地坚守自己的立场。
比如:
“你的话让我感到被冒犯”;
“你的态度让我很生气”;
“我不能忍受自己被你这样说”。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心声,其实就是在给愤怒一个正确的宣泄口,让它自然地消解。
就像前面说的,愤怒的根源是不被看见、被宠爱、被接纳。
当我们能温和而坚定地捍卫边界,就会慢慢放松下来,感到强大而平和。
05
写在最后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脆弱,也强大。
灵魂如果没有被愤怒击垮,便不会被任何人或事拿捏。
就像东恩那句震撼灵魂的话:
“我已经遍体鳞伤,灵魂也破碎不堪,你还能拿我怎样?”
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愧。
允许自己愤怒,然后正确利用愤怒的力量,激活生命力。
如果你曾被狠狠伤害,当你不想原谅,就没有人可以逼你原谅。
这绝不是让你睚眦必报,或者被愤怒吞噬自我,而是善用愤怒的力量保护自己。
愿你能好好生气,正确捍卫自己,做一个敢于发怒的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