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温柔的人,难在哪里?
软
前两天,音乐声打扰了我的睡眠。我听见书房的HOMEPOD MINI传来音乐声。我大致猜到原因,伸手摸了摸床头柜,拿出手机把音乐声关闭。
没过五分钟,音乐声再次响起,音量还不断增大。我立刻跳下床,走到书房。只见我的猫在书桌上,好奇的嗅闻HOMEPOD MINI,我把它从桌上赶下来,关掉HOMEPOD MINI,并且不放心地把插头拔了,以免后患。
我看着桌面上的猫脚印,心想这放肆的小玩意儿到底把主人当什么了。好吧!我想它知道我这个主人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时我想到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估计他们也跟我一样,喜爱与讨厌着他们的孩子,理性知道他们应该尽点监护人的责任,无奈情感上不允许。
这让我想起我的工作,咨询师在咨询中,很多时候需要对来谈者表达的内容进行思考,但思考只是过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对来谈者的感受来完成。
感受是人与人的,思考则更多是人与物的。咨询师在咨询中要是太关注思考,很容易遗忘咨询是在「与人对话」,导致忘了来谈者的存在。
就像当我们把焦点放在一个人的问题上,我们就很容易关注于问题,忘了提问题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钜细靡遗的科普文章,传播的效力,深入人心的效果达不到某些饱含情感、简单但易于使人共鸣的软文。
实则那些软文并不「软」,而是温柔。这种温柔是一种对于他人心灵的承接,而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水晶,需要一个温柔的垫子才能避免在与其接触时,一个不小心把对方的心灵给敲碎。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分得清「软」和「温柔」的差异,导致某些人习惯当好好先生、好好女士,他们对别人的要求总是言听计从,并且很难抗拒他人的情感勒索,尤其害怕对方显露出负面情绪,或是对自己表达不满与抱怨。
好好先生和好好女士,他们更像是软骨头,就像每个人都能把他们弯来折去,要他们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软不等于温柔,温柔才是我们追求的,因为温柔可以很坚强,可以很坚定,得以保护自己,同时坚守自己的原则与界线。
前提
温柔,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像前面说的「垫子」,具有一种吸纳冲击并给予他人保护的作用。这种吸纳可以说是一种「接纳」,但接纳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这里又牵涉「条件」的意涵,多数情况,人们将条件视为一种与「物质利益」相关的筹码。条件就是拿来谈判的,是拿来换取个人最大利益的说词。
从逻辑的角度,条件比较接近「前提」的概念。
举个例子,今天你想要买最新款的手机,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钱。这个前提就是你买手机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你买不了手机。
当然,有些事情可以同时有多个条件,或者有多个条件需要满足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超出物质利益,甚至不能简单用利益来概括。
比如我们渴望爱与被爱,实现这一点的条件是我们需要找个能够去爱,并且有可能爱我们的对象。假使我们不愿踏出这一步,我们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与人接触,那么我们就无法实践我们的目标,因为我们不愿完成目标的条件。
有些条件是硬性的,像是征兵的体格要求,身高少于标准一公分就不行。
这样看来,我们做人所坚持的某些条件,便是所谓的「原则」。
一个人可以温柔,但他同时可以坚守原则,这两者并不矛盾。温柔的人,不等于没有原则的人,就像我们都可以待人很友善,但如果对方因为我们的友善而试图伤害我们,我们可以拒绝对他友善,并寻求公平正义的处置方式。
如果我们任由他人伤害我们,那我们就不是温柔,而是软,这种软便是所谓的「懦弱」。
有些人很懦弱,在于他误解了软和温柔。其中有些人,甚至面对伤害他们的人,他会这么跟自己说:「我更有节操!」。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一个把懦弱视为温柔的人,他接受了软,也就接受了软的反义词,「硬」。
但因为温柔不等于软,所以温柔的人并不觉得有必要用一种强硬的、硬梆梆的方式面对他人。
温柔的反义词是不温柔,也就是对某些人,不拿出温柔的态度。比如对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我们无须拿出温柔的一面,但不表示我们就成了不温柔的人,而是我们有智慧地行使我们的温柔,我们用温柔回报他人的温柔,就像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坚定
回到咨询,咨询师对来谈者温柔,但绝对不是软。软和硬是一体两面,如果咨询师误解了软和温柔,他面对来谈者无理取闹的要求、企图打破界线的攻击,他就会陷入两难:「我该软下来,还是硬起来?」
实则,两者都不对,软等于把自己变成沙包,任由来谈者殴打,这对来谈者的康复并无好处。硬,等于要和来谈者互殴,这会让关系恶化,同样对来谈者没有好处。同时,两者都会让咨询师陷入危机,而咨询也濒临破裂的边缘。
咨询师该做的,是保持温柔而坚定,他要让来谈者知道,他可以温柔,也愿意温柔,前提是来谈者愿意同样表现温柔。
往往那些非软即硬的来谈者,在他们的人生中,没有人为他们解释软和温柔的不同,以至于他们有些像是好好先生、好好女士,和咨询师有矛盾也不敢说,压抑着自己的不快,承受着内心的痛苦。
有些则展现出攻击的姿态,小心翼翼地防卫自己的心灵,他们很难把自己交出去,因为在他们的体验中,软就是挨打,就会受伤。
很遗憾地,某些父母就误解了这个道理,以至于有些父母对孩子十分纵容,他们以为他们是对孩子温柔,其实只是软,他们不敢在孩子需要被纠正的时候用力,不敢在需要清晰表达立场的时候承受与孩子冲突的代价,所以孩子越走越偏,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越来越无力。
反之,有些父母硬得不得了,他们在家的角色更像一位法官,一位审判者。这也不是温柔,因为家庭不是执法场所,家庭当是家人休息、放松的港湾。
当某些家长把家庭当成执法场所,他们就无法「下班」。当他的家人就会很累,很辛苦。想像一下,如果你成天跟一位24小时上班的执法者在一起生活,他们永远觉得你有罪,这个家非但不温暖,还会让你想逃。
不伤害
当咨询师确认来谈者误解了软和温柔,咨询师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澄清软和温柔的差异,通过咨访关系让来谈者了解「温柔而坚定」的意义与生活方式。
如此,来谈者就能从一味挨打的软心态,或惯于攻击的硬心态中走出来。他们得以实现他们有原则的温柔,进而使自己在生活中更加自在,其自我的完整性也因此更加巩固。
做个温柔的人,难,也不难。
难在我们可能误解了温柔,以至于我们以为温柔就是一种自我放弃与接受攻击的姿态。那么温柔自然很难做到,因为那等于要一个人变成他人发泄情绪的工具。
换个角度,温柔其实不难,因为温柔的前提是把握我们做人的原则,包括人与人相处的尊重、公平,以及维护彼此自我空间的正义。
试着温柔,前提是「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这难吗?听起来好像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道理。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对了,温柔的前提是回归人性,我们渴望爱与被爱,渴望温暖与关怀,这些需要是温柔的前提。只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我们没有得到充分对待,以至于我们受伤,进而遗忘。
所以当我们想要温柔,意味着我们要拾回真实的人性,回归真我。那里有温柔的起点,以及温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