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议题的CBT咨询方案 | 案例拆解
11岁的小A近期频繁拒绝上学,总说“上学没意思”、“作业太难了”。学习成绩已经从班级前10下滑至倒数。
早上起床拖延、哭闹,说头疼肚子疼又查不出原因,上课走神、沉迷手机游戏,还经常和父母争吵摔东西。
类似这样的厌学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厌学或其他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
近年来,在精神科医院青少年学生成为主要患者群体,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双相障碍等问题非常普遍,老师和家长也越来越重视。
学生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刚需”。
CBT特别适合给孩子做心理咨询
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常见的形式有沙盘、绘画、催眠等不用语言沟通的疗法,但这类咨询方式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分享,陪伴学生成长,可能做了很多次效果都不怎么理想。如果家长的要求比较迫切,艺术治疗这种形式就显得很困难。
CBT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规范、结构化,更重要的是,CBT对不同的问题,比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都有标准的方案。
而且,在各种心理疗法中,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容易学最容易操作的,它有对应的方法技术工具可以给你当抓手,拿来就用,很容易上手。
除了年龄特别低,因为语言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用认知行为疗法以外,CBT特别适合学生,即使是对小学生,如果咨询师能够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进行交流,CBT咨询效果非常好。
而且在孩子眼里,咨询师就是老师,给他布置作业是非常好的方式,也就是说CBT的咨询关系特别适合师生,这也是为什么CBT适合给学生做咨询的一个原因。
CBT心理咨询过程:结构化技巧
心理咨询不是你问我答,而是一个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然是解决问题,就要既能“知道”又能“做到”。所以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8次、10次、20次都是挺正常的。
CBT心理咨询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评估性会谈:通常1-3次,判断求助者存在问题和制定咨询方案
2、咨询性会谈:主体部分,持续时间长,应用CBT理论技术逐步解决问题
3、巩固性会谈:每3-6个月安排一次,大约1-3次,巩固咨询效果预防复发
我们每一次的会谈也是有结构的,CBT的会谈通常比较有效率。
CBT咨询会谈结构包括:
1、开始环节:获取最新信息、心情评估、议程设置、回顾家庭作业
2、中间环节:议程处理(概念化、心理教育、CBT干预)
3、结束环节:回顾总结、会谈反馈、布置家庭作业
青少年厌学的CBT评估性会谈
一般我们会用一次会谈时间来完成评估性会谈。
评估性会谈主要了解求助者的主诉问题(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程、社会功能影响),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方面问题(如躯体疾病),个人成长史等。
在了解相关信息基础上,结合求助者诉求或对咨询的期望,明确咨询目标与计划、咨询频率和时间安排等。
下面看青少年厌学问题怎么进行评估性会谈。
会谈对象:
学生和家长(会谈顺序和方式可由孩子来定)
会谈内容:
主诉问题(具体化: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带来的影响)
问题拓展(是否存在其他方面问题,围绕学习、人际关系、学校和家庭等方面了解)
情绪状态(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恐惧,可用心理测试问卷评估)
个人成长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认知解读)
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了解家长与孩子关系如何,养育孩子的方式)
会谈反馈:
了解学生和家长诉求
明确咨询目标(有时需要调整家长预期,特别是家长希望问题马上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明确咨询计划和频率安排(如果孩子不上学,需要制定阶段性方案:在家与在校)
厌学的CBT认知干预
认知疗法的关键点在于:认知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它的两个核心干预点就是改变认知和改变行为。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厌学案例来做个示范,看下如何进行CBT认知干预。
小A,11岁,五年级男生,近期频繁拒绝上学,称“没意思”“作业太难”。成绩从班级前10名下滑至倒数,常因小事与同学冲突。
具体表现:早晨拖延起床,哭闹称头痛、肚子痛(医院检查无生理问题);上课走神,拒绝完成课堂练习;课后沉迷手机游戏,与父母争吵时摔东西。
家庭情况:父母半年前离婚,小A随母亲生活。母亲工作繁忙,常加班至深夜;父亲再婚后探视频率降低,曾承诺“考进前3名就带他去旅游”但未兑现;母亲采用“激将法”:“你这样对得起我吗?你爸不要我们了!”
案例里的小A觉得“上学没意思”“作业太难”,这两句话就是他不想上学的两个关键认知,如果我们改变了他这两个认知,比如上学有意思他是不是就去了,或者他觉得作业不太难,是不是就去上学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针对“上学没意思”我们可以应用控辩方技术,让他讲讲有什么经验和证据让你觉得上学没意思。比如说成天坐在教室里边也不能跟同学聊天,或者老师的课也听不懂。这就是“没有意思”的部分。
控辩方的意思就是我们还要去思考,相反的想法,就是“有意思”的证据。孩子可能会分享,能跟好朋友聊天,有好玩的体育运动,有好吃的午餐等等,让他看到“上学有有意思的地方”,这样新想法就提到了原来觉得“没意思”的旧想法,实现认知重构。
对于他感到没意思的部分,比如“作业太多怎么办”,可以用“接纳”或“挑战”策略处理。
针对“作业太难”,同样应用控辩方技术讨论,难的证据是什么,不难的证据是什么。这样下来,可以得到“有些作业难,有些作业不太难”的认知重构,还可以用调整预期的方式处理,不期望全部作对,把自己会的做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的认知调整就能帮他解决对应的问题。
厌学干预的CBT行为策略
CBT认为,改变认知只能改善情绪,可能带来行为的改变。
通常很多CBT咨询师工作时重点只放在改变认知上,但他没有讨论行为的改变,导致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善。
只有有效行为改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CBT咨询会谈应当针对问题情境讨论行为策略。
对于厌学的干预来说,行为策略就非常重要。
讨论行为要针对问题情景来讨论,比如,如果只是跟他说要跟妈妈好好聊,好好沟通,就跟没说是一样的,我们要引导他针对哪件事、从哪个方面进行沟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还是用五年级孩子小A来举例,前面我们讨论了“没意思”、“作业太难”,除了这个,还有许多问题情境,我们可以针对这些情境进行认知干预和相应行为改变干预。
按照字面信息可以罗列6个问题表现:
1.与同学冲突
2.早晨拖延起床,哭闹称头痛、肚子痛
3.上课走神
4.拒绝完成课堂练习
5.课后沉迷手机游戏
6.与父母争吵时摔东西
我们把6个问题都解决了,他的问题就解决了。类似西医的“治标”,比如有咳嗽发烧等症状,对症下药把每个症状都治好了病就好了。
至于每一个议题,我们找出他的概念化情境、想法、情绪行为,再来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就逐个把问题解决了。
还有一点,这么多问题我们通常会排一下干预顺序,也就是要循序渐进。
首先看“跟父母争吵”、“沉迷手机”,因为他是父母带来的,这两个问题在父母的配合下比较容易解决,就可以把这两项优先解决。
接下来第3个,我建议放“与同学冲突”,如果把同学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关系得到改善,他上学会开心一点,能够给他多一个“上学有意思”的理由。
第4个可以处理早上起床拖延的问题,上课写作业的事情最后再考虑。当然实际执行过程中,求助者可能会觉得想要先聊哪个问题,顺序也可以做相应调整。
小A议程处理顺序:
1.与父母争吵时摔东西
2.课后沉迷手机游戏
3.与同学冲突
4.早晨拖延起床,哭闹称头痛、肚子痛
5.拒绝完成课堂练习
6.上课走神
总之,CBT咨询是聚焦问题的。
接着我们看下这些问题大概要怎么处理,也就是用什么行为策略。
第1个“跟父母争吵”时感到愤怒,有情绪要宣泄,但吵起来摔东西肯定是不合适的,这个时候可以引导他离开现场,到别的地方去,我们把它叫“替代”。当然可能摔东西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争吵并没有解决,可以再采取相应的认知方式解决。
后面的“与同学冲突”,可以互相倾听、沟通协商,聊清楚各自的想法,达成一致来解决问题。
CBT非常强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行为改变了,行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通过沟通协商,就没有了争吵和冲突,问题就没有了。
接着看“课后沉迷手机游戏”,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玩手机的时间来逐步解决,比如从6个小时到5个小时,最后4个小时,这是“降低策略”。那怎么来降低,其实也比较容易,比如可以协商一个目标,玩手机时间少了,就给到一个激励。
下面是“早晨拖延起床,哭闹称头痛、肚子痛”,去医院检查没有生理问题,他其实是想用生病来回避上学,我们可以用“接纳策略”,就是说痛也要去学校,第2节第3节课去都可以,不论如何都会鼓励他去学校,带着症状去生活。
“拒绝完成课堂练习”,可以让他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是“合作策略”。“上课走神”可以通过做笔记等方式来管理他的注意力。
总结一下就是:
如上,针对每个问题情境,CBT都会有相应的策略来处理。我们今天只是简单介绍了CBT的咨询方案,实际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咨询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来怎么办等等,后续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探讨。
(完)
本文出自郭召良老师在咨询师之家APP的公开课《青少年厌学议题——CBT咨询方案》
在咨询工作中
你是否也遇到过厌学的青少年?
在留言区跟大家分享你的观察和经历吧!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起传播心理学知识,让世界更美好