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的是什么?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家里的小学生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
"什么叫妇女?我为什么不过妇女节?为什么女人有女人的节日,而男人没有?"……
这些问题我一时半会有些难以回答,但又感觉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小女孩在尝试理解什么是女性,以及自己未来作为社会中女性的一员意味着什么。
拥有自己性别专属的节日,似乎意味着女性是更需要被特殊关照的群体,这与人类社会普遍的男权历史文化和两性社会角色期待有关。
女性的不容易,不仅仅是现实层面的,也是心理发展层面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身体生为女性我们就知道如何做为一名女性活着。
一个女孩从出生开始,终其一生都在理解与整合自己的女性身份。
女性的自我身份认同要经历四个阶段,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生。
不用那些裸露和抽象的精神分析词汇,我尝试用大白话梳理女性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描绘这一路艰辛的“旅程”。
01
母女融合
“女性都是好的,男性都是不好的。”
在初始阶段,女孩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
小女孩非常喜欢与妈妈亲近,想要像妈妈一样拥有一切与女性有关的美好特质:妈妈的长发、妈妈的乳房、妈妈的高跟鞋、妈妈的长裙、妈妈的口红……
这个阶段的女孩只跟女孩玩,“嫌弃”与男孩有关的一切。
我记得当女儿的兴趣班换了一位非常男性化的女老师时,她非常“反感”,甚至不喜欢这门课了。并不是因为她讨厌这位老师,而是这位女老师男性化的外表,严重扰乱了她还处于初始阶段、对女性认同的内心秩序。
在儿童对性别认知懵懂混沌的时候,分清男女的差别是一个孩子对自己性别认识的基础。
02
母女分离
“女性是不够好的,男性才是更强大的。”
随着女孩长大,她会开始看到母亲身上的局限。
母亲作为一名女性并没有那么强大,她很多时候需要依靠、迎合父亲,父亲才是那个真正强大和有力量的人。
因为感受到母亲的局限,女孩也会因此感觉自己作为和母亲同样的女性,并不能感受到足够多的自我价值和能力,会对母亲的不够强大感到埋怨——因为妈妈不够强大,所以自己无法成为更强大的女性。
03
走向父亲
当女孩发现父亲更有力量时,就会开始靠近父亲,通过与父亲亲近、被父亲关爱和认可,感受到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随后再从与父亲的关系,拓展到与其他男性的关系。
“与女性竞争,获得男性——靠近强大的男性,我才感觉到强大。”
有些令人上头的毒鸡汤常常强调女性的缺失,营造女性对另一半的依赖和渴求:
“女人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嫁个好男人”
“这样做可以让你的老公更爱你”
“女人就应该有女人的样子”
……
大部分懵懵懂懂开始恋爱、走进婚姻的女性,大多处于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女性也很容易找到“男权”气质的另一半,在关系中成为依附、忍耐、付出的女性。
很多女性就这样在亲密关系的依附和抱怨中走完了一生。
“与男性竞争,获得价值——成为男性那样的女性,我才感觉到强大。”
当女孩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地对男性感到失望,她们开始发现,仅仅通过靠近男性并不能真的获得价值与力量,于是转而开始让自己也具备那些她们所羡慕的男性特质。
比如硬朗的外表、压迫和掌控、争夺和攻击、对学业事业的拼搏、金钱和权力的追求等等,她们通过与男性竞争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她们认为展现出男性特质才更有优越感、更有价值,会对自己女性特质的流露感到软弱、羞耻,内心并不完全认同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04
整合阶段
当一个女性认同了母亲和父亲的特质,她开始整合这些特质与自我的关系。
女性从认为“只有女性才是好的”,到“像男性那样才是好的”,到最后认为“我这样的女性就是好的”,并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同时拥有很多复杂的特质,包容、温柔、坚定、破坏、争夺…… 无论什么特质她都接受,都能为自己感到自信和有力量。
女性不需要再贬低和抱怨男性,不需要为了获得某个品质标签而刻意塑造自己,不需要迎合男性的审美和喜好,也不需要与男性一较高下。
女性可以坚强,可以示弱,可以求助,可以有担当……
“我不要成为某一种女人,我也不要成为男人,我要成为我这样的女人。”
“我之所以优秀,之所以可爱,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我是个女的,我以我作为一个成熟健康的女人而骄傲”。
女人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女性不是由外在标准定义的,而是由每一个女性自己定义。
当一个人拥抱自身独一无二的女性经验,便可以酿就属于她的女性力量。
这就是女性的成长。
她们的外表可能千姿百态,但她们的内在都有着饱满的人格、独特的内涵、自信的光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