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初中辍学到读博,抑郁、双相患者看清真相也能逆袭
本文字数约:4330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从初中辍学到香港读博,她为何能逆袭?
02、了解逆袭的真正原因,更好引导孩子成才
01
从初中辍学到香港读博,她为何能逆袭?
最近,网上有一段“人生时间线”火了。
网友“小小”出生河北农村,初中辍学后进入社会,端过盘子、进过厂、摆过地摊,但她不断通过自考提升学历,如今30岁的她在香港读博。
在社交平台上,小小分享了自己就职和求学的经历,引发关注
我看到这个励志报道时,第一反应是我经常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对青少年患者们说的:
就算起点低,或者暂时“落后”了几年,真的不用灰心;甚至还能坏事变好事,增强逆商(AQ),实现弯道超车,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
而且,上面报道中的主人公“小小”不仅辍学,她跟很多患病青少年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也遭受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小小,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她还不记事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婚了,母亲哪怕知道她在哪里,也一直对她不闻不问。爸爸带着她去北京打工,生活非常拮据,吃不饱穿不暖。
她长到7、8岁,父亲再婚,继母对她很苛刻,不但语言暴力,还烧掉她的奖状、把她的作业本丢在地上。她的父亲看在眼里,但并不觉得有什么,没有意识关心她的感受。
“小小”在学校里成绩不错,她也喜欢读书。但因为家里穷,上到初一,家里就让她辍学打工了。一个13岁的女孩从此离开家里,外出打工,没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可想而知她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嘲讽和白眼。
这些坎坷经历会在无形中对“小小”造成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到了16岁,她父亲突然因车祸去世,这又是一记重重的打击。
所以其实严格来说,“小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她说自己一直到20多岁了仍然很自卑,觉得自己孤身一人,没有家庭的庇佑,而且对自己的身高特别在意,即使和老公在家或爬山,也要穿鞋底很高很高的鞋。
她心里还总有暗暗的阴影,觉得自己很“奇怪”,甚至觉得自己像一只过街老鼠,身边的人都盯着自己,觉得自己另类。直到读研究生,她才慢慢摆脱了部分阴影和自卑。
直到现在,“小小”认为自己还是有处理不好的情绪问题,比如看到亲戚发来生母的照片时会哭,每次提到父亲时,也想哭。
可是,经历了那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她为什么没有罹患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这很有可能来源于一直对她好的父亲,虽然父亲不懂得理解她的感受,但从没有大声对她说过一句话,更没有打过她,心里也会记着女儿的生日。
而且,在“小小”考上研究生和博士之前的人生历程里,她不断在努力地解决生存、温饱的问题,几乎没有闲暇顾及情感上、精神上的需求。
再加上她遭受了很多心理创伤,那时候她的情感可以说是有点麻木的,比如她从得知父亲去世一直到父亲下葬都没有哭,这种反常行为的背后意味着当时的她处于情感麻木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是遭受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自我保护,表面则表现为抗压能力特别强。
但她成功考研后,生存的难题基本解决了,生活安定了很多,还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她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反应逐渐恢复了,想起以前过往的经历,尤其是父亲、生母,她会哭。
而且,自从她14岁出外打工后,与原生家庭的联系就很少了,父亲去世后,更是断了连接。她自己能意识到,父亲和继母组成的家庭对自己带来心理伤害了,所以在客观上,她甚至有点庆幸这种被动带来的“切割”,她不会再受到原生家庭带来的新伤害了。
“小小”还有一个精神支柱是“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她小时候在北京读农民工子弟学校,成绩不错,好胜心强,经常要做第一个举手写完答案的人。老师们对她很关注,她也很有成就感。
极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小小”深刻地意识到知识、读书的重要性,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其实有很高的期待,无奈当时现实中还难以实现。
所以当她通过网友得知有成人自考这条路的时候,一度处于迷茫和混沌中的她,立刻以此为目标,除了上班之外就是学习,后续的人生也从此被扭转。
她在不断学习、提升认知层次和学历的过程中,感受身边同学、老师对她的关怀中,她逐渐变得更自信,部分创伤也被疗愈了。
02
了解逆袭的真正原因,更好引导孩子成才
“小小”的经历很励志,但我们不能光看到别人的励志和逆袭,还要从中有所收获。对于为人父母者,尤其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父母,希望你们可以根据“小小”的真实故事思考以下启发,更好地引导孩子心身健康地长大,成人成才。
第一,仍然是我在开头说过的那一点:即使因为一些原因,孩子的学业对比同龄人落后了不少,也无需过分焦虑、悲观;后续努力赶上、甚至弯道超车完全有可能。
有些青少年罹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因病休学,甚至可能辍学;
有些孩子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但未塑造出良好的学习状态,虚度光阴,荒废了学业;
还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无法继续求学;还有些青少年可能在求学阶段沾染了不良嗜好,比如滥用处方药、赌博,甚至是吸毒等等,最终放弃学业。
无论是什么原因,即使孩子耽误了好几年,学历起点较低,但这不代表一辈子的落后。像“小小”那样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参加成人自考,是很好的逆袭道路。
如果孩子愿意,甚至可以像我们接诊过的患者皓轩那样,脱离了学校5年后重新决定参加高考,他备考了大概半年,考上了大学。
我们之前还分析过一个新闻热点,出身山东农村的宋远升15岁辍学当矿工,最后他意识到知识更能改变他的命运,选择回校读书,现在成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
而且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学习资料和知识可在网上搜索,很多博主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质量优良的网课资源。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选择补习班、家教老师。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要具备时间思维,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待求学经历。我们“耽误”的这几年其实只占我们一生中的一小部分。
就算考上大学、研究生后,或者步入社会找工作时,自己的年龄比身边人大几年,也不用过于担心。我们经过几年的磨砺,心智有可能更加成熟,阅历更加丰富,逆商更高,这都能帮助我们脱颖而出,“大器晚成”,在职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父母不要盲目拿自己的孩子和“小小”对比,更不能因此给孩子施加压力,指责孩子。
很多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他们休学或者辍学后,在家里沉迷打游戏、玩手机,依赖父母,甚至长期啃老,不愿走出心理舒适区。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当然是焦虑的。如果他们不理解孩子形成问题的心理根源的话,也容易对孩子感到不满。
他们看到上面“小小”的励志故事后,可能恨不得马上拿给孩子看,希望孩子能够向她学习。父母甚至可能忍不住抱怨孩子,“你看人家,条件那么艰苦,遇到那么多挫折,她都能考到博士!你为什么连回学校读书都做不到?”
希望父母们千万不要这么干,否则可能会恶化亲子关系,孩子的病情或问题更加严重!
上面提及了,为什么“小小”经过那么多苦难,也没有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因为她出身贫苦,在考上研究生以前,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是解决生存和吃饭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是较小的,哪怕经历大量挫折,也不容易形成太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抗压能力比较强。“小小”每天要愁吃愁喝,还要达到自考成功的目标,根本没有过多精力顾及其它。
但很多青少年跟“小小”的成长经历有巨大差别。他们一出生就吃得饱、穿得暖,甚至物质过剩。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类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诉诸于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换言之,现在不愁吃穿的青少年更加在意的是精神需求,而且精神需求非常强烈,非常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如果无法满足,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风险骤增。
所以,父母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指责孩子“玻璃心”、“抗压能力差”,而要看到他们成长的背景。
在孩子的主要叠加性心理创伤未得以修复之前,他们内心痛苦、迷茫,通过打游戏、玩手机来逃避现实,缓解压力,这是正常的。父母要先对孩子目前的状态给予理解,改善亲子关系,再引导孩子逐渐跳出舒适圈。
第三,父母要有意识地避免让孩子在学习上形成心理创伤,进而形成学习障碍;如果孩子已经有学习障碍的话,父母更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状态。
很多网友非常羡慕“小小”的学习能力,不光小时候成绩好,长大了辍学那么多年了,结果说自考就自考,还一路考到博士,真是学霸,天生是学习的料!
说“小小”是学霸,我认同。但说她天生是学习的料,我就不认可了。“小小”之所以能高效学习,主要是她没有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明显的心理创伤,没有学习障碍;不但如此,她还非常热爱学习,心里有明确的目标。
而她没有出现学习障碍,这里面有她父亲和继母无意中的“功劳”。
父亲和继母对她的学习成绩没有任何期待,甚至觉得早点打工更重要,不用读那么多书,她从来就没有感受到父母在学习上带给她的压力,也不会因此而焦虑。继母烧掉她的奖状,把她的作业本丢在地上,她心里愤懑,反而会更加珍惜学习带来的荣誉,更想证明自己。
相比之下,有的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容易因为学习而批评、指责孩子,施加压力,这反而容易破坏孩子本来对学习的兴趣,更容易出现一学习就分神、焦虑、抵触的学习障碍表现。
当然,我们不是让广大父母不要对孩子学习上有期待、对孩子放养,而是希望父母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别在无意中让孩子在学习情境、学习行为中形成了心理创伤,出现学习障碍,要尽量让孩子在情绪平静、甚至是愉悦时学习。
父母还可以想办法调动起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立志,而且是立长志。要让孩子像“小小”一样,心里有渴望达到的目标,并愿意为付出努力,变得更自律。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学习障碍,比如休学、经常请假,一看书就烦躁、焦虑、抵触学习的话,父母要想办法帮助孩子缓解学习障碍,才更有可能成功复学。
第四,无论孩子是否决定提升学历,父母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不断提升认知层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层次买单。很多人没有意识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而是困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中,就像“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前进,只好原地踏步。
而“小小”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其认知层次不断提升,甚至帮助她重建了更加积极的三观,为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当然,提升学历不是提升认知层次的唯一途径。孩子如果暂时不想提升学历,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多阅读、多走出社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带着谦卑和理性多思考、感悟,从而提升自己认知层次。
如果孩子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待周遭的事物,心态自然更加坦然、淡定,过去很多纠结、耿耿于怀的事也能烟消云散,有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也不知不觉被疗愈了。
当然,父母最好自己也做个好榜样,主动地学习,与时俱进,尤其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父母先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
希望每次网上出现励志故事时,父母要深入思考别人成功“逆袭”的真正原因,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打鸡血”。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收获一番成就,活出价值,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必不可少,父母需要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